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音乐可以引人进入美妙的境界,可以激起听众强烈的情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无论怎样,音乐与其欣赏者只有付诸了审美活动,才能引起共鸣,促进音乐和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巴尔扎克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作为创作者审美意识的“集成块”,音乐作品无疑集中了这种“最大量的思想”。但是,当它还没有与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时,它仅仅具有审美教育的“潜能”,可以成为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要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美感教育”,形成审美主客体间的双边活动,还必须依赖于审美教育者的不断的实践。当音乐作品的美学结构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默契时,就产生了音乐作品的“美感效应”,音乐的审美教育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从感受美的角度出发,围绕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展开,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笔者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化途径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以为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上升的过程。
  
  一、以直观感知为先导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作品美感效应的初级阶段,其特征是作品外部形式“直觉”地引起儿童的“悦目悦耳”的初级审美体验。音乐审美教育首先是以音乐美的形式出现的,是一种直觉的体验。儿童最初体验的是好听与不好听,特别是音乐的节奏、旋律是否悦耳动听。为此,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把儿童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在审美对象上。一旦音乐的外部表现打动了儿童的心灵,那么直觉的审美需要便从中产生,这是由音乐实践真、善、美的起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中必须首先牢牢地把握音乐内容本身的外部表现。
  (一)选择最佳的示范形式,引导学生接触音乐。美的音乐外部形象需要有恰当的外部形式来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对音乐外部形象吃准吃透,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比如,我们可以经常性地用名家的作品为示范,给学生第一印象,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二)以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帮助儿童感知音乐。音乐是形象艺术,但儿童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问题,在感知、理解音乐时往往把握不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理论和听觉的训练诉之于直觉,也就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去展示音乐。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我们可以用动物的叫声、火车的汽笛声和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等来帮助学生感知。在培养学生的音高感时,我们可以用走楼梯、教师的手势等形象化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音高和旋律的走向。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作品美感效应的中级阶段,其特征是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与儿童心灵感悟交融,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审美体验。音乐对儿童的心灵感化、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必须把握这一艺术教育真谛。
  (一)發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以艺术美和思想性感染儿童,使之得到心灵的震撼。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些音乐作品的艺术造诣很高,诸如一些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作品烘托自然的宁静美丽,其静中有动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歌词形象生动、意境丰富细腻,使学生感受情真意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这些能引起学生进入意境,使学生的心灵获得感化。
  (二)捕捉儿童现时的审美心理,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教育和评价。每个儿童在受教育之前,均有自身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及个性,教师对此要充分把握,不能先苛求统一的审美标准,而应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如教学一些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的歌曲时,有的学生唱出的是直观的、对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有的表达出的是小动物的活泼淘气的情感,更有的学生能综合地传达出表面的和内在的、复杂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同一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不可强调他们体会到同一情趣。
  当学生对歌曲的审美因素获得理解后,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这样,把同一音乐艺术与不同的审美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进入音乐审美意境。
  
  三、以乐于创造为境界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这是音乐美感效应的高级阶段,其特征是儿童充分发挥审美体验的能动性,对音乐的音外之音、象外之象进行总体把握,以获得“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起来,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主要表现在歌唱、表演等诸方面。具体的做法是:
  (一)发掘儿童天生的、天真的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鼓励儿童本能地表现和自然地流露,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儿童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将音乐技巧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终结点,否则就会把儿童带进音乐教育的死胡同。教学中要展示出一片蓝天让儿童去遨游、去创造。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可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创造出多种不同的体态动作,让学生在“乱作一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展现自己的音乐语言,从而使其受到美的陶冶。此间,教师应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在引导和激励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审美体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诱导儿童再造音乐艺术形象。儿童能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直接同作者对话,同时也可在潜移默化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升华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在三年级进行音乐情绪欣赏时,教师可提供四幅情境不同的画面。先让学生议论四幅画面的不同情景,想象每一幅画面可以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接着让学生听几段不同情绪的音乐(欢快、优美、紧张的),选择不同情绪的音乐和画面配合,构画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这样,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有了丰富的基础,再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唤起学生的想象,训练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象。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应在把握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直观感受音乐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鼓励他们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以“百花齐放”的审美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他们艺术创造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审美活动中逐步发掘他们的音乐艺术才能。
其他文献
摘 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思想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的操作样式。本文分析几种情境的设计,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 实践情境 交流情境 问题情境 比赛情境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
摘 要: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使其顺利成长的场所。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体系,是教学研究的重点,是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活动关系,其中涉及到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通过探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寻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教学的教师的课堂行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能。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行为 有效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目前,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都相继加大了阅读与写作部份的分值,尤其是写作,不仅体裁日渐丰富多
新教材已经实施了好几年,新教材中处处体现着新的理念、新的元素。然而新教材中变化最大最新的是要求我们教育者的理念更要新。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还用老思想老方法去教新教材,不但违背了新教材的主旨,甚至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新教材要求我们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
在国家大力倡导高效、节能、环保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将工程综合能力竞赛结合到高效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现就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文从项目教学法在《三维动画设计》教学中的尝试出发,分析了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新课程让每个学生、教师在现实教学生活中充满活力。它的教学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知识,更重要、更本质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师生共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发展动力,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观,关注着教与学的活力。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
目的:分析将综合护理应用在门诊注射室中的效果与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248例门诊输液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124例.常规组
摘 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教育替代作用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降低个人直接和间接成本、改革本科培养模式、推进专本衔接是解决教育替代的几个着眼点。  关键词:高职 就业 教育替代 分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致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年版)中的5B层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的加速发展,正值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发生重大改变,逐步实
当住房改革尚在小心“探路”时,浙江省这两年却到处大兴土木,掀起了群众性的建私房热。这其中,干部建私房的面积愈来愈大,涉及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地,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有1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