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由此可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语文学习而言是何其重要。甚至有的教师提出思想、人格、习惯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三个支撑点。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但是,假如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障,语文学习的收获只会微乎其微,甚至事倍功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如何培养这一习惯则是令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颇费脑筋的事情。从教学实际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可以得知:要想切实有效地使学生迅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必须实现从观念上乃至行动上的深刻转变。
1 培养主动型的学习习惯
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静坐聆听,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即使课堂上提出几十个问题,但仍旧是学生被动的回答,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这种做法有其利,但更有其弊。它不但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语文可以“活讲”、“讲活”的个性,而且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更没有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正确的做法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教师“退位”为宏观的调度者、冷静的引导者和客观的评判者。精讲的课文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静读、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和讨论;自读的课文干脆放开,让学生自己去讲或展开讨论,教师适当地点拔指导。要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训练的传统观念,确立起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同样重要的正确观念,努力追求“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教学效果。实现这一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逐步养成学生口语锻炼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至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使语文学习获得非同一般的收益。
2养成能力型的学习习惯
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不但给学生学习增加了沉重的包袱,而且会逐渐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蚕食殆尽。这种目光短浅之举或许会收到短期效应,从长远来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则毫无裨益。因此要使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还必须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注重培养重视能力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语文学习而言,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注重于此,才能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把这一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和实践。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而“生活”包括了“学习”、“工作”和“交际”,这就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准确揭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就阅读和写作而言,我认为:阅读是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和作者交流,必须培养学生关注更丰富内在人文因素的交流。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感情都会展示极丰富的活动,会有许多的联想和思考,可进一步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写出有主体思想和感情的文章。把阅读知识变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著名优秀教师于漪提出,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树立现代语文教学观念。她说:“废除老师的越俎代庖,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内课外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读、写、听、说,加强语言实践,加强语言应用,发展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这段精彩的论述,更加使我们坚定信念实现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注重培养能力型的学习习惯。
3加强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要想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关键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事半功倍。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学校,学生从小接触文学的较少,阅读面比较窄,对文字的感悟能力相对城市的学生就差得多,到了高中后面对知识的加深就更是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就厌倦了语文学习。因此,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在“趣”上做文章。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状态。
其次在教学中要学会拓展教学空间,联系课堂内外的事物,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引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方法,既能帮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又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文章,也能提高学生对中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课堂外语文大环境的营造,如学校定期组织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手抄报比赛、年度作文赛等等,组建校园文学社团、兴办文学刊物,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4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一定的“悟性”,即一定的理解力、领悟力。在现代文教学当中,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甚至精彩的议论文,都需要大声朗读才可以品其韵味。而且朗读会把学生顺利地带入良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更需要朗读,不但课内需要读,课外同样需要学生广泛涉猎。这种朗读与阅读,不但能训练学生的语感,而且对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学习都作用很大。另外,这种朗读也会弥补涉世未深、经历水多的中学生情感体验上的不足,使之真正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另外,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习惯也同样重要。表达能力是调动了学生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的一个综合运用的能力。传统的做法只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实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往往是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往往能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因而可心在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开尊口”,比如召开生动活泼的故事会、即兴演讲比赛等。近年来,我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习惯的培养,我的体会是: 4.1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有人说,不少中学生有“两怕”,一怕作文,二怕发言,这有一定的普遍性。怕发言是说话教学的一大障碍,必须首先扫除。敢说是会说的前提,培养敢说的勇气与教会学生怎样说同样重要。学生有“怕”字,一是缺少自信,怕说不好被人笑话;二是缺少锻炼,不习惯;三是班上主动积极发言的人少,未形成一种争先恐后争相发言的局面。针对班级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如:讲清说话能力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有利条件,肯定学生已有的基础,介绍一些自身条件并不好但通过努力说话能力提高快的例子,对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以肯定、表扬和鼓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使他们感到“说”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难;精心准备和组织说话教学和说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变害怕为喜欢。“怕”字消失了,学生就会有想说的欲望和敢说的勇气。
4.2重视说话技巧的传授。说话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组织的准确、连贯、得体,一是口头表达技巧的应用。关于语言组织,一般在听读写的教学过程中都有系统的训练,所以说话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口头表达的技巧。语文教师在说话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诸如语调、语气、节奏等知识的辅导,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和应用比喻、对比、广征、博引、悬念、幽势、穿戴等配合的重要性。这样,说话教学就不再是空洞的形式,说话能力的提高也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4.3要开展经常、多样的训练。任何技能的提高都需要训练,任何经验的积累都需要过程,学生说话能力的养成也一样,需要经常地训练。说话能力训练,课堂是一个方面,但它最广阔的舞台在课外。比如: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模拟记者招待会等都是锻炼说话能力的有效形式和极好机会;还如主题班会、讲故事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班际和校际等联欢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和形成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变接受型为主动型、化知识型为能力型;在行动上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习惯不能养成,平时所学的知识不但不能持久甚而短时遗忘,最终必定效果不明显。但是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需要持之以恒,无涓涓细流无以成江河。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以便于使学生知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尽快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但是,假如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障,语文学习的收获只会微乎其微,甚至事倍功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如何培养这一习惯则是令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颇费脑筋的事情。从教学实际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可以得知:要想切实有效地使学生迅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必须实现从观念上乃至行动上的深刻转变。
1 培养主动型的学习习惯
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静坐聆听,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即使课堂上提出几十个问题,但仍旧是学生被动的回答,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这种做法有其利,但更有其弊。它不但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语文可以“活讲”、“讲活”的个性,而且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更没有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正确的做法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教师“退位”为宏观的调度者、冷静的引导者和客观的评判者。精讲的课文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静读、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和讨论;自读的课文干脆放开,让学生自己去讲或展开讨论,教师适当地点拔指导。要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训练的传统观念,确立起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同样重要的正确观念,努力追求“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教学效果。实现这一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逐步养成学生口语锻炼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至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使语文学习获得非同一般的收益。
2养成能力型的学习习惯
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不但给学生学习增加了沉重的包袱,而且会逐渐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蚕食殆尽。这种目光短浅之举或许会收到短期效应,从长远来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则毫无裨益。因此要使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还必须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注重培养重视能力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语文学习而言,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注重于此,才能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把这一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和实践。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而“生活”包括了“学习”、“工作”和“交际”,这就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准确揭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就阅读和写作而言,我认为:阅读是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和作者交流,必须培养学生关注更丰富内在人文因素的交流。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感情都会展示极丰富的活动,会有许多的联想和思考,可进一步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写出有主体思想和感情的文章。把阅读知识变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著名优秀教师于漪提出,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树立现代语文教学观念。她说:“废除老师的越俎代庖,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内课外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读、写、听、说,加强语言实践,加强语言应用,发展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这段精彩的论述,更加使我们坚定信念实现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注重培养能力型的学习习惯。
3加强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要想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关键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事半功倍。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学校,学生从小接触文学的较少,阅读面比较窄,对文字的感悟能力相对城市的学生就差得多,到了高中后面对知识的加深就更是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就厌倦了语文学习。因此,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在“趣”上做文章。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状态。
其次在教学中要学会拓展教学空间,联系课堂内外的事物,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引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方法,既能帮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又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文章,也能提高学生对中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课堂外语文大环境的营造,如学校定期组织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手抄报比赛、年度作文赛等等,组建校园文学社团、兴办文学刊物,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4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一定的“悟性”,即一定的理解力、领悟力。在现代文教学当中,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甚至精彩的议论文,都需要大声朗读才可以品其韵味。而且朗读会把学生顺利地带入良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更需要朗读,不但课内需要读,课外同样需要学生广泛涉猎。这种朗读与阅读,不但能训练学生的语感,而且对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学习都作用很大。另外,这种朗读也会弥补涉世未深、经历水多的中学生情感体验上的不足,使之真正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另外,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习惯也同样重要。表达能力是调动了学生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的一个综合运用的能力。传统的做法只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实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往往是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往往能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因而可心在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开尊口”,比如召开生动活泼的故事会、即兴演讲比赛等。近年来,我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习惯的培养,我的体会是: 4.1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有人说,不少中学生有“两怕”,一怕作文,二怕发言,这有一定的普遍性。怕发言是说话教学的一大障碍,必须首先扫除。敢说是会说的前提,培养敢说的勇气与教会学生怎样说同样重要。学生有“怕”字,一是缺少自信,怕说不好被人笑话;二是缺少锻炼,不习惯;三是班上主动积极发言的人少,未形成一种争先恐后争相发言的局面。针对班级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如:讲清说话能力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有利条件,肯定学生已有的基础,介绍一些自身条件并不好但通过努力说话能力提高快的例子,对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以肯定、表扬和鼓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使他们感到“说”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难;精心准备和组织说话教学和说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变害怕为喜欢。“怕”字消失了,学生就会有想说的欲望和敢说的勇气。
4.2重视说话技巧的传授。说话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组织的准确、连贯、得体,一是口头表达技巧的应用。关于语言组织,一般在听读写的教学过程中都有系统的训练,所以说话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口头表达的技巧。语文教师在说话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诸如语调、语气、节奏等知识的辅导,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和应用比喻、对比、广征、博引、悬念、幽势、穿戴等配合的重要性。这样,说话教学就不再是空洞的形式,说话能力的提高也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4.3要开展经常、多样的训练。任何技能的提高都需要训练,任何经验的积累都需要过程,学生说话能力的养成也一样,需要经常地训练。说话能力训练,课堂是一个方面,但它最广阔的舞台在课外。比如: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模拟记者招待会等都是锻炼说话能力的有效形式和极好机会;还如主题班会、讲故事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班际和校际等联欢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和形成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变接受型为主动型、化知识型为能力型;在行动上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习惯不能养成,平时所学的知识不但不能持久甚而短时遗忘,最终必定效果不明显。但是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需要持之以恒,无涓涓细流无以成江河。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以便于使学生知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尽快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