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汪曾祺最早发表作品是在20世纪30年代,但他大量的作品却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故有人戏称“80年代出现了一位30年代的作家”。
  读过汪曾祺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真诚、质朴又不乏诙谐幽默的语言所打动,亦会被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所感染。他的散文如老酒,醇香绵长,令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有网友说,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很爱他。因此,本期“悦读汇”,我们向您推荐他,希望您也能喜欢他和他的作品。
  【作家作品】
  汪曾祺,江蘇高邮人,生于1920年3月5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父亲多才多艺,不但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名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还练过中华武术。汪曾祺三岁丧母,幸得继母张氏疼爱,又因祖父喜欢、父亲随和,故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深得沈从文的器重,不但是沈先生的入室弟子,而且可以说是得意高足。他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是他的创作高峰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等,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他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钻研。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但是,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的、诗意的文学人生。
  汪曾祺于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学生推荐】
  邀你品味“很好玩的”生活
  北部湾高中 陈锡宇
  我今天要推荐的书目是《汪曾祺散文精选》。
  汪先生的散文给予我最深印象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有人说,一个人有吃的念头,就有活的欲望。爱美食的人,必定热爱生活。汪先生显然是热爱美食的,他写四方食事,从大虾、鱼生、醉蟹、河豚到煎饼、锅盔、汤圆,再到野菜、苦瓜、生葱、大蒜、元荽等,无不让人垂涎欲滴。他这样描写杭州的“炝虾”:
  解放前杭州楼外楼炝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盛与大盘之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跳桌,客人捉而食之。
  读上面一段文字,估计爱吃鲜虾的读者不但会味蕾绽放,心里亦会叹上一声:怎一个“生猛”了得!岂止鱼虾大蟹惹人流涎,他写烤肉也叫人食欲大开。且看汪先生写北京人“贴秋膘”:
  因为炙子颇高,吃的人只能站着烤,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彪悍豪霸之气。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段,且不说这烤肉味道如何,单这气氛就能使人增添三分胃口。我建议大家不要相信电视上的广告去买什么健胃消食片,吃饭少有胃口时,捧上一本汪老的书,就是下饭的最好佐料。
  读汪先生的文字,是能想象出一幅画卷来的。汪先生写西南联大的同学“跑警报”,从新校舍北门出去,到野地里待着,各干各的事,晒太阳,整理笔记,谈恋爱……直到解除警报拉响,大家才拍拍身上的灰,悠闲悠闲地往回走。这还是群相,更有特写:
  西南联大新校舍大图书馆西边有一座烧开水用的炉子,一有警报,没有人来打开水,炉子的火口就闲了下来,郑智绵就用一个很大的白搪瓷漱口缸来煮莲子。有一次日本飞机在新校舍扔了一枚炸弹,炸弹不大,不过带着尖锐哨声往下掉,还是在地面上砸了一个大坑,然而郑智绵照样用汤匙搅他的冰糖莲子,神色不动。到他吃完莲子,洗了漱口缸,才到弹坑旁看一看,捡起了一个弹片,还烫手,咒了一句:“丢那妈!”
  我喜欢汪先生的文字,原因之一便是他把苦难的生活写得如此有滋有味。他在文章中对丁玲说她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的话做出批评:
  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先生的散文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距离事件发生已过去二三十年。也许是时间过滤掉了苦涩,只留下回味。
  读汪先生的作品,你不会觉得累,只会觉得有趣味。他把平凡的生活观察得细致,并把它们描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他笔下的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汪老的语言有时也调皮似顽童戏谑,他在《人间有味》中提到逐臭,特别写了臭豆腐:
  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循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个公共厕所!
  汪老的语言有时也粗俗似贩夫走卒,他这样描写栀子花: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质朴、真实,这样的语言来自生活又区别于生活,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汪先生的散文是有灵魂的,所以我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而先生对自己的文章也有见解,他曾说:“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文字的最大敌人,挺大个人,说的跟姑娘似的。”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生活的乐观主义者。
  汪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你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尤其是当你读过他写的散文和写他的散文(如宗璞的散文《三幅画》)之后。
  【阅读指径】
  笔力轻淡,情味深浓——汪曾祺散文赏析
  董顺娣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与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汪先生此言不虚!他的小说如此,他的散文更是如此。   汪曾祺的散文,写的都是极平常的人物——祖父母、外祖父、父亲、母亲、师友、同仁乃至萍水相逢的路人。虽然这些人当中不乏沈从文、金岳霖、老舍、闻一多、林肯等名人,但在汪先生笔下,他们都可亲可近、有血有肉,极富人情味。
  他笔下的沈从文便是如此。读《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你会认识诚恳、天真,讲课“毫无系统”的沈从文;你会认识热爱读书、热心收藏而痛恨打牌的沈从文;你还会认识和学生一起逛街一块喝酒的沈从文。汪曾祺在文末叹道:“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前的一碗酒,历经岁月的沉淀,更醇更香更有滋味了。写作《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文后两年,他又写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来纪念沈从文先生。文末他写道:
  “沈先生家有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的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细心的读者,是不是已读出“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凄婉呢?
  他笔下的金岳霖也是如此。有一次,金岳霖在讲《小说和哲学》:
  “金岳霖谈兴正浓,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说着把右手从后脖领伸进去,捉出了一只跳蚤,甚为得意。”
  大哲学家当众捉跳蚤,且甚为得意,一方面令人联想起王猛的才气和魏晋的风度,另一方面可见金教授的自然天真、平易近人,当然也难免令人嘘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不幸,读来真是亲切又凄凉。
  汪曾祺落笔写人,笔触总落在琐碎细微处。他写有钱而节俭的曾祖父用咸鸭蛋下酒。一个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然后用一块小纸将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封起来,下顿再吃。写随性而手巧的父亲为自己做荷花灯、糊纸风筝,给蟋蟀设计八角玲珑的玻璃房子,为我死去的母亲做成套的冥衣。写可怜而善良的继母大冬天里为赖了一裤兜屎的我清洗衬裤棉裤,连眉毛都没皱一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日常小事,而回忆这些生活琐事的汪曾祺先生已年届花甲。至亲已逝,音容尚存,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思之念之,焉得不亲切而凄婉!
  有人说,平实、朴素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重要特点。而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的看似平常的作品其实并不那么老实。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我认为汪先生做到了平实中蕴哲理,朴素里含诗意。
  读一读《葡萄月令》,你会相信我所言不虚。从一月到十二月,汪先生依次从葡萄窖藏、出窖、上架、浇水、喷药、打梢、掐须、着色、下架写到入窖,看起来就是葡萄的生长过程,可是,当你读到以下的文字,你也许会修正你的观点。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鋪着白雪的窖里。
  ……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品一品,是不是又有哲理又有诗意?不只是意境和内涵,连形式都是诗!汪先生明明是在写葡萄,但仿佛又是在写人生,可他偏偏不直白地写人生,只让你联想起人生。这不就是诗吗!你若是读过他的《伊梨闻鸠》,你也会觉得,那一声声“鹁鸪鸪,——咕”,传递的不仅仅是乡情,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可你想细辨其深意,却又“欲辩已忘言”。汪先生的散文正像他在《岁朝清供》里描绘的那幅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在案上。记得三联书店曾出版过汪曾祺的散文集子,取名就叫《岁朝清供》。这个题目取得真是贴切:简朴宁静中溢出情趣,闲适冲淡中透着优雅。
  汪曾祺的散文也有很多写美食的篇章,据说他喜欢下厨,很有些拿手菜。不过,他女儿曾幽默地表示“做的没有写的好”。许多读者因美食而爱上他的作品。他还擅长写一草一木、春夏秋冬、五湖四海,总之,读汪曾祺的散文,你会感到人间皆爱,草木含情,江湖生趣。
  汪曾祺骨子里透着几分率性和幽默。如果说“知人论世”是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那么我以为好好读一读汪先生的《自报家门》《自得其乐》,差不多可知汪曾祺其人其作了。
  【读后有感】
  人生有味
  北部湾高中 刘雅心
  久仰汪曾祺先生大名,他的趣闻佚事虽听过不少,但总遗憾没时间好好读一读他的作品。春节长假终于得以捧读佳作,一睹为快。
  《汪曾祺散文精选》的开篇两辑,主讲草木美食,语言自然,不失调皮。通篇看下来,一个赏花斗鸟的小老头形象跃然纸上。这小老头还抓着你的手,讲着他的故乡的花草和难忘的美食……絮絮叨叨的,真是可爱得不行。
  汪曾祺是个热爱美食的人,在书中,他细细描述了许多地道的食物,也因此,我差点怀疑我看的是一本披着散文集外皮的菜谱,借用一句调皮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妈妈问我为什么一边流口水一边看书”。曾让我有过相似经历的是大文豪苏轼,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苏东坡“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等诗词洋溢着其沉醉于美食的直白感受——品茶时的心旷神怡,大快朵颐时的畅快淋漓,令人跟着步入他的美食天地。而汪曾祺描写的美食来自四海八荒,但到最后,总有种淡淡的乡情,像是吃遍了山珍海味,却总还是怀念自己家的小葱拌豆腐。
  这个美食家,也是个生活的哲学家。在《苦瓜是瓜吗》中,他这样谈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在《泰山片石》中,他说:“同时我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登泰山而感悟出个人的渺小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安于渺小、安于平常。他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对深陷竞争漩涡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认知无疑是一剂治愈焦虑的良药,让我们紧绷绷的神经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最妙的是他为栀子花所做的辩护:“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看这段时不觉莞尔,细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活出自我的人生解读?   难怪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我也算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最向往他在《自得其乐》中所描绘的充实快乐的状态:“凝眸既久,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是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人生有味,莫过“自足”。读汪先生散文,我读懂了一句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悠然人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张远露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你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这种感觉就像姥姥泡的清香扑鼻的茶,闻时有淡淡的清香,品后也讓人回味无穷。
  汪曾祺散文的魅力首先源于他独特的语言——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亲切自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胡同文化》中,汪曾祺先生对北京胡同有这样的描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寥寥数言,给你勾勒了北京城的整个布局。读这些文字,眼前似乎见到了北京那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胡同,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北京人那带着京味的声音“东去!西去!”让人瞬间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亲切感,这便是汪曾祺先生文字的魅力。
  汪曾祺的散文还有一种淡雅悠然的味道——不急不躁,从容自在,意趣丛生。“跑警报”本来是一件十分紧急的事情,但在他的笔下却有了另一种味道。“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还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在日军轰炸的恐慌下,竟然还能有如此悠然的心境欣赏美,这让人不禁感慨其心胸之宽,心境之美。
  汪曾祺先生不管处于怎样的困境,都能保持一颗坦然的心。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尽苦难,但他苦中作乐,摘酸枣、腌萝卜、烧蝈蝈一样不落,他毫不在意地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
  汪曾祺的优美散文其实是他经历了许多曲折后悟出的一种人生境界。闲适淡雅、从容而不迫的处世心境让他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对美有了更多的感知。当今社会我们不少人生着灵魂的病,我们忙碌浮躁,对生活缺乏感知,对美没有追求。对此,读一读汪曾祺的作品吧!与他交流,你会在匆忙之中感受到一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你也会有“不愁生计,不问俗事,不求闻达,不亦快哉”的豁达与超脱。怀一种悠然的心境,过一种悠然的人生,遇见更美的自己。
其他文献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某校的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交流学生平时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时这样说:  我们不太让孩子做家务,更不用说做农活儿了,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脱离农村劳动,做体面的城里人。  ——家长甲  我们的孩子很少做家务,因为做家务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而且即使孩子帮忙做家务,也只会越帮越忙。  ——家长乙  不少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差,很多手工制作的作业,往往都是家
期刊
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阅读与感受、学习与模仿、思考与创作都是必经的阶段。其中,学习与模仿是非常高效的提升手段,同学们可以尝试在日常学习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采撷一路芬芳,行走在博采众长的道路上。  在这个春回大地的时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三篇与“树”相关的文章,找寻各家所长,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1 触景生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推荐篇目:[日
期刊
编者按:红枫是校园的文化符号,也是师生的精神象征。以“红枫”命名校园文学社,最能彰显“二高人”的文学热情与精神追求。  风散墨花香  生之脆弱,生之短暂,唯有绮丽的“诗心”,能燃亮生之渴望。  ——题记  国家的骄傲是养育出有礼节的公民,学校的骄傲是教育出有诗心的学生。司马迁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有礼节的公民往往生长于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而“诗心”是纤细的情感、是温润的期望、是真善美的渊薮
期刊
【编者按】  高考新材料作文,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把握程度、审题立意的能力以及其所具备的语文素质。其中,审题和立意是中心环节,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质量,体现着学生的写作水平。  李显涛老师的这堂作文课,利用压缩语段的方法瞄准材料的核心内涵,为学生能准确审题立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设计思考】  审题立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文的成败,而固有的思维形式以及错误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思维紊乱
期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开赓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可以说,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劇“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
期刊
没有把小猪佩奇身上纹,不过“社会人”早已攻占表情包; 你知道智慧树上有智慧果,可曾知道柠檬树下还有你和我……如今,网络上的热“梗”可谓应接不暇,昨天的“梗”还没完全理解运用,今天的新“梗”又出现了,不及时补课,或许就out了。  其实,“梗”并非一个新兴词汇。综艺节目与相声之中,把笑料和包袱称之为“哏”,这一概念经过互联网的误传和扩散而被念作了“梗”。应当看到,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梗”有着更为宽泛
期刊
把大白兔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六百年故宫的美抹在脸上,把六神花露水的味揉进酒里,除此之外,还有泸州老窖香水、青岛啤酒外套、老干妈卫衣、马应龙唇膏……观察最近的流行指数,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吸引了众多目光,传统品牌和潮流文化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国潮”的热度,跟年轻的态度息息相关。无论是“种草”的国货商品,还是“燃爆”的国产影视,抑或是“复兴”的国粹国风,这些涵盖衣
期刊
【星系】  1998年10月8日,哈勃望远镜发现了迄今最遥远的星系。  天文学家在这一天说,哈勃太空望远镜朝着比以前更远的空间和时间望去,发现了有可能已经存在了120亿年的星系。  这些星系可能是在宇宙剛刚诞生后形成的。这些星系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它们的光要花120亿年才能到达围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太空望远镜。  领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亚利桑那大学的罗杰·汤普森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些图像是人们有史以来获得
期刊
据云南报报道,2019年8月20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听证会,增加乘客文明乘车秩序新规,即乘客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该条新规引起的网络热议主要是围绕着乘客到底有没有“自由”在公共场合外放声音这一问题展开的,有些网友认为这是个人权利,可以外放声音;有些网友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之中,公共场合与私人场合是截然分開的,每个人都在与陌生人发生短暂的交集,生活的大部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曾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的滋养下,一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