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出高效,“体验”得真知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feng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观看过一档求职类的節目《非你莫属》,其中一期是某位女硕士生应聘培训师的职位。BOSS团让她对其中一位老板进行礼仪培训。这位女硕士把学校学到的那一套照搬到了舞台上,举手投足俨然是老师:“你看着我做啊,要面带微笑,半弯下身子,伸出右手……这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比较强。”但是老板并不满意,点评道:“这个‘培训’完全是学校式的比较呆板的教学,不能称之为‘培训’,因为其中缺少了学生体验的过程。这在我们的培训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其实,语文课堂本不应该是死板和严肃的,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精心组织策划的一场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都能参与,让他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应对整节课有一个整体的安排与规划。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课堂活动中的细节。教师一方面要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预设学生会在活动中出现什么问题,会有哪些疑难,思考应该如何引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之前,考虑到文章的篇幅较长,笔者就从文章的体裁人手,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本的内容,对文本获得整体的感知,了解文章中使用双线索的好处。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抓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揣摩作者的情感。但这还远远不够。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较早,与如今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学生不了解什么是包身工,无法真正走进文本。如何让学生切身体会包身工遭受到的非人折磨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一些报纸上关于“日本企业逼中国工人下跪”“黑心砖窑煤矿”的报道。通过介绍这些新闻,能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直观感受普通民工的处境,让他们通过包身工悲惨的境遇去理解和揣摩作者的情感。
  二、以活动为引擎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当然,教师可以像演讲家一样,鼓励不愿表达的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也可以像导演一样,引导不喜欢上台的学生以多样的形式演绎特定的角色。我在讲解《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篇游记,就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向其他学生介绍褒禅山。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写了各种各样的导游词,既能忠实于原文,介绍了相关景点,又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补充相关内容。有的学生是这样介绍的:“各位游客早上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人间胜景褒禅山。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位叫慧褒的和尚云游到此,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就在这里造房居住,死后葬在这里,此山由此而得名。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平坦而开阔的山洞叫前洞。这里时而有山泉涌出,泉水凉爽至极,大家可以去尝一尝甘洌的山泉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对文意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以体验为核心
  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还要设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满堂灌”,讲授的内容比较丰富,要点也很突出,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将其充分吸收。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微妙的感受、刹那间的触动、美好的情感都呈现在课堂上。记得有一位教师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并没有过多地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文中的思想感情,而是饱含深情地当堂吟诵这首长篇叙事诗,读到动人之处不禁泪流满面,学生也无一不被其打动。流年的风,风干了写着诗句的叶子;岁月的雨,打湿了泛黄的旧照片。也许很多年以后,学生还能记起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珍贵情谊,还能记得那位吟诵《孔雀东南飞》的老师,还能记得自己曾在课堂上泪流满面……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诵读,去品味,不管是以什么形式,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重在丰富他们的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真知。
  总之,教师想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感知、欣赏,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标的要义为三句话“以核心素养为纲,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为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巧设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任务”是指课堂上要解决的主问题,是核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情境”是指为学生完成任务所创设的环境,是关键,是学生完成任务的保障。  下面,笔者就以学习任务群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辛弃疾”为例,说说如何创设情境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陈情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期刊
直线与椭圆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热点题型,也是解析几何中的难点,解答此类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利用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等量关系,这樣的方法计算量大,容易出错,笔者另辟蹊径,巧妙引入参数,利用向量共线定理,建立相关的关系式,从而证明结论,利用该方法,可以化繁为简,提高运算的速度。
期刊
例談解答极值点偏移问题的方法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此,教师要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立足点和策略。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立足点  1.立足教材。德育和智育要方向一致,在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能力。教师需立足教材,开展德育活动。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需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精神
期刊
奔驰定理可以算是平面向量问题中最美的一个结论,因为奔驰定理的图形的形狀和奔驰的Logo非常相似,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奔驰定理,利用这个定理来解答平面向量问题,不仅能够节省做题的时间,还能确保解题的准确率。
期刊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圆锥曲线最值问题将圆锥曲线知识与最值问题相结合,明显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求解题的思路。  一、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在利用平面几何知識解答圆锥曲线最值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几何性质,结合相应的几何图形来分析最值的情况,该解法与几何图形、平面几何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在解题时,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数形
期刊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节奏感和韵律感。《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关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向来存在诸多争议。下面,笔者就解读一下《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一、别离的哀愁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其中,“走”“作别”说明这首诗是在写“别离”,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必须要
期刊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不仅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还有着独特的韵味。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排遣心中的烦闷,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作品极富个性色彩,其中的境界更是绝妙。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走进《荷塘月色》的三重妙境,一起来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一、月之妙境——静谧  朱自清十分擅长描写景物,将读者带人“境”中,获得美的享受。《荷塘月色》就是如此。开篇第一段,
期刊
“任务群”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理解文章,欣赏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任务群”来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让他们在阅读和感悟的过程中有效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鉴赏能力。那么,如何让“任务群”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呢?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  一、合理利用“任务群”,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开头  文章的开头具有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