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三夜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边飘来一片厚厚的云,遮挡住灼热的太阳。吴老三挖开田边的水渠缺口,哗啦啦的水就流进了田里,浇灌庄稼。水流到哪儿,哪儿的庄稼就张开嘴,一个劲儿地吸。那些蔫了卷了的叶子,转眼就伸展开来,绿油油的惹人喜爱。风吹过来,碧绿的庄稼叶子随风摇曳。
  满眼翠绿的田地一直铺展到河边,尽是蒙老爷的土地。蒙府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富甲一方,人才辈出。一座青砖黑瓦的蒙家大院,横卧在村中,古香古色,气势恢宏。
  晌午,这边的地浇完了。吴老三朝着远处的一个背影大喊:“小五——!小五——!回去啰——!”
  叫声惊起了庄稼地里的几只禾花雀,它们扑棱棱地从稻田里飞起来,飞向远方。
  今儿是八月十三,离中秋节还有两天。路上,小五问:“今晚府上祭祖吗?”
  “嗯。”吴老三点点头,边走边点起烟斗,吧嗒吧嗒地抽起旱烟。烟雾袅袅间,小五眼前浮现出卤得金黄的猪头肉、香味儿扑鼻的鸡鸭、青油油的柚子、香喷喷的月饼。小五刚来不到三个月,听人说,蒙府每年中秋的八月十三祭祖日,庄严肃穆,隆重热闹,他很想开开眼界。
  蒙家大院早已热闹起来了,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人们在府里府外穿梭忙活,杀鸡,宰鹅,杀猪,扫地,抹桌椅,擦门窗。祠堂的神台上,祭品摆放有序,红烛高烧,香烟袅袅,大红灯笼高高挂。气势不凡的蒙氏祠堂,青砖陶瓦,飞檐斗拱,琉璃脊饰,厚重的大门两侧石柱上镌刻有一首鎏金对联:南山朝邺架灵钟秀毓千百载景象常新;紫水绕龙门派别支分亿万年源流不竭。吴老三爬上木梯,小五在下面扶稳。吴老三用湿布把石柱抹了又抹,抹得一尘不染,光洁如新。年迈的蒙老爷精神矍铄,拄着拐杖,这边走走,那边瞧瞧,吩咐几句,不时看看、摸摸。
  据族谱记载,几百年前,蒙家先祖念五公念六公兄弟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从山东安定一路南下,渡黄河,过长江,辗转各地,从粤入桂,到古城龚州,再到高良村,见此地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草木葳蕤,站在村后的高山之上,放眼望去,视野开阔,一马平川,土地肥沃,生机盎然,遂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入夜,华灯初上,蔚蓝的夜空中,纤尘不染,一轮皎洁的明月如银盘般悬挂在天上,月华似水,大地生辉。祠堂里,蒙老爷率蒙氏家族数百口人虔诚地上香,整齐有序地跪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三叩九拜,祭拜祈福。
  “岁次己亥,节届中秋,触景感怀,追远周章……弘扬邹鲁仁风,秉承郁水灵气。天有德,降甘霖而润万物;地有德,生五谷而养众生。祈求先祖保佑高良蒙氏一脉,钟鸣鼎食,香火连绵,功名通达,文脉绵长,仁德远播,得百子千孙,引福泽无边……”蒙老爷恭读祭文,他年逾七旬,须发皆白,声音略显苍老沙哑,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祭拜毕,鞭炮齐鸣,然后大摆筵席。此刻,月悬中天,月光静静地倾泻在蒙家大院。当晚,蒙家大院灯火通明,彻夜不息。据说,蒙府每年的八月中秋祭祖,不在中秋之夜,而在八月十三,乃先祖所定,风雨不改。——当年,宅心仁厚的蒙家先祖为了让离家远的长工们在中秋之夜阖家团圆。祭祖毕,吃过宴席,次日清晨,长工们可带着东家馈赠的酒、肉、月饼、水果等回去同家人团聚过节。
  年迈的蒙老爷独自拄着拐杖在祠堂里站了很久,忧心忡忡,眼睛湿润。早年,长子蒙克平赴京城念书,已多年没回家了,下落不明,杳无音信。在这月圆之夜,他的思绪是否飘回故乡的老屋,想起白发爹娘,还有田园、村庄、炊烟、庭院?那荷塘岸边桂花芬芳,杨柳依依,糖梨柚子满盘……
  三十多年后,蒙克平率领解放军一部回到家乡,他骑着白马,腰挂驳壳枪,气宇轩昂。——此是后话。那时,蒙老爷已去世多年,他至死也没想到,儿子在读书时就投身革命,立下“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铮铮誓言。
  八月十三夜,皓月当空,蒙家大院的孩子们欢声笑语,提着灯笼,在桂花飘香、月光皎洁的大院里来回奔跑,跳着、跑着、唱着。
  “月光光,照山岡,阿妈同我拜月光。月光光,照荷塘,阿爸送我入学堂。月光光,照祠堂,中状元,拜高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夜阑人静,孩子们唱的童谣在空旷的大院里久久地回荡着。
  [责任编辑 吴万夫]
其他文献
石湾,鄂西北靠近南河的一个小镇,茶楼酒肆俱全,人称“微汉口”。  石灣从地图上看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五千,制壶的竟有三十多家。最有名的数屈旺家,生产的壶人人叫绝。  绝之处有二。一是泥料,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嘟噜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称之为“穗儿红”。  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可
期刊
春末夏初,天气宜人。周六的上午,在一个天气预报App上看到钓鱼的适宜指数非常高。我坐在家里,眼前浮现出一幅图画。  坐在河边,看着静静的浮漂,欣赏着岸边的青草绿树,静等鱼儿上钩,获得大自然的馈赠,偶尔再有意外的惊喜。想起这些,钓鱼人都会激动。  我和很多钓鱼人一样,头一两次钓住鱼后就有瘾了。接下来置办装备、跟着学习,钓鱼水平逐步提高。  时间长了,冷静下来想想,才觉得钓鱼这事儿水也很深。大到钓箱、
期刊
浩繁的星空下面,一座竹篱茅舍的人家室内,灯火摇曳,仿佛星光。一只狗趴在茅舍门口看家护院。这是一只黑狗,已怀孕一个月,它把脑袋放在两只平伸的前爪上,侧头看着天上的繁星,就像一个人把双手交枕在颈后,悠闲自在地仰望星辰。星星很明亮,满天灿烂,不时有流星雨掠过天空,一阵又一阵。看着那些流星自天而降,它很兴奋。突然,一个小亮点溅火花般落到了它的身上,它吓得跳起来。被流星碎片击中的身上,只是有点儿灼热,此外没
期刊
晚饭后,莫名出门散步消食。路过村部广场时,远远看见几个人在戏台旁边忙着什么。莫名站住,想了想,走了过去。  他看到有人在戏台下面隔着不远挖了两个洞,接着把两根又粗又长的木棒埋进洞里夯实,最后将另一根木棒横在两根木棒的顶端,搭成门字形,用铁丝紧紧地拧住。另有两个人从一个破旧的铁皮箱子里抬出一团白布,砰的一声掼在地上,一点点展开。  “今晚放电影啊?”莫名问。没人应声,几个人仍忙着手里的活计。莫名又大
期刊
王七买回来一台电视机。  和以往的收录机、缝纫机一样,这台电视机还是小村的第一台。王七是“万元户”,县长给发过奖,上过县电视台。只是,村里没有电视,大家都没有看到。  王七就买回来了这台电视机,飞跃牌,12英寸。放在正屋条几的正中央,蒙上了一片绒布,浅红色。晚上,吃了晚饭,人们就来王七家看电视,新闻、电影、曲艺,什么都看。有时候信号弱了,就有人摇晃院子里的那根高竹竿,天线随之扭转……“中了!中了!
期刊
黄氏是个接生婆,从三十二岁开始给人接生,二十年来,没有因为纯属手艺的问题,致使一个婴儿在出生的过程中夭折。因此,黄氏的名头,在方圆几十里内,没有人不知晓。  唐武宗会昌三年,黄氏五十三岁,接生的手艺越发圆熟高超。这个干净利索的乡下女人,既没有学过医术,也没有读过书,却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接生手艺。缀有劣质玉蝴蝶的黑圆帽子、偏襟黑褂、大腰黑裤、紧密扎缠的黑绑腿带、尖瘦的黑布小脚鞋,这样的装束,黄氏穿在身
期刊
东方天边像挂了一个大火球似的,今天又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好天气,我正好晒苦瓜片。一大早我匆忙到桃园路边市场买苦瓜,我要买的本地苦瓜像小香蕉,碧绿中透几许白色,身上都是一颗颗突起小颗粒。我到家友超市去看过都是绿嫩茵茵的外地苦瓜,这种苦瓜光鲜漂亮个头大,是在大棚中种植出来的,有的使用了化肥和农药,其药用价值不如当地土苦瓜。  我现在饮用苦瓜片水己上“瘾”了,几天不服用,仿佛浑身不自在,走路没啥劲了。记得临
期刊
徐艺嘉,1987年生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艺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横格竖格》《我们都缺伴儿》,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  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一个神秘的角色:既是一头疯狂摧毁的怪兽,又如凤凰涅槃,在绝望与黑暗中寻求新生与重构的希望,在看似悖论的逻辑关系中推进文明的演变与发展。当战争的因子融入文学经脉,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因着战争文学天然具备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极
期刊
我的前身不是一直坐着,是一直站着的。其实我更爱站,爱站在那满树桃花前随风婀娜,爱让喜鹊在我的枝头筑窝。  小男孩把我折下来,本是要抽打牛屁股用的,却阴错阳差把我插进了土里,还褪下裤子掏出他的小鸡鸡,把一泡臊热的尿灌进了我的脚窝里。男孩撸上裤子,走到几步外的桃树下,我听到他咽涎水的咣咣声,像园子底下流过的溪水偶尔发出的失足跌落的声音。他仰起头,望着拳头大的桃子。它们毛茸茸的羞红了半边脸,新媳妇似的在
期刊
陪 伴  买买提每次逛巴扎都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去,把牧羊犬塔西拴在牧羊小屋门口看家,回来给塔西带上一点儿好吃的就行了。塔西在买买提心里不是一条狗,而是陪伴他度过无数无聊的日子的伙伴。胡杨林里的日子太孤单了,只有自己的影子和塔西陪伴着他。  塔西很通人性,知道他什么时候不高兴了,什么时候想家了。塔西静静地卧在买买提身边,感受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它还会用头在买买提的腿上蹭,安抚他焦躁不安的心。塔西经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