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初中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讨了实施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教学方式 教学应用能力
受经济条件、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是初中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现我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课程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经验,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为了教数学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只懂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就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倒不如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名人的历史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压力。如讲到解决数的规律问题时,谈谈我国古代就懂得运用数,像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筹就是数码;讲圆周率时,聊聊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影响中外的数学家,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讲到测量高度时,说说雅典的欧几里得完成了几何原本那部巨著,并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他在人的身影与高正好相等的时刻,测量了金字塔影的长度,解决了当时无人能解的金字塔高度的大难题,等等。通过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好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都渴望能够在一个和谐、融洽、平等的氛围里愉快地接受教育。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做好良师益友的表率,就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缺少师生之间应有的亲密关系。实践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改善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师生关系好,学生会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差错,对教师表示理解,同时也对教师的辛勤工作感动不已。数学教师尤其要注重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和谐的相处会让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交往的乐趣,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回报教师的辛勤栽培。而一旦关系不融洽,则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也会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造成情感上的疏远,共同提高的目标难以实现。时间一长,不但本应和谐的关系恶化了,而且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我们不妨多和学生交流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1.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引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探究活动。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每一位学生由于各自成长环境、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学习方面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差异性,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一样,但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学生,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一般水平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师还要加强对“差生”的辅导,使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跟上一般的学习进度。对于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来体现。
3.利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交流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教学成果也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1)设计适当的讨论题目。
适当、有效、难易适中的题目,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将学生置放于探索者与发现者的位置,能快速唤醒学生的思维应用能力。
(2)把握恰当的讨论时机。
教师要把握课堂讨论的频率,不要将讨论当成活跃气氛的工具,过于频繁的讨论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讨论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而且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他人的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讨论之余,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重组建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课程充满活力。这样数学课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学生也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从而更好地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会敏.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周刊,2012.6.
[2]鲁显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4.
[3]张丽洁.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2.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教学方式 教学应用能力
受经济条件、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是初中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现我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课程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经验,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为了教数学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只懂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就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倒不如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名人的历史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压力。如讲到解决数的规律问题时,谈谈我国古代就懂得运用数,像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筹就是数码;讲圆周率时,聊聊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影响中外的数学家,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讲到测量高度时,说说雅典的欧几里得完成了几何原本那部巨著,并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他在人的身影与高正好相等的时刻,测量了金字塔影的长度,解决了当时无人能解的金字塔高度的大难题,等等。通过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好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都渴望能够在一个和谐、融洽、平等的氛围里愉快地接受教育。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做好良师益友的表率,就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缺少师生之间应有的亲密关系。实践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改善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师生关系好,学生会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差错,对教师表示理解,同时也对教师的辛勤工作感动不已。数学教师尤其要注重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和谐的相处会让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交往的乐趣,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回报教师的辛勤栽培。而一旦关系不融洽,则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也会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造成情感上的疏远,共同提高的目标难以实现。时间一长,不但本应和谐的关系恶化了,而且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我们不妨多和学生交流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1.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引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探究活动。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每一位学生由于各自成长环境、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学习方面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差异性,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一样,但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学生,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一般水平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师还要加强对“差生”的辅导,使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跟上一般的学习进度。对于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来体现。
3.利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交流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教学成果也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1)设计适当的讨论题目。
适当、有效、难易适中的题目,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将学生置放于探索者与发现者的位置,能快速唤醒学生的思维应用能力。
(2)把握恰当的讨论时机。
教师要把握课堂讨论的频率,不要将讨论当成活跃气氛的工具,过于频繁的讨论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讨论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而且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他人的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讨论之余,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重组建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课程充满活力。这样数学课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学生也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从而更好地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会敏.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周刊,2012.6.
[2]鲁显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4.
[3]张丽洁.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