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人or凡人?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纸球》来自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集《小城畸人》,内容短小精悍,字里行间悬疑不断,篇中出现人物可谓温斯堡城人物群像的突出展现。从小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会发现所谓“畸人”亦为凡人。本文侧重文本细读,从物体意象和人物行为入手,剖析《纸球》中浓厚的象征意蕴并揭示全书一以贯之的浓厚存在主义色彩。
  关键词:小城畸人;俄亥俄·温斯堡;舍伍德·安德森;象征;存在主义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的代表作《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被誉为美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的先声,安德森把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精神层面,勾勒出了一群小镇居民“畸形”的心理世界。其序章中如是写:“真理是自己创造的,每个真理都是众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一个人一旦将一条真理据为己有称它为真理,并且尽力按照它去生活,他就成了畸人,他拥抱的真理成为谬论。”据此描述,给读者营造的大致期待视野是描写一群居住在封闭空间(小镇)、有自己独特思想而与身边人格格不入(真理)、继而成为悲哀的生命体(畸人)。
  然而若通读全本并稍加深究,便会发现这种“前意识”实则与作者本意相悖,小说英文原名本无所谓“畸人”,或许译作《小城凡人》反倒更加贴切。所谓畸人,其实也只是在生命荒原上的踽踽独行的芸芸众生。这种特征在《纸球》一篇中出现的物象和人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人物的心理轨迹和情节安排又散发着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
  一、《纸球》中的物体象征
  小说中最典型物体象征有二:纸团(paper balls)和苹果(apples)。
  “纸团”象征里菲医生的智慧。“那年他四十五岁,已经开始把纸片塞进口袋,等它们变成硬纸球时再倒掉。纸上写着思想,以这个思想终,以另一个思想始。”里菲医生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无人述说,只能写在纸片上,作为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
  “苹果”又分为“美苹果”和“丑苹果”。丑苹果即指里菲医生,外表丑陋,“全部的甜味都集中在侧面那一小块圆圆的部位”,如果愿意品尝,愿意沟通,自能发现其皱缩的皮下美好的一面。然而就像人与人的交流相处一样,“只有不多的几个人懂得那种苹果有多甜”。美苹果则指镇上的“正常人”,或者说封闭社会群体中传统守旧的观念。女孩在没有成为医生妻子之前是“美苹果”中的一员,接受追求者的求爱换来的却是痛楚。不顾世俗眼光、被视作畸人之后,却又成为了大众眼中的“丑苹果”。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标题用的是“paper pills”而非文中的“paper balls”。两人的短暂结合,在爱情之外,或许正是对彼此的良药。
  二、《纸球》中的行为象征
  作品中出现过的人物共计7位,有直接描写的只有女孩和医生。其行为都颇有深意。
  里菲医生“有时也穿一件亚麻的防尘外套,上面有很大的口袋,他不停地往里面塞纸片。”“十年来他只有一个朋友……有時,出于好玩,老里菲医生抓出一把纸球向苗圃主人扔去。”暗示了里菲医生实际上是希望能把抽象的思考变成实在具体之物的,希望借此来减少自己的空虚感。只是因为所处环境只能采用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方式,对苗圃主扔纸团也正是这种交流方式之一。
  女孩“晚上梦见少年咬她的身体,这个梦她做了三回,然后她跟另一个什么话也不说的人好上了,这一位在情欲迸发的瞬间真会咬她的肩膀,牙齿印好几天都不退。”此处的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和情节。村上的小說常写性爱,为的是以人类最亲昵的举动来反衬无可排解的孤独。这里的女孩同样如此,如果连最亲密的举动尚且不能拉近人的距离,人的空虚与麻木便会被凸显到一个无与伦比的悲绝程度。于是接下来在诊所,医生拔牙时那对夫妇见血尖叫,女孩却视若无睹、无动于衷。这一行为也就象征女孩彻底从“美苹果”转为了“丑苹果”,甚至象征着她对医生无可取代也不可能被旁人理解的爱。
  三、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纸球》
  作者舍伍德·安德森算是美国文坛上的异类,福克纳将其尊为“我们那一代的文学之父”,其笔法特点、人物设计、情节构造,完全不同于之前19世纪的传统小说,平淡的笔调、简单而无目的性的故事加上略显符号化的人物,倒是充分贴合了20世纪文坛普遍产生的“向内转”的现代派倾向,甚至能够用后现代流派的存在主义思潮来对其进行解读,存在主义的三条基础性概念或为这篇小说的最好注脚。
  第一,世界荒诞,人生虚无。医生和女孩生活的小镇是封闭的、排外的,人们追求社会性的“正常”乃至于排斥他人不一样的“正常”诉求。仅从个体而言书中“畸人”近乎执念的追求无甚新鲜,其实是每个人都偶或会遇到的常态,不过与社会性的常态相左罢了。女孩嫁给比自己大上几十岁的医生,“温斯堡人人都感到奇怪”。里菲医生有源源不断的思维潮绪可以写上纸团,却只是将它们放进口袋,一周后再倒掉。思维和记下的行为本身便在希望具象化、自我否定、最终放弃的过程中失却了意义。他“从不开窗”,以至于“他想开窗了,却发现窗户已经卡死了,此后,他几乎完全忘记开窗这回事。”开窗的目的同样失去了意义。纸上的思想终究是无人阅读的,而“温斯堡已经忘记了这位老人”。尝试过也好从一开始就放弃也罢,医生在荒诞的小镇不断地“建造真理的小金字塔”,终归是意义虚无,终归还得“亲手毁掉”。
  第二,自由选择与责任。这或许是短文中的唯一一抹亮色。女孩因为恐惧“他关于处女纯洁的言论下潜藏着比其他人更厉害的情欲”,在两个追求者中选择了后者,却承受了肉体的折磨。女孩开始认清自己精神上的麻木,做出改变、于是终于在医生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处,她的痛苦过去了,也不再留恋城市公寓里那些被吃掉的光滑的苹果。哪怕她“第二年春天就死了”。医生没有在意世俗的眼光,面对女孩无言的表白默然接受“我带你坐车到乡下去”,于是在冬天的时候里菲医生的纸团迎来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读者。
  第三,他人即地狱。这条准则有三个层面。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女孩的第一次择偶选择便是如此,不再赘述。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对你就是地狱。医生无法融入小镇,也无法在小镇人对他的遗忘中找到出口,只能麻木地铸造自己的思维“金字塔”,年复一年直到死去。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则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周遭的人、环境都是对自我的个人自由的捆绑与束缚,会导致个人世界的崩溃、倒塌。这亦能证明书中的“畸人”实为“凡人”:每个普通人都会受到周围的人与环境的束缚和影响,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彻底理解终究不可能。这对奇特的恋人最终选择在一起并出逃“到乡下去”,算是认清了这点,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自我救赎,只是好景不长只有“一个冬天”罢了。
  四、总结
  总之,《纸球》中的女孩和医生只是因为被投进了小镇的环境而显得畸形,本质上和现实中的芸芸众生无甚差别。正如作者假托的序章《畸人书》末段所言:“我提到那个老木匠纯粹是因为他像许多我们所谓的普通人一样,最接近作家在书中描写的所有畸人身上易于理解并且可爱动人的特质。”而作品晕染于字里行间的行为无意义和徒劳,最是直击心灵让人深感无力。故事最可怕的便是永远在光明出现的一刹那将其按熄,继而就是生活中无尽的重复与黑暗,小说不露声色的平淡笔触之下,终归是个悲哀的隔膜故事。
  参考文献:
  [1]舍伍德·安德森.杨向荣,译.俄亥俄·温斯堡[M].海南:南海出版社,2012.
  [2]让·保罗·萨特.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2014.
其他文献
摘要:“原型批评”是西方学术界一种重要文学批评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离骚》中“上天入地”的精神求索求索与这一理论中“重回伊甸园”的原型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离骚》中屈原最终的选择却又昭示了东西方文化追求的不同,树立了中国后世文化中“人胜于神”、“情重于理”的典范。  关键词:《离骚》;原型批评;重回伊甸园;至情追求  “原型批评”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重要文学批评方法,兴盛于50年代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囚鸟》,通过分析文本中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偏离,元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及用个人小历史替代宏大叙事,来探讨小说所表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距离与张力,充分挖掘《囚鸟》中所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特征。  关键词:库尔特·冯内古特;《囚鸟》;历史的文本性  库尔特·冯内古特( Kurt Vonnegut,1922-2007)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曾被英国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对中医文化的描述长达五万余字,杨氏夫妇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一直以来以其鲜明的文化价值而著称,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希望为中医文化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 《红楼梦》;中医文化;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红楼梦》被誉为集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元素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其作者曹雪芹是一位深谙中医学的文学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皇帝内经》英译本中不同文化负载词的译例,按照中医哲学、中医器官功能、中医疾病及病因病机的不同分类,探讨了其文化负载词运用的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以期促进医学典籍的英译,并推动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黄帝内经》;英译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记载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医学成就,被誉为第一部中华养生宝典,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承载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传播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播策略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传播效率,本文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建东图书馆”)为例,结合建东图书馆的现状,针对目前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和诊断,从传播的策略、传播的流程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媒体;传播策
期刊
摘要: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山东、东北间的移民史使得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存在高度的同源性,而在各自的地域文化影响下,两种方言又演变为两种既相似又有所区别的方言。词汇是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对两地词形相同、词义相近的方言词汇加以比对分析,可以透视出两地区间各个层面的地域文化差别。在词汇文化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和研究不同义类词汇的数量和比例,亦可宏观地把握两地地域文化的异同。这种对地域文化差异极为敏感的
期刊
摘要:“厚翻译”是由美国非裔哲学家克威姆·阿派尔在1993年完成的《厚翻译》一文中提出来的,即通过各种注释和注解将文本放置到一个更加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的翻译,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源语作品。该理论对中国文学翻译工作有许多借鉴意义。  关键词:厚翻译;儒林外史;杨宪益;注释  《儒林外史》英译本是由杨宪益夫妇翻译并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之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國特有的表达方式及文化现象,使
期刊
问題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进行质疑。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下降。  本篇论文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源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以期对解决学生问题意识缺失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期刊
摘要:清朝时期,作为附属国的朝鲜派出使臣访问中国,无意中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求同存异,但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以朝鲜朝的使臣李窅为例,对朝鲜使臣眼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加以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误读;李窅  在朝鲜语境中,中国满洲族形象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前,朝鲜人心中的满族人形象是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而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便带有“乌托邦”色彩。几
期刊
摘要:雷内·韦勒克是美国比较文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十届大会上的报告《比较文学的危机》,可谓“一石激起千成浪”,国际上关于比较文学危机的讨论至今不休。本篇文章将从《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入手,通过对“比较文学”的来源及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探索比较文学危机的深层原因,反思比较文学的走向以及中国比较文学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比较文学;狭隘民族性;文化多元性;反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