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有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学情:通过学习了必修1、必修2及必修3前三章,学生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由于学生缺乏野外实习经验,对野外地形、植被分布等缺乏实际的认识,在学习调查种群密度中样方的选择与确定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回顾之前所学内容。
思考:①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物?②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推进新课:
提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本章标题为“种群和群落”,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思考:①根据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举例。(通过学生回答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群落”概念的几个要点)②提问: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③回顾必修2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群、物种的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三者关系。
新课详解:
一、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的概念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估计种群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解。
方法一:样方法。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根据教材自学“出生率”和“死亡率”。思考:①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例。②生物的出生率是有什么决定的?③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根据我国人口现状,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时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阅读教材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出的行为。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阅读教材,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并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2.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用。
思考: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
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样的?
总结:通过学习,请学生举一些常见的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除了以上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它一些特征,比如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看教材中的图片,分析水稻、杂草、瓢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讨论:①核酸和蛋白质。②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③有关系。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讨论:①举例。②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种。③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成为一个物种。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验提出各自的方案。
小组讨论样方法的实际操作。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讨论:①不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子、苍蝇等昆虫。②生物的繁殖能力。③讨论:
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c.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候鸟的迁徙、春运。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討论:
①♀>♂,种群密度增长快
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主动思考讨论,同教师一起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水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比较均匀;杂草是散布的,没有什么规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有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学情:通过学习了必修1、必修2及必修3前三章,学生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由于学生缺乏野外实习经验,对野外地形、植被分布等缺乏实际的认识,在学习调查种群密度中样方的选择与确定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回顾之前所学内容。
思考:①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物?②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推进新课:
提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本章标题为“种群和群落”,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思考:①根据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举例。(通过学生回答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群落”概念的几个要点)②提问: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③回顾必修2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群、物种的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三者关系。
新课详解:
一、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的概念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估计种群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解。
方法一:样方法。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根据教材自学“出生率”和“死亡率”。思考:①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例。②生物的出生率是有什么决定的?③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根据我国人口现状,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时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阅读教材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出的行为。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阅读教材,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并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2.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用。
思考: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
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样的?
总结:通过学习,请学生举一些常见的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除了以上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它一些特征,比如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看教材中的图片,分析水稻、杂草、瓢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讨论:①核酸和蛋白质。②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③有关系。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讨论:①举例。②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种。③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成为一个物种。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验提出各自的方案。
小组讨论样方法的实际操作。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讨论:①不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子、苍蝇等昆虫。②生物的繁殖能力。③讨论:
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c.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候鸟的迁徙、春运。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討论:
①♀>♂,种群密度增长快
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主动思考讨论,同教师一起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水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比较均匀;杂草是散布的,没有什么规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