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能提高读图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区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等。文章以《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地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演示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89-02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对地理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地理概念,借助地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形成对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结构”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节内容归为“选择性必修”内容,即选择地理学科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必须学习掌握。这节内容知识体量大、概念多、内在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前期基础知识储备。同时,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与教师的引导技巧密切相关。
  一、巧用肢体语言演示法
  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明白了“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赤道多极地少,所以赤道温度较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赤道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其高空形成高压;极地温度低,气流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其高空形成低压。赤道上空的气流会往极地上空流动,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这是学生最不能理解的一环,往届学生最大的盲点在于:为什么气流到了北纬30°附近的上空就不再北上?教师借助教室场景进行现场演示教学就显得很重要了,可以把学生不能理解的空间运动方位在教室具体物化,让学生用眼睛可以看到气流是怎么流动的,提升他们的听课理解效率。
  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把第一组的地板当成赤道,第三组的地板当成北纬30°,第四组边上的墙根当成北极,笔者本人站在第一组面向第四组,抬起左有手与地板保持平行并伸向第四组(即与第一组的走向垂直),手抬起的高度位置代表赤道上空的高压区。左手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右手代表风向。然后笔者缓慢开始向极地移动,类似僵尸移动,学生看到此情景觉得很滑稽,纷纷大笑,精神一下子就来了。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兴趣就会被你吸引,跟着你预设的思路走,集中精神听,事半功倍。笔者边走边讲解,让学生认真观察笔者的有手偏转状况。在第一单元学生已经通过学习了解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有偏,笔者的右手缓慢右偏,与左手分开一定角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笔者继续向北极缓缓移动,越靠近第三组,笔者的右手向有张开的角度越大,大约在北纬30°左右的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即走到第三组时笔者的有手和左手保持90°夹角,右手伸向黑板方向与第三组保持在同一条直线,左手还是指向第四组并垂直于第三组,到了这里二力平衡,有手不能再偏转了,就保持和第三组这样的位置关系。然后笔者重新回到第一组去,把刚才的动作重复三遍,让学生知道赤道上空的气流会源源不断地北上,到了北纬30°上空附近就偏转成偏西风不再北上,在此堆积的气流多了,空气变重就会下沉,从而在北纬30°近地面形成高压,称为“副高”。强调它是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与极地高压带的成因区别开来。这时,笔者回到讲台,把刚才的过程以板图的形式画下来(如图1),引导学生一起复述刚才的过程。“副高”形成后,气流会同时北上和南下,由此形成了全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上述过程讲完后,请几位学生再现笔者刚才的思路。事实证明,采用上述演示法教学的两个班级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远高于另外两个只是利用板图讲解教学的班级,他们的用词准确度较高,逻辑表达非常到位。
  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需落实在每一堂课教师对书本知识的精确剖析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上。
  二、多用地理规范语言
  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地理语言表达地理事物、分析归纳地理原理,促进他们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课科学严谨地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在分析讲述七个气压带的形成时,针对往届学生对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易混淆的问题,笔者多次强调“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属于动力原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极地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较赤道低,气流冷却收缩下沉而成,属于热力原因。同时,笔者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又如,“低压控制下一般是阴雨天”和“西风控制地区多阴雨天”,大部分学生也将其混为一谈。低压控制多阴雨是因为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属于大气的垂直运动的结果;西风控制多阴雨是因为气流由較低纬度(30°)流向较高纬度(60°),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属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结果,这两者看着相似,实则原理过程是不一样的。学生如果不能条理清晰地掌握来龙去脉,只是死记硬背结果,等到考试出现新情境新概念,需要他们现场即时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平时学得好,考试不会考”的状况。特别是那些看起来笔记做得很认真的学生,考试答题时出现一堆大白话、逻辑混乱的现象更多见。他们觉得自己会解答,看看参考答案,也觉得和自己的答案差不多,只有一点点不一样,但为什么不得分呢?殊不知,这所谓“一点点”实际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规范地理术语的表达使用,是需要不断刻意训练的。如果学生能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条理清楚、用词得当、因果有序地归纳概括出来,就说明他们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真的提升了。
  三、活用生活案例
  讲述季风环流时,泉州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了。学生可能不明白为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盛行风不同,但若问他们感觉到的泉州的冬天和夏天吹的风有什么不一样,因为很熟悉,他们可以用词鲜明地告诉你:夏天吹来的风湿热黏糊,冬天吹来的风干燥寒冷。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直观体验,但他们知道现象不知道原理,这时我们可以顺势引导,说明夏季风湿热、冬季风干冷的原因,推导演绎出完整的季风环流。很多学生地理学不好,部分原因在于学的内容太空泛抽象,或离他们的生活认知太遥远,让他们纯粹去啃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确实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和案例,把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然后再切入书本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先有感受再学知识,有了知识积累才谈得上能力的提升。
  四、善用思维导图归纳法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节内容,知识点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教师一步步讲述,学生听到最后可能会觉得很散乱,记住后面忘了前面。其实整节内容就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大气环流。这节课的总结部分至关重要。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能把知识点的因果联系非常清晰明了地再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基于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反过来思考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解决具体地理问题,最终合理推理归纳这类地理现象的规律,真正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是近年高考全国卷的重点,题目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特点是知识点的零散记忆有,转化成能力还有待时日。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采用灵活适当的方法,注重过程的引导,使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吕红岩.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30-31.
  [3]鲍胜军.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生兴趣培养[J].文教资料,2015(8):180-181.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基金项目]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其他文献
[摘 要]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
一、前提:全程全方位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讲求全方位、攻防有节、进退有序的战略。以全方位为出发点,首先是时间上的全方位,其次是空间上的全方位。  自学生进校到最后走上岗位,学校必须自始至终地根据专业与就业岗位的特点,加强职业教育意识的渗透,一年制文化基础课、二年制专业基础课、三年制课开设与导向特别是各位任课老师都必须想方设法将所授的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紧密联系。作为受教的对象——学生,
随着职业教育结构的改革,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职业学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也是把专业现代化建设引向深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应秉承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式课程为主体”的思想,全面进行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    一、中职教育不遁应时代要求亟需改革    目前,筆者所在的学校在
[摘 要]利用好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和分享,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内心的成长渴望,引领学生思考自己的青春要如何度过,激励学生探索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个人责任担当,为青春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 G
[摘 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而人地协调观是其中的关键内容。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85-04  一、培养学生人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在省技能大赛机电项目上获金牌和奖牌数浙江省第一  日前,由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的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在各赛区圆满落下帷幕,大赛结果已揭晓,经过激烈的角逐,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机电部派出的12位选手参加了4个职业类别的6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了3金2银4铜的优异成绩,参加的6个项目全部有奖,获奖面100%,12
[摘要]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推动世界朝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推进,全球化的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同时,古代以陆上帝国为主的模式被横跨大洋的全球性海洋帝国所取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海洋时代,从而刷新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关键词]新航路;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
[摘 要]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具有很多亮点,《情境设计》栏目就是较旧版教科书新增设的。文章在分析《情境设计》栏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设计》栏目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以及这一栏目在实际教学中的多种利用方式,旨在为地理教师提供参考,便于教师更好地利用《情境设计》栏目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人教版;《情境设计》栏目  [中图分类号] G633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某一类熟练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满足职业的需要或具有转岗转职业的能力。  中职数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如何把数学渗透到专业课里,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文化基础课基本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而中职数学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
[摘要]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新要求,文章提出了“多文同读”“一文三教”和“读写相助”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并对其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为各位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本研读;多文同读;一文三教;读写相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07-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