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树立“双城记”新优势定位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国际政治局势出现新的重要变化。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全国“两会”上,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要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发展布局,指明了基本方向,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指引。7月,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全面贯彻党中央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精神,围绕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的工作方向。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路径,需要更好发挥成渝区域经济核心竞争优势,建立适应国内国际分工的产业体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向全国前列。
  突出中国特色、巴蜀优势,打造全方位展现新发展理念的世界级都市圈、城市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东、南、北三个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在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将位于西部内陆的成渝地区明确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具有同等发展能级的区域增长极,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西部地区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成为当之无愧的“第四极”,就要突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展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继续提升发展水平,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开拓全球视野,坚持国际标准,着眼于现今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年内,我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对人类文明贡献持续增大的总趋势,敏锐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下的新发展机遇,深刻理解区域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始终对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在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念变革中担当先锋。
  从四大区域增长极的比较优势看,京津冀区域依托首都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职能和总部经济优势,构成首都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联系全球的首要窗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引擎。长三角区域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工业、人文、商贸、金融等各方面发展积淀深厚,在经济体量、国际化发展观念、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长期保持领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素高度集聚,经济效率意识强烈,充分享受“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在我国参与全球先进科技与高端产业协作、吸引调动全球发展要素、联动海外华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安全优势突出,是中华文明数千年长盛不衰的代表区域,能够辐射带动的国内地区最为广阔,在我国向西向南开放发展中处于枢纽地位,并且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容量。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唱好“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进一步突出多方面的核心优势:
  一是要素齐备。成渝地区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较强,自然资源储量相对丰富,水力、页岩气等能源开发潜力较大,可用于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充足。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本地及周边地区人才具有强烈吸附力,在吸引集聚全国领军人才方面的优势也日益显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成渝区域经济应对外部风险事件冲击、抵御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韧性较强。
  二是生态宜居。成渝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山川纵横,大江奔流,森林覆盖率高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自然景观壮美秀丽。成都全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成渝地区一些中小城市、卫星城镇也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在生态宜居的环境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吸引全球人才、资金、企业等发展要素的重要优势所在。
  三是布局均衡。成都、重庆两市发展能级大体相当,距离适中,可分别形成各自的都市圈,两市部分功能的重叠不会造成竞争性内耗。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进一步增大了成都都市圈的辐射半径,拉近了和重庆都市圈的距离。“双中心”的布局还有利于合理分配发展要素,在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保持合理的发展梯度,淡化城郊界限,缩小城乡差异,减少“虹吸效应”,实现协调发展。
  四是文化亲近。成渝地区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社会公众对于巴蜀文化圈认同感较强,方言、餐饮、娱乐、习俗等方面十分接近,有利于商旅密切往来、人才灵活流动、企业深入合作,尤其适合在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等领域打造成渝共同體。并且,两市都兼具现代都市格调与传统市井文化,本地居民热情友善,对于来自区域外的“新巴蜀人”较为亲和包容,各年龄段、不同职业的迁入居民都能找到易于融入的本地社群。
  优化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以区域经济循环有力支撑“国内大循环”,建成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新窗口、新高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国四大区域发展极加快占据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引领全国各地共同巩固和扩增国内经济大循环体系,努力补齐我国经济体系中的短板,在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微妙的国际宏观微观政策组合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自主保障能力、开放发展能力,优化提升区域产业合作水平:
  一是集两省市之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为我国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贡献成渝力量。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业,吸引航空发动机等关键环节企业在成渝地区设立研发制造总部,在大型装备研发设计软件、电子控制系统、相关配套制造领域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明星企业。紧追全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产业前沿,加快在成渝地区形成“研发+制造”集聚优势。深化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解决方案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覆盖成渝地区的产业联盟,增强整体竞争力。
  二是沿西部陆海新通道布局国内产业链,更好发挥成渝地区对整个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丰富成渝与西安的“西三角”经济合作内涵,在农业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重工业关键技术、军民融合、文旅、金融等重点领域形成协作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西部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密切与甘肃、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经济联系,推进汽车等装备制造业跨省区整合做强,优化钢铁、有色、建材、轻工等产业布局,促进相关省区的能源、土地、劳动力得到优化配置,强化西部地区制造业成本优势。   三是加快面向东盟、南亚等重点方向开放发展,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前,牢固占据产业链关键环节,巩固我国在供需两侧的规模经济优势。鼓励项目施工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合作平台,整合优势技术力量,统一对外竞标,扩大海外市場收入占比。鼓励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贸易商、海外代工及外包服务中介商、深耕海外市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国际化法律财会及咨询服务机构等各类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企业落户成渝地区。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航班航线及领馆建设等方面中增进两市的统筹协调,在合作中实现均衡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整体影响力。
  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贡献者、先行区
  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我国发挥中华传统治理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能力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不仅要在经济发展能级上跻身一流,还要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领域勇立改革潮头,形成先进经验。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国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在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区域均衡协同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精准施策。成渝地区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好的人口集聚区,肩负着探索区域微观治理新模式、减轻国家宏观政策负担的重要使命。当前,需要重点围绕增加就业机会,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通过奖励、补助企业的方式,为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在成渝地区就业创业提供坚强保障。同时,统筹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引导形成差异化产业结构,扶持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川渝两省市需要突出重视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国企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一方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解决困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一切障碍,严格遵循国际市场通行准则,促进区域营商环境再上台阶,另一方面要贯彻“六稳”“六保”要求,做好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等重点工作。
  全球经济的智能化、平台化发展趋势,意味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避免地出现分化,人力资本竞争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发展,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愈发需要重视的关键领域。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经济有效的医疗保障,对文化产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成渝地区需要对标京沪等科教发达地区,建立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竞争的基础教育体系,通过多元化的办学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发展路径,帮助有潜力的拔尖人才在青少年阶段脱颖而出、得到定制化培养,早日走向全球舞台,真正解除父母的担忧和焦虑,从而吸引尖端人才长期留驻发展。在医疗健康领域,探索兼顾市场竞争与社会保障的发展路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强体需求,引导形成自律型健康生活方式,减轻老龄化阶段的医保支出负担。在文化产业领域,需要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探索更加包容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式,吸引国内外名家大师定居成渝地区。
  社区治理是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终端”环节,也是体现城市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最有效途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挥传统优势,建设和谐、文明、绿色的城乡社区,能够弥补现阶段人均产值和收入低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劣势,增大民众在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借助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网格化社区治理,维护社区安全有序、清洁卫生的基本环境;通过政府统筹管理和引进社会化物业服务相结合,在物业管理、应急响应、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婚恋引介等各方面提供贴近民众需求、成本费用合理的服务体系。
其他文献
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战略的重要举措。东部新区的建设,既有宏观区域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引入等利好,也面临全球化形势波折、区域竞合演变、城市动能转化等挑战。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的高能级平台体系。本文结合相关规划研究,针对“东部”和“新区”两大特征和优势,对成都
期刊
“成都市四大班子领导和120个市级部门(单位)定点联系简阳市116个贫困村,13个区县对口帮扶简阳有贫困村的乡镇……作为受助地扶贫人,唯有扛起责任,哪怕是加班加点,都要克服各种困难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好做实,绝不能辜负了帮扶,耽误了脱贫!”谈起近几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成都东部新区武庙镇党委书记周明星道出了肺腑之言。因扶贫工作表现优异,周明星多次受到省市表扬。  一路与脱贫攻坚工作结缘  85后的周明星
期刊
大统一之局从而赖以稳定,则方志诸家有其功矣。公元1世纪至4世纪间,地方史志虽已发达,率皆偏记一类,无全面描绘之巨文。其一书而兼备各类,上下古今,纵横边腹,实自常璩之《华阳国志》创始。四川第二批历史名人中,常璩和陈寿一样,是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家,两人写的巨著被称为“两晋两国志,光焰万丈长”。  后世地方志多以“志”命名,承袭于《华阳国志》。李泰棻在其《方志学》中说,最古以志名书者,首推常璩《华阳国志
期刊
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标志着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突出生态价值践行“两山”理论,能够进一步发挥成都的生态和环境优势,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二是有利于推进向“人—城—产”发展逻辑转变,通过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优化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三
期刊
成都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最生态宜居的城市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构想,确立了新时代构建理想城市的新模式,为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途径和方向。数据显示,成都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中表现良好,正在走向国际舞台纵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性公园城市、并作为代表性样板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巨大潜力和基础。与公园城市建设同步,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
期刊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12日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积累了一系列珍贵经验。对口支援甘孜州、阿坝州,是省委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在甘孜州、
期刊
誠诚 & 嘟嘟的成都生活
期刊
跨越千里手牵手,脱贫路上肩并肩。  2018年7月12日,成都市武侯区第五批援藏和驻村工作队,千里奔赴雪域高原,再次开启他们不忘初心、脱贫攻坚的征程。从第一批支教教师算起,武侯区对口支援甘孜州白玉县,已跨入第20个年头。  精准施策、破解难题,这是助力白玉腾飞的20年。  产业支撑,成为提振经济“助推器”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发展。  针对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散小、旅游产业基础薄弱等情
期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庄严承诺的兑现之年。“全面小康”有很多内涵、目标和任务,而重中之重是“一个都不能少”。  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初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初心所要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是我们党近百年来带领人民持续奋斗的一个重要理想。  第一,全面小康是黨的初心的目标指向。我们党一成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
期刊
关注人民,人民至上,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创造发展奇迹的动力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一个善治的社会和城市,必须以“人民至上”为前提,主动权在人民的手中,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社会治理得到人民的共同参与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解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疑是城市治理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将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