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风 沧桑巨变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经历了没齿难忘的坎坷艰辛,我们也看到了举世瞩目的旷世巨变。从吃、穿、戴到用、住、行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让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们,在蓦然回首间深感幸福和自豪。
  民以食为天,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位粮店经理关于粮食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买粮不用票觉得像做梦
  ■崔长顺
  
  粮食的事情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干了一辈子粮食工作,而且从1940年6岁记事起,就见家乡河北省衡水地区农民大都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1956年国家首先把粮食行业纳入国营,我担任了一家国营粮店的经理,大事小情历历在目。1953年10月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11月份全国各地普遍使用全国和地方粮票,开始以人定量,一直到1992年末停止使用粮票。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一度粮荒,以后虽有所缓和但仍非常紧张,每家每人都要计划用粮。上世纪60年代初执行“低指标瓜菜代”,当时我担任粮店经理,上级要求严格执行粮食政策,还要提高服务质量改进便民措施。粮店开展“一厘钱精神,节约一粒米”的竞赛运动。从内部到外部全面开展,工作人员一员兼三员,即:“当好售货员,节粮宣传员,做居民计划用粮的帮扶员。”当时居民们的代食品是麸皮、野草、干菜、地瓜干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荡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邓小平同志讲: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们的用粮情况开始好转,有些居民用省下来的粮票找小贩换鸡蛋等等,1992年末天津市停止使用粮票。1993年春节过后,我们粮店附近居民们都来粮店借箩、借筛子箩面,有位王大娘悄悄对我说:“自从富强粉小站米敞开供应,我总觉得这可能是做梦,怕以后再要粮票,我一下子买了三袋面、两袋小站米,码在床铺底下,今年一安上暖气,我怕米、面变质,所以借箩筛一下。”
  最近几年,我弟弟从农村老家来看我,他说:“我现在每年家中总是存粮两三千斤,全家6口人的口粮保证一年压一年。”去年我回老家探亲时亲眼见到邻居每户都有几个铁圈粮囤,科学存储粮食几千斤。老邻居赵大伯对我说:“人民公社那时候,年亩产才二三百斤。现在联产承包到户,年亩产两千来斤。政府各项政策扶持农业,就连千年的土地税都免了,种粮给奖励,买农具还给贷款又给补贴。优选种子粮,政府送货上门,防伪保优,政府派人教俺们科学种田,旱涝保收。”
  吃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国利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这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口粮问题,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
  
  衣食足而知礼节,解决了温饱之后便有求美之心。街上不再是清一色的蓝、白、黑,红裙子开始裙舞飞扬;西服、领带替代了中山装、工作服;点点朱唇让素面不再朝天;万象更新,春天有了色彩,笑意写在脸上、停在发梢、划过指间——
  
  金饰品见证好日子
  ■苏佛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带来了政治宽松、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大好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因此不断提高。现在说说我们自己家里难忘的事情吧。
  说实话,在1978年以前我们很难见到有人穿金戴银,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街小巷佩戴黄金饰品、珠宝玉器的人越来越多。我家也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除了衣食住行日益更新外,手头再不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紧巴巴的,一年间从年头到年尾总有好几次上银行储蓄所办理存款。
  当年老伴看到同龄人一个个都戴上了金戒指,说戴金戒指一是为了打扮,二是能够保值,三是可以祛病驱邪,于是我耗资1000余元首先买了一枚金戒指戴在她纤细的无名指上,第二年给她买了一副金光闪闪的耳环。不到5年时间,又给她定做了一条24K镶有红宝石的金项链。与此同时,我这长年累月在厨房里劳作的双手,也戴上了一枚8克重的“福”字金戒指。即便这样,老伴仍感到不满意,1988年她又选购了一枚蓝宝石铂金戒指。有了黄金首饰、珠宝玉器的衬托,加上女性特有的魅力,老伴一下子仿佛年轻了10岁。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家里没有一点经济实力,即使这些高雅的装饰品再光彩照人,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啊。试想,当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天就花得寥寥无几时,哪还有条件和心情去追求所谓的时尚呢?
  如今,我家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全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伟大。我这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美美的、甜甜的。
  
  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也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所思所忧。30年来,从土坯房到高层塔楼,从四合院到洋房别墅,生存空间的大大扩展,也让我们的心灵随之翱翔——
  
  从小土坯屋一路走来
  ■艾君
  
  1963年军校放寒假,我风风火火从长沙登上北去的列车,日夜兼程回到了昌平县南口镇,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我们的家,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妻子和女儿。妻子抱歉说:“找不到好一点的房子,咱们只能在这里凑合了。”原来这是房东在靠屋山的地方砌起的一间存放农具的小土坯屋,约6平米,放上两块铺板,安上一个炉子,就难以转开两人了;低矮黑暗的小屋透风撒气,妻子把屋顶与墙壁全部用报纸糊起来,虽显得亮了些,却为老鼠们创造了一个天堂,它们昼夜不停地在里边“大闹天宫”;墙壁上的报纸也不甘寂寞,小风“嗖嗖嗖”,大风“呼啦啦”。当然,这些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感情归宿的港湾。遗憾的是,就连这样简陋的房子也是租来的,那时根本不敢奢望啥时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1978年,我脱下穿了30年的戎装,转业来到石庄市第一中学当了一名副校长,在旧伪时期建的一座小搂的两间小库房里安了家,水管、厕所全在楼外。家里的孩子多,妻子爱干净,寒冬腊月也得上水管去洗涮,手上冻裂的血口子汪着鲜血,看了让人心疼;那年的腊月我闹肚子,夜里冒着严寒跑了8次茅房,简直把人给冻惨了。
  1980年,一场特大暴雨把小搂下方的人防工程冲垮,小楼成危房。报请上级同意,学校决定由我负责筹建一栋宿舍楼,钱不够就到关系单位求助,最终筹集资金50多万元,苦干1年半终于建起了一栋3个门5层45户的教工宿舍楼。实际上这也是搭上改革开放的列车建起的,此前,别说中学没有钱,就是有钱也不允许建宿舍楼。
  按条件,我终于分到了七八十平米的住房,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实行房改那年,单位将房子一律折价售给了个人,至此,为“无产者”奋斗了50多年的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有产者”,成为了房主。可别小看从住户到户主只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事物质的变化。改革开放,喜事桩桩。大女儿一家当初从外地调来石家庄没有住房,一直飘泊客居,前年他们花30万元购得一套110平米的理想住房,兴奋得一家人不知说什么好;小女儿早已购买了新房;二女儿更甚,卖掉旧房购置了一套170平米的新房,气派得很。两个女儿早就有了自驾车,一个个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就这样我从小土屋一路走来,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家庭的变化也能折射出改革开放的辉煌。
  
  科技兴国。从过去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今天的电脑、数码电器、e时代,我们一路高歌。走进大商厦,琳琅满目的电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老人们身背数码相机,手握遥控器,写博客、发邮件、穿洋过海地视频,开明点的还会超越时空地结交一个红颜知己。新一代的文盲有着它全新的定义。那些或被我们遗忘或被我们珍存的“古董”是这个科技腾飞时代的最好见证——
  
  打字机一度让我很有品位
  ■蔚萍
  
  在我家里,至今还珍藏着一台飞鱼牌便携式英文打字机,虽然闲置多年,但我始终舍不得丢弃,毕竟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1988年,我调入河北省某进出口公司从事外贸工作,由于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打印英文文稿,提高打字水平便成了我迫在眉睫的事。于是,我决定买一台便携式英文打字机。可是到商店一看,价格都在四五百元,要知道,那时候我的月工资也不过百元左右,那么贵,心里有些舍不得。后来,在我爱人的说服下,我咬了咬牙,还是买了这台便携式打字机,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这也算得上我家添置的一大件了。
  自从有了打字机,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每天下班时,我总是把当日没有完成的发货单据带回家中,利用晚上时间噼里啪啦地打好,第二天一上班,就直接按单据定船发货,有时候我还拎着它出差到外地签合同,真是顶大用了。那个时候,谁要是随身携带一台英文打字机,就像我们今天随身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样,太有品位啦!谁知没过几年,办公自动化便风靡全国,打字机很快被电脑所取代,我家的“宝贝”也不例外,遭到淘汰成了“文物”。看着它被闲置在那里,我真感到有些可惜。我曾经想废物利用,让女儿用来练习英文打字。没想女儿一听,随手拿出一张光盘朝我一扬,调皮地说:“学习电脑软件,体验快捷方便。都什么年代了,还用那玩意儿啊!”
  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家早已安装了电脑,并且联了网。如今,别说学习打字了,就是写封信都不用信纸信封,发个电子邮件就可传到世界各个角落,简直方便极了。而且,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各种资料,了解世界,真正成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在30年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呢!每当想到这些,我打心眼儿里佩服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他制定的改革开放国策彻底改变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
  
  城市的繁荣是狭隘的繁荣,而农村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毕竟中国的绝大多数土地在农村,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只有中国农民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让我们随着作者回乡的脚步,走进山村,走进农舍,走进希望的田野——
  
  多年后重回故乡变化惊人
  ■申季龙
  
  我的老家在湖南邵东县佘湖山下、水东江乡蒸水河畔、老衡宝公路边的仙鹅村爱吾堂。鼠年正月初三雪后初晴,我家祖孙三代11口人,乘坐两辆私车回老家给亲人拜年。清晨,我们从邵阳市区出发,经高速公路到邵东县城,沿新衡邵公路到佘田桥,转老衡宝公路到达仙鹅村。从村口向村内望去,爱吾堂就在眼前,环顾四周,今昔对比,变化惊人。
  近看爱吾堂前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公路,它从村口沿着小溪边岸进村,经爱吾堂右侧向村内延伸,干线贯通全村,支线连接各户,人车往来,畅通无阻。这条公路是全村人自筹劳力资金修建的,是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程。自古以来,沿着村内小溪边岸是一条供村民出进的泥石小路,行走很是不便。60年前我是一名青年学生,提着行李从那条小路走出村外参加革命;60年后我是一名退休老人,坐着小车率领全家从这条公路回老家探亲,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遥望爱吾堂后方,高高的佘湖山稳坐对面。雪后初晴,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千年古寺,挺立山峰。回忆“大炼钢铁”和“大破四旧”后的佘湖山,古树被砍,古寺被毁,后在政府的关心和香客的捐助下,通过封山育林、古迹维护,现在已是浓荫蔽顶,金碧辉煌,游人如织,成为当地著名的朝拜场所和旅游胜地。
  环视爱吾堂前后田垄和左右山丘,层层梯田,斜叠田垄。全村的耕地,多数在上沙江水库渠道控灌之下,水旱无忧,旱涝保收。路旁山麓的栋栋农舍,多属新建的红砖青瓦的小楼,昔日的土砖墙、茅草屋早已绝迹。村口山边那座公祠,解放前夕被洪水冲倒,解放后修复作为村校,改革开放以来,村内有志之士捐资重建,现在一栋栋新型校舍,已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的车子直接开到爱吾堂院内,老嫂子一家人放鞭炮迎接,我们大家合掌喊拜年,亲人相见,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村民吃饭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我村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自然资源缺乏的地方,因此村民外出务工已成为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出路。改革开放后,我的5个侄子都外出务工,经几年的努力,家境大变,还有两个侄子在外当了老板。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特产税、农业税等全部取消,有两个侄子又回农村种田,但10个侄孙(女),除两个尚在大学读书外,其余的还没有回农村当新型农民的。
  中午,我们两家人举行家宴,热闹非常。我和老伴陪着老嫂子坐在中央,前后左右围着30多个后代。老嫂子脸上堆满了笑容,眼里闪着泪花,悄悄地对我说:“搭帮党的政策好,才有今天的好日子,如果爷爷奶奶和你哥哥还能健在,看到这些会多么开心呀!”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老爸,不能否认,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了。当您开始自称是“老头儿”时,您应该明白,安度晚年是您唯一的“工作”。儿女身在远方,为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年复一年地奋斗,无暇顾及,而对于您,老爸,我们只希望您快乐,永远快乐!  老爸,您的一辈子是平凡的一辈子,不辞辛劳的一辈子。那些过去岁月里的艰辛,您不必再回味和惆怅,向美好的明天出发吧。而您对儿女的爱,我们永远铭刻在心,会用一份强烈的感恩与孝顺之心来呵护您
期刊
本期主题    暮年更要厚待自己  ■于一鸣    有个流行说法:老年人消费比年轻人节俭,且以迫切需要为主,消费方式比较单一;老年人消费重子孙、轻自身;资金去向一是购房、二是储蓄,用于自己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的较少,以致有的旅行社向出游老人多收钱,理由是老人外出不购物,影响其效益。  平心而论,这种消费观念要说也属正常现象,可是处于新时代老年人的消费也应该有新变化。其实变化是有的,比如衣着,有个老年
期刊
第一位商贩年广九,第一位提出建设蛇口工业区的袁庚,第一位亿万富翁张果喜……改革开放30年,他们给人们带来无数个充满惊喜的“第一”,而正是这些精彩纷呈、大胆尝试的“第一”,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也推进了他们所涉领域的改革进程。如今,他们已步入老年……    “第一位老年红娘”曾经挨骂  现年75岁的周淑华于1985年在沈阳成立全国第一个老年人婚介所,被国家老龄委称为“中国第一红娘”,至今在
期刊
王万增无愧于反扒专家的称号,在天津他干这一行近40年,抓扒手千余人次,缴获赃款数百万元,令身临其境的人击掌称绝。其实王万增平时执行任务,不光不带武器,就连手铐也很少带,被他抓住的贼一般都不反抗,心服口服。王万增抓的贼,不是握着钱包就是捏着现钞,绝对是最佳火候。  有一年夏天,一场盛大的京剧晚会即将在天津的中国大戏院上演。为加强治安保卫,分局的治安科长到王万增供职的解放桥派处所协同布控,然后要求与王
期刊
由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主办、《新天地》杂志社承办的“新天地·阳光之星——首届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才艺展示活动”于10月8日~10日进行了连续3天的集中展示,于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了颁奖演出。  这次才艺展示活动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的,先后有41家部委的300余名离退休干部参赛,1000多人前来观摩。李岚清同志为本次活动欣然题诗:“谁道桑榆晚,学海任遨游。才艺熠生辉,夕阳
期刊
他打开院门看到竹篮里躺着一个面色蜡黄的重病婴儿,便决定治好婴儿疾病当孙子扶养;稍长后他发现孙子有很高的象棋天分,在一次外出参加战友聚会时嘱妻要好好培养,不料一语成谶,他因兴奋而突发脑溢血轰然倒下。而她没有辜负老伴的期望,毅然抛开需要帮助的儿女,漂泊在外辗转几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    老伴遗言:  不能让孩子耽搁在咱的手里  1992年10月底的一个清晨,河南三门峡市市民曹秀凤起床后,看到刚
期刊
父亲的牙坏了很长时间了,我不久前才知道。那天饭桌上,我发现一向吃饭很快的父亲吃一口要咀嚼老半天,而那盆他最爱吃的猪蹄烤黄豆竟然连筷子都不伸过去,起初以为他胃口不好,但父亲说胃口还不错。在我的追问下,母亲告诉我,父亲的一口牙几乎全坏了。  饭后,我私下找母亲进一步了解情况,原来父亲的牙已经坏了好久,但他却嫌医牙太贵不肯去看病,父亲说我们兄弟几个刚买房,家里的开支能省则省。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很不好受
期刊
书画展在北京太阳城国医馆开展。据悉,展出的200余件佳篇力作全部出自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之手,生动地体现了老同志笔下的改革开放30年。参展作品的作者中,既有沉浸书墨多年的老书法家,也有刚刚从老年大学毕业的书画“新秀”。   参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笔笔有道,且激情飞扬,以无声之音,彰显着长者的气韵风骨和人品才情,挥洒出一片绚烂的人生新天地。  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这次展出
期刊
1982年4月,出版家阮波在美国交流访问时,在芝加哥附近的Rees出版公司看到刚刚出版的英文版彩色印刷的老年期刊——《60岁以后》,由此萌生了在她主持的中国展望出版社办一份给中国老年人看的期刊的想法。  中国展望出版社当时隶属原外经贸部。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又逢干部离退休制度刚刚建立,当时该出版社主持工作的阮波同志与姚黎明(中国展望出版社副社长、曾任原红旗杂志副秘书长)、周沙尘(新华社资深编辑、曾任
期刊
老妈60多岁了,天生一副热心肠,正义感又特强,特别爱管闲事,即使是到城里和我们小住,也还是改不了这脾气。  一次和老妈一起出门,下楼时她顺手拎起邻居家门口的袋装垃圾,我说:“那不是我们家的。”老妈说:“我们反正要下楼,顺手扔了吧。”后来,我们家门口的垃圾也常常不翼而飞,门口总是干干净净。  还有一次,我和老妈走到二楼门口,她迟疑了一下停了下来,敲二楼的门,敲了好几下,没有人应声,老妈锲而不舍。“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