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明治维新时实行"文明开化"政策,西方教育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日本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教育模式、教学机构的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思想等等各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教育的影响。西方教育文化经各藩和明治政府派遣调查团和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员和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推动传入了日本。
关键词:明治维新 西方 教育文化 传播
日本民族素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喜欢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国家,教育在江户时代就颇具规模:在幕府有以昌平坂学问所为主导的官学,200多所藩都设有藩校;在民间各类专科学校也相当普及如汉学塾、兰学塾、医学塾等等。在当时寺子屋是德川时代最基层的庶民教育实体。在德川幕府末期日本就已开始向西方学习欧美等国家的教育,当时最盛兴的是兰学。已开始向西方派遣留学生,聘请西洋教师,已开始向近代教育转型。日本的近代教育的改革是从1868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确立的过程也是西方教育文化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也就是说日本近代教育的确立主要是吸收西方教育文化的结果。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广义上讲。明治维新是指从1868年至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期间的一系列事件所构成的历史过程,它是日本近代历史的起点。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比较顺利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为东方唯一一个现代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与近代中国非常相似,对外处于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儒家的道德伦理在日本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幕府统治的没落,使日本在近代陷入空前的危机,屡屡受到荷、美、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扰。1853年的佩里舰队来航惊醒了幕府和日本的有志之士。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要求。经过尊王攘夷运动,倒幕运动等终于建立了明治政府。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在此历史阶段中,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都进行了改革;全力引进西方文明,西方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建筑、器用①、饮食等等各个方面传入了日本。
日本教育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方针指引下,(其中,"文明开化",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改革日本的文化教育制度。)进行了种种教育改革试验,广泛吸收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大量引入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这一时期西方教育文化传入日本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向西方国家派遣考察团来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通过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来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通过聘用外籍老师来学习西方教育文化;通过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来了解西方教育,接受西方教育。
一、派遣考察团
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各藩就已经派遣使节团来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如1860年(万延元年)的遣美使节团,该使节团参观了美国的国会博物馆、天文台等。回国后的使节团中的人员如福泽谕吉、中浜万次郎等等在幕末至明治初年的启蒙活动中传播了欧美新知识,对日本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861年(文久元年)的文久遣欧使团。萨摩藩1863年的遣英使团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军事、教育制度等等。在这众多的使团中最有名的是十三大藩海外使节团的派遣和岩仓使节团的派遣。1871年(明治四年)5月为了建设一个近代国家明治政府派遣十三大藩海外视察团赴欧洲考察。视察团到达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人称为普鲁士)等国家。在德国柏林的视察中山中一郎发觉普鲁士的教育与众不同,欧美国家教育皆着重于"实行""功利",普鲁士则着眼于"知识启蒙",发展基础教育。回国后的成员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871年(明治四年)11月至1873年(明治六年)9月约用两年时间考察欧美的岩仓使节团是日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西方文化考察团。岩仓使团先后访问了美、英、法、比、荷兰、德、俄、丹麦、瑞典、意、奥、瑞士等十二个国家,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了解,使节团考察的对象有四种其中"各国的教育制度及其实际运作状况"为其中一种。从而有助于日本人对于其现代化模式进行全面和深层次的思考。日本学者森嶋通夫曾做了如下的概括:"明治政府比较并检验了所有这些信息已判明那些国家在某些领域最突出、最先进。例如:哪个国家在教育制度方面最优秀……在获得了代表团关于这些问题的信息的基础上,政府作出了关于哪个领域应以哪个国家为样板的决定。例如,1872年颁布的教育制度就是以法国的学校区划制度为样板的……②在实地考察中,岩仓使节团就痛感日本教育的落后状况是羁绊国家发展是主要原因。木户孝允在,给国内的信件中痛陈:"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止十年后之弊病,惟在于兴办真正的学校……确立牢不可破的国基者唯有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惟真正在于教育而已。"③在充分比较分析了西方等国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情况向国内提出建议:在追赶西方列强的过程中,日本应当效仿和学习法国学制为宜。在具体做法上,采取"育伟才与大学,开民智与小学"的重在两头,带动中间的政策,力争尽快完成教育领域的近代化过程。④后来,在起草"学制"时,随同岩仓大使一行出国考察教育制度的森有礼、田中不二磨等经常向日本政府报告欧美教育情况⑤。他们的建议得到明治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上有识之士的赞同,全民重视教育的思潮形成。这些考察团考察了西方的教育,是西方教育文化传入日本的一重要途径。
二、通过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来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
在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也促进了西方教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福泽谕吉他所著的《文明论通略》和《劝学篇》有很重的影响。主张摄取西方文化,提倡学问研究和独立自主的风气,大力开办学校促进文明传播。1882 年,伊藤博文赴欧洲访问,第一站去了普鲁士,在那里找到日本宪法的样本。归国后依德国样式改造政府各部,在他与政府的奖掖之下,崇德之风劲吹,直进学校园;山县有朋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发表《变则设德国学校议》,鼓吹德国学他力主"变则德国学",并建议设立"专门政治学校",培养学生。森有礼在担任驻英全权大使期间,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者转变为国家主义者,后任文部大臣 促进了德国教育在日本的传播。 三、聘用外教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对于学习西方教育文化的日本来说,招聘外国教师到国内执教和派遣留学生到海外直接吸取西方先进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一条便利是捷径。明治初年除旧幕府和各藩招聘的外国人外,还不能有组织地雇佣外国人,一般是雇佣自动流入日本的低质量的外国人。1872年(明治五年),明治政府才开始有计划地招聘外国人员来日。受聘人中既有高级技师专家也有中低级技工涉及的领域也很多。这些外国学者被充实到日本的高等学校中,帮助日本创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雇佣的外国人大部分参加教育机关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全面采用欧美式教育。外籍专家的待遇相当优厚,尤其是外籍教师的工资比日本人高5至50倍。东京大学创建时全校共有教师39名,其中27名是外籍教师。他们薪金占学校预算的三分之一以上。当时明治政府财政也不宽裕,但仍高薪聘请各个领域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等等。1872年外籍雇员369人,1875年道道最高峰的527人,而自1872年至1898年总计雇用外国专家为6193名,包括学者,教师,事务人员等各个领域。而学者和教师分别为2265人和1947人。另有私聘外国专家1872-1898年总计为12540人,其中学者和教师4299名。⑥这些外籍人员也为日本的教育作出了贡献。如来日本的外籍教师中近代工学创始人之一兰金的学生亨利·戴尔他以瑞士苏黎世综合工科大学问诶模式建立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校--工部大学校。⑦
早在幕府末年的动荡时期,西南各藩就已经向西方派遣人员,以求掌握西洋技术。1871年(明治四年)政府制定了《海外留学生规则》,规定:"官费留学生由文部卿统一规定,费用由国家统一支付",明治政府注意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学课的发展情况,注意把留学生派到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在《规则》中就规定了留学国家和科目。学习物理、化学、地质的学生大多留学德国,学习数学、建筑的多在法国等等。明治时期派遣出国的绝大部分留学生学成归国活跃在日本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大部分接替了外籍教师。这些留学归来的学生受到了西方的教育文化,感受到了西方在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把西方的文化带入本国并教育下一代。
日本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引入开启了日本民智,为日本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促进了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化。虽然当中有不适合日本本土的文化在里面,但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强者学习的国家,在借鉴和吸收别国的同时也注重与本国向结合,注重吸收不同国家的长处。在教育方面也不列外,例如,在教育理论方面醉心于学习德国,尤其是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论。在行政管理上,先后引进了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和美国的地方分权制;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原则上则模仿美国的一套。但是唯有一样东西不学,那就是精神的东西、灵魂的东西。"避免有意识地接触欧美文化之精髓的近代精神" ,日本教育家认为这是" 确保主体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日本近代教育制度"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都不能说是西方文化的直接输入,而是外来的西洋技术同日本的传统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⑧在政府看来引进西方教育文化是促使国家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的手段,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天皇制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虽大力引进西方教育文化但教育本身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注释:
①所谓器用这里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主要包括室内器用、生活器用、文化器用、消闲用品、计量器等各个方面。
②转引自于桂芬:《西方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7月,第208页。
③叶渭渠:《日本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203页。
④同②。
⑤王桂:《日本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1987年版,第16页。
⑥参考于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2月,第88页。
⑦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⑧唐泽音太郎编著:《日本近代化与教育》1976年版。转引自李凤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改革》,《阴山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肖(1989-),女,山东菏泽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问日本近现代史、城市史。
关键词:明治维新 西方 教育文化 传播
日本民族素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喜欢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国家,教育在江户时代就颇具规模:在幕府有以昌平坂学问所为主导的官学,200多所藩都设有藩校;在民间各类专科学校也相当普及如汉学塾、兰学塾、医学塾等等。在当时寺子屋是德川时代最基层的庶民教育实体。在德川幕府末期日本就已开始向西方学习欧美等国家的教育,当时最盛兴的是兰学。已开始向西方派遣留学生,聘请西洋教师,已开始向近代教育转型。日本的近代教育的改革是从1868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确立的过程也是西方教育文化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也就是说日本近代教育的确立主要是吸收西方教育文化的结果。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广义上讲。明治维新是指从1868年至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期间的一系列事件所构成的历史过程,它是日本近代历史的起点。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比较顺利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为东方唯一一个现代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与近代中国非常相似,对外处于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儒家的道德伦理在日本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幕府统治的没落,使日本在近代陷入空前的危机,屡屡受到荷、美、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扰。1853年的佩里舰队来航惊醒了幕府和日本的有志之士。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要求。经过尊王攘夷运动,倒幕运动等终于建立了明治政府。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在此历史阶段中,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都进行了改革;全力引进西方文明,西方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建筑、器用①、饮食等等各个方面传入了日本。
日本教育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方针指引下,(其中,"文明开化",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改革日本的文化教育制度。)进行了种种教育改革试验,广泛吸收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大量引入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这一时期西方教育文化传入日本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向西方国家派遣考察团来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通过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来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通过聘用外籍老师来学习西方教育文化;通过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来了解西方教育,接受西方教育。
一、派遣考察团
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各藩就已经派遣使节团来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如1860年(万延元年)的遣美使节团,该使节团参观了美国的国会博物馆、天文台等。回国后的使节团中的人员如福泽谕吉、中浜万次郎等等在幕末至明治初年的启蒙活动中传播了欧美新知识,对日本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861年(文久元年)的文久遣欧使团。萨摩藩1863年的遣英使团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军事、教育制度等等。在这众多的使团中最有名的是十三大藩海外使节团的派遣和岩仓使节团的派遣。1871年(明治四年)5月为了建设一个近代国家明治政府派遣十三大藩海外视察团赴欧洲考察。视察团到达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人称为普鲁士)等国家。在德国柏林的视察中山中一郎发觉普鲁士的教育与众不同,欧美国家教育皆着重于"实行""功利",普鲁士则着眼于"知识启蒙",发展基础教育。回国后的成员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871年(明治四年)11月至1873年(明治六年)9月约用两年时间考察欧美的岩仓使节团是日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西方文化考察团。岩仓使团先后访问了美、英、法、比、荷兰、德、俄、丹麦、瑞典、意、奥、瑞士等十二个国家,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了解,使节团考察的对象有四种其中"各国的教育制度及其实际运作状况"为其中一种。从而有助于日本人对于其现代化模式进行全面和深层次的思考。日本学者森嶋通夫曾做了如下的概括:"明治政府比较并检验了所有这些信息已判明那些国家在某些领域最突出、最先进。例如:哪个国家在教育制度方面最优秀……在获得了代表团关于这些问题的信息的基础上,政府作出了关于哪个领域应以哪个国家为样板的决定。例如,1872年颁布的教育制度就是以法国的学校区划制度为样板的……②在实地考察中,岩仓使节团就痛感日本教育的落后状况是羁绊国家发展是主要原因。木户孝允在,给国内的信件中痛陈:"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止十年后之弊病,惟在于兴办真正的学校……确立牢不可破的国基者唯有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惟真正在于教育而已。"③在充分比较分析了西方等国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情况向国内提出建议:在追赶西方列强的过程中,日本应当效仿和学习法国学制为宜。在具体做法上,采取"育伟才与大学,开民智与小学"的重在两头,带动中间的政策,力争尽快完成教育领域的近代化过程。④后来,在起草"学制"时,随同岩仓大使一行出国考察教育制度的森有礼、田中不二磨等经常向日本政府报告欧美教育情况⑤。他们的建议得到明治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上有识之士的赞同,全民重视教育的思潮形成。这些考察团考察了西方的教育,是西方教育文化传入日本的一重要途径。
二、通过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来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
在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也促进了西方教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福泽谕吉他所著的《文明论通略》和《劝学篇》有很重的影响。主张摄取西方文化,提倡学问研究和独立自主的风气,大力开办学校促进文明传播。1882 年,伊藤博文赴欧洲访问,第一站去了普鲁士,在那里找到日本宪法的样本。归国后依德国样式改造政府各部,在他与政府的奖掖之下,崇德之风劲吹,直进学校园;山县有朋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发表《变则设德国学校议》,鼓吹德国学他力主"变则德国学",并建议设立"专门政治学校",培养学生。森有礼在担任驻英全权大使期间,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者转变为国家主义者,后任文部大臣 促进了德国教育在日本的传播。 三、聘用外教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对于学习西方教育文化的日本来说,招聘外国教师到国内执教和派遣留学生到海外直接吸取西方先进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一条便利是捷径。明治初年除旧幕府和各藩招聘的外国人外,还不能有组织地雇佣外国人,一般是雇佣自动流入日本的低质量的外国人。1872年(明治五年),明治政府才开始有计划地招聘外国人员来日。受聘人中既有高级技师专家也有中低级技工涉及的领域也很多。这些外国学者被充实到日本的高等学校中,帮助日本创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雇佣的外国人大部分参加教育机关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全面采用欧美式教育。外籍专家的待遇相当优厚,尤其是外籍教师的工资比日本人高5至50倍。东京大学创建时全校共有教师39名,其中27名是外籍教师。他们薪金占学校预算的三分之一以上。当时明治政府财政也不宽裕,但仍高薪聘请各个领域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等等。1872年外籍雇员369人,1875年道道最高峰的527人,而自1872年至1898年总计雇用外国专家为6193名,包括学者,教师,事务人员等各个领域。而学者和教师分别为2265人和1947人。另有私聘外国专家1872-1898年总计为12540人,其中学者和教师4299名。⑥这些外籍人员也为日本的教育作出了贡献。如来日本的外籍教师中近代工学创始人之一兰金的学生亨利·戴尔他以瑞士苏黎世综合工科大学问诶模式建立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校--工部大学校。⑦
早在幕府末年的动荡时期,西南各藩就已经向西方派遣人员,以求掌握西洋技术。1871年(明治四年)政府制定了《海外留学生规则》,规定:"官费留学生由文部卿统一规定,费用由国家统一支付",明治政府注意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学课的发展情况,注意把留学生派到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在《规则》中就规定了留学国家和科目。学习物理、化学、地质的学生大多留学德国,学习数学、建筑的多在法国等等。明治时期派遣出国的绝大部分留学生学成归国活跃在日本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大部分接替了外籍教师。这些留学归来的学生受到了西方的教育文化,感受到了西方在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把西方的文化带入本国并教育下一代。
日本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引入开启了日本民智,为日本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促进了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化。虽然当中有不适合日本本土的文化在里面,但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强者学习的国家,在借鉴和吸收别国的同时也注重与本国向结合,注重吸收不同国家的长处。在教育方面也不列外,例如,在教育理论方面醉心于学习德国,尤其是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论。在行政管理上,先后引进了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和美国的地方分权制;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原则上则模仿美国的一套。但是唯有一样东西不学,那就是精神的东西、灵魂的东西。"避免有意识地接触欧美文化之精髓的近代精神" ,日本教育家认为这是" 确保主体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日本近代教育制度"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都不能说是西方文化的直接输入,而是外来的西洋技术同日本的传统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⑧在政府看来引进西方教育文化是促使国家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的手段,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天皇制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虽大力引进西方教育文化但教育本身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注释:
①所谓器用这里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主要包括室内器用、生活器用、文化器用、消闲用品、计量器等各个方面。
②转引自于桂芬:《西方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7月,第208页。
③叶渭渠:《日本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203页。
④同②。
⑤王桂:《日本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1987年版,第16页。
⑥参考于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2月,第88页。
⑦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⑧唐泽音太郎编著:《日本近代化与教育》1976年版。转引自李凤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改革》,《阴山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肖(1989-),女,山东菏泽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问日本近现代史、城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