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华老与《中学生数理化》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j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华老题写刊名——忆《中学生数理化》创刊时的一段往事
  庞金泽
  
  想知道华老给我们题写刊名的经过吗?那就让庞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走进那难忘的历史时刻吧。
  提起筹办《中学生数理化》的那段岁月,一幕幕美好的,让人终生难忘的往事,又渐渐地浮现在眼前。
  1981年初,当时的河南教育社领导,根据我省基础教育的实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强烈要求。决定为中学生办一份理科杂志,并定名为《中学生数理化》,由我牵头,会同张保文(化学老师)、杨钟珩(物理老师)、刘和玉(数学老师)和侯秀姣(化学老师)一起,来创办这份学生刊物。不久,省教育厅党组和省委宣传部相继作出了同意创办《中学生数理化》的决定。
  在紧张的筹办过程中,编辑部首先想到的一件重要事情,是请谁为《中学生数理化》题写刊名。权衡比较之后,同志们一致同意请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来为《中学生数理化》题写刊名。这是因为,华罗庚教授是国际上一流的数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且还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南锡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和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如此,华罗庚教授还特别重视中小学的教育普及和应用工作,他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的创始人,他专门为中学生撰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如《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数学归纳法》等。他还深入工厂、农村,倡导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优选法、统筹法,以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数量。总之,华罗庚教授是受到科学界、文化界、教育界和广大工人农民爱戴的最合适人选。
  1981年5月27日,我和袁明同志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踏上了北去的列车。说兴奋。是因为此去我们要见的是一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的数学家,又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说紧张,是因为担心此去能否如愿。华老是否出国讲学,是否参加什么重要会议。能否约见我们。当然,我们也有三个有利条件:其一。我们要创办的这份刊物,是全国第一份辅导中学生学习的理科杂志,而华老对中学生的事情一向非常关注。相信会得到华老的积极支持。第二,1978年河南省举行“文革”后首次中学生数学竞赛颁奖会时,特邀华老参加。我当时作为《河南教育》杂志记者也参加了这次颁奖会,第一次见到了华老,有了一面之缘。其三。我们此次进京,首先要拜访的是马玉书同志,请她给予引荐。“文革”期间,马玉书同志从北京被下放到河南。在省教育局(厅)任副局(厅)长。她为人正派,平易近人。深受干部职工的尊敬我当时虽是省教材编辑室的一般业务人员,但和马局长仍有不少的工作接触,她对我印象颇佳。马局长此时任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正好和华老在一个单位,由她引见,相信会马到成功。
  到达北京的当天,我们先去了《人民教育》杂志社。见到了钟昭良同志,他是河南教育社的老同志都十分熟悉的一位老朋友。我们告诉了他此行的目的,想请他找位摄影记者陪我们完成此次任务。第二天一早,钟昭良同志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位摄影师,他就是中国美术馆的赵力同志。赵力同志拍摄过很多美术照片,为人十分热情。
  上午9时左右,我们到达了中国科学院,见到了久别的马局长。在接待室里,马局长先询问了河南教育厅的一些近况。然后我便把想请华老为《中学生数理化》题写刊名,请老科学家们为刊物写文章的来意告诉了她。马局长稍加思量后说:“华老有事今天没来院里。我回头跟他约好,你们是否明天再来?”就在我们准备告辞离去的时候,马局长又说:“既然你们今天已经来了。我现在先带你们去见一见钱三强副院长。”马局长的话让我们惊喜万分,是我们事先没有料想到的。钱三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_二钱”(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之一,也是有名的物理学家,1940年就在法国获得国家博士学位。他和夫人何泽慧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马局长把我们领到钱老的办公室,钱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他听说我们要办《中学生数理化》杂志时,高兴地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文革’耽误了他们不少时间。现在你们办杂志帮助他们学习数理化各科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这很好哇!”在交谈的过程中,摄影师已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至于给《中学生数理化》写文章的事,钱老也应承了下来。并嘱咐他的秘书记住此事。后来,钱老果然把文章寄了过来。
  5月30日,我们早早地赶到了中国科学院,马局长已在传达室等候。她一见我们便说:“现在我就带你们去华老的家里。昨天我已与他通了电话。”于是,由中国科学院派车,直接送我们到华老的家。华老的家当时在北京崇文区一幢有十多层高的家属楼上。当我们走进华老家时,华老已在会客厅迎候了。落座之后,马局长先把我们介绍给华老,并把我们的来意重述了一遍。我随即插话道:“华老,您还记得我吗?我这是第二次有幸见到您。1978年6月,河南省举办‘文革’后的首次中学生数学竞赛。特邀您去参加颁奖会,您跟我和新闻界的几位同志一起合过影。”华老的记忆力真是惊人。他顿时想起来那次竞赛的第一名学生叫蔡宏宇,是开封七中的。还有一位女孩子叫李晓红,也是开封七中的,成绩也不错。有了这一段小的插曲,我紧张的情绪才慢慢地松弛了下来。
  华老笑着说:“我字写得不好,你们看合用的就用,不合用的也不要勉强。”我忙说:“华老,请您题写刊名,不是书法问题。主要是为了满足青少年学生对您的仰慕之心,体现您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怀和期望。”华老笑而不语,并让家人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很认真地连写了3张“中学生数理化”刊名,让我们自己选用。看着华老题写的刊名,我和袁明同志都深受感动,我从中取了两张写好的刊名,对华老说:“华老,我代表河南教育社。代表广大中学生,谢谢您了!”说到请华老给中学生写文章的事。华老已胸有成竹,便说:“隔些天我就会把写好的文章寄给你们。”考虑到华老的身体不好。时间又特别宝贵。我们不敢久待,就起身向华老告别。临别时,华老说:“我腿不太好。就不送你们了。”
  华老为《中学生数理化》题写的刊名,一直沿用至今。他为中学生撰写的《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一文,也早已发表在《中学生数理化》的创刊号上。然而,我们尊敬的华老,于1985年6月12日,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在日本东京大学报告厅的讲台上。我们河南教育报刊社人,将永远怀念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
  华罗庚
  
  让我们一起重来读华老的这篇文章吧。
  讲大道理好!因为大道理是无数具体事例抽象而成的结晶。讲的人深入了实际,再经过分析加工,抽取其精华,公之于世,使人听了以后,能够指导实际,且更加聪明,受用不尽。人们总是感谢这种献身精神的。因为他们为了寻找出真理,不惜把自己的一生深入到 实际之中,从无数的客观事物中,不惮其烦地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进行研究。马克思就是如此。一方面参加实际的斗争,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另一方面在大英博物馆里查资料深入分析,从而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资本论》。牛顿也是如此,从天、地、星辰的运动,到苹果落地的变化,总结出万有引力定理。达尔文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观察了沧海桑田及万物的变异。写出了他的巨著《进化论》。我国的大医药家李时珍,不畏艰难险阻,深山采药。写出他的名著《本草纲目》……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面前,我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就我个人的水平来说,与其讲大道理,不如实事求是,讲些我懂得的小东西。大道理好,但如果像我这样无知的人讲,就会落之于空,就会流之手空,就会流之于妄。而如果我讲些小东西,即使只给人增加一小点儿小知识,对我来说也是一点儿小安慰。
  数学是循环前进的学问,一步落了空,下步就很难上去,即使上去。也要加倍努力。例如,一个连初等数学都没搞懂的人,他会精通高等数学吗?所以,绝不能放弃一个可能遇到的学习或练习的机会。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只有常学,常想。常练,才能够有所进步。我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我所碰到的做了一次小练习的事例。
  事情发生在一次去合肥的飞机上。有一位香港同胞在那儿津津有味地看一个数学问题。那个数学问题是:求59319的立方根。香港朋友说,有位天才能在一分钟内算出来。虽然在飞机上,高在数万尺的空中,可是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了一次练习,把题拿来一看。那不是39吗?因为,从百位以前的59不就可以看出结果的十位数是3吗?从尾数9就得出末位数是9。从而得出39。实际上,只要是开方开得尽。就立刻可以用这个方法看出答数。并不需要一分钟。
  具体地讲,这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以百位以前的数决定答数的十位数。从最后一位决定答数的个位数。决定个位数的办法是:2与8互换,3与7互换。其他照常,是几就是几。所以你要叫我求110592的立方根的话,从110就知道十位数是4,不会是5。从最后一位是2,按2与8互换的原则,可知答数是48。当然。这不过是数学游戏而已,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作为一种练习来锻炼脑筋也好。
  下面是我写的几个数,大家是否能马上算出来?
  175616=?
  474552=!
  要几秒钟?
  我们还可以处理更复杂的问题。连十位以下的数开五次方都可以同样很快地算出来。尾位数更容易得。连2与8互换。3与7互换都不需要了。实际只要看万位以前的数来决定首位数了。
  例如90 224 199,因为除去后五位24 199后。就剩902了,于是有45>902>35。所以首位为3。尾数就是原数的尾数9,结果就是39。你要制造一个数字游戏。你就先写一个表:
  15=1.25=32.35=243。
  45=1024.55=3125.65=7 776。
  75=16807.85=32 768.95=59 049。
  这样你就容易求十位以内数的五次方根了。
  更难一些,求5 718 076 875 776的五次方根。怎么算?我留给同学们作为习题,试试看要多少时间可以算出来。
  当然,就是对这一问题来说,虽然只要几秒钟。可是我得告诉大家,其速度还是低于普通的电子计算机。
  这正是——
  无数稀奇事,原在一笑中。
  平素欠分析,当时受愚蒙。
  小事且如此,大处更难通。
  上当或受骗,事后悔无穷。
其他文献
希望高老师的这些应考策略能对你的期末考试有所帮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同学们,我们现在在学习不等式(组)的相关内容,那么让我们看看中考考查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江苏省2008届“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已经确定,按照要求,2007年4月首届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考试已尘埃落定,其中生物试题能结合我省实际,既突出基本知识考查,又注重能力考核,并兼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面分布广,选题灵活,分量适中,是一份全面检验我省在生物新课程实施下的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好试卷。    1 试题特点    1.1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符合考试说明  试题依据
摘 要 探究式教学设计支撑自主学习课堂的建构,以“人体内废物的形成”教学设计与开展为例,展示探究式教学设计样例,剖析自主学习课堂建构要点。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课堂 建构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把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希望一线教师能发挥聪明才智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结合“实际问题解决”设计生物课堂和智慧课堂理念,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生物智慧课堂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解决和智慧课堂理念设计生物课堂教学,其基本模式就是在智慧课堂环境支持下,推送有科学探究价值的实际问题,学生在互助、交流中运用
你是否还在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而发愁?张老师却并不为此发愁.因为他有几个诀窍,我们还是请他给我们讲讲吧!    诀窍1:利用数轴比较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首先要在数轴上确定它们的位置,然后依据“左边的数总小于右边的数”判断它们的大小.当两个数很接近时,不妨将单位长度画得长一些.以便观察。
时值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已经整整10年,认真研读高考生物科《考试大纲》中蕴含的丰富信息;细心品味近年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呈现的“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相对稳定、有所创新”的鲜明特色,对于教师抓好立足课堂的复习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有着高考教学指南作用的高考《考试大纲》,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制的。“能力要求”是《考试大纲》中最核心的内容所在,它引领着高考教学的主流方向。生物学科的《考试大纲》
摘要 以植物的茎为例,基于宏观视角,根据功能推刚结构的相似性;利用放大镜进行中观视角观察得出部分结构对应的功能;基于微观视角,横切显微图解释和完善结构对应的功能,纵切显微图证实输导结构存在。通过宏观现象,结合微观视角反推输导功能对应的具体结构,体现多视角下的结构与功能观。  关键词 结构与功能多视角生物学教学茎  中图分类号 C633.91 文献标志码 R  生物教学应体现结构与功能观,其内涵是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B.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  C.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  
在改革开放的第四年,《中学生数理化》创刊了,时至今日已经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学生数理化》刊物和国家各项事业一样,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辉煌成果。此时此刻对我来说,心情激动,思绪万千,倍感《中学生数理化》刊物的亲切,从内心深处发出两个字“谢谢”。它伴随我走过了三十年不平凡的道路,三十年来我认真学习了该刊中的很多文章,逐步提高了我对教学上创新的认识,通过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