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现象在西部地方相对边远、偏僻的高校尤显突出。本文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期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客观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因素进行剖析,为完善就业政策和开展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咨询提供参考,也为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对自我、就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现象。一般包括就业准备、就业选择、就业认知状况和就业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为更好地了解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本课题组于2007年对本校23000余名在校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764份,有效问卷1636份,调查对象涉及经济、法律、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60多个专业。通过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所反映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如下:
一、新时期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就业准备不足
就业准备包括对所学专业的前景、专业对口、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就业态度等方面。在调查中,有33.4 %和13.2 %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较无前途”、“很无前途”;对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有32.1%的學生认为“既来之则安之”,而有22.6%的学生则选择“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行业”;有47.4 %学生在入学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有65.2 %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在就业态度上,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31.3%,先择业后就业的占39.7%。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就业缺乏准备。
2.就业选择单一
就业选择包括择业考虑因素、就业环境、就业单位、薪酬等方面。在调查过程中,对择业选择考虑的因素中,有53.7%的学生选择“工资高,福利好”,而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的学生只占到11.4 %和5.8 %;对今后岗位的选择,只有3.5%的学生选择基层一线;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67.3%的学生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而选择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只占到23.5 %和9.2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有74.5%考虑沿海发达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留在西部地区和到小城镇或乡镇基层单位的仅占21.1%和4.4 %;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有78.1 %的学生认为1500—2000元可以接受,低于1000以下的只占到21.9%。就业选择单一成为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生较为显著的特点。
3.就业认知状况一般
就业认知状况主要包括对自身素质的了解、对职业的了解、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态度和对社会的了解等方面。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学生认为专业水平重要的只占47.4%,认为公关能力重要的占27.6 %;对所学专业今后从事的行业,有了解的占22.3 %,不了解的占56.7%,说不清楚的占21%;对应届毕业生,曾参与过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占63.4%,未参加过的占36.6%;入校后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占17.4%,未关注的占82.6 %;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的占28.1%,无任何了解的占71.9 %。从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认知状况一般,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就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对“当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什么竞争?”的问题上,认为是社会关系的占33.7%;认为是全面素质的仅占31.3 %;对待“周边毕业生还没有就业的原因在哪里?”时,认为专业不好的占48.2%,认为不是毕业于名校的占39.1%,认为没有社会关系的占41.4 %,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的占14.5%;对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问题,认为很严重的占9.3 %,严重的占37.1 %;在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看法上,选择“自己的一生可能平庸无奇,没有什么作为”的占17.5%,选择“社会竞争激烈,前途未卜”的占39.2 %,而选择“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只占22.1%;对于女生回答“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问题时,非常同意的占9.4%,同意的占26.7%,中立的占38.6%。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二、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根源性的影响。同样,对于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类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受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总量越大,对人才培养的数量需求越多,质量要求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与东部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增就业岗位上远不如东部,从而导致在就业数量上受到限制。第二,受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就业市场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信息不通畅、个别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很多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校原因
受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西部地方高校也在不断扩大学校规模,扩建校舍,增加招生数,因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等方面,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应对就业的综合实力很难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要求。
3.个人原因
学生自身主观方面是造成当前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存在诸多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业认知和自我定位不准确,社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就业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角色不清晰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就业困难的认识不足。大学生虽然已接受高等教育,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毕竟不全面,对自己毕业于地方高校,而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第二,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地处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总体水平虽弱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但他们的就业取向却是相似的。受到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学生都愿意到收入高、条件和待遇及地理位置优越的沿海等省会大城市就业,在职业选择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突出,追求享乐主义,不愿意留在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就算勉强留下来,也不愿意到基层接受锻炼;宁愿专业不对口随意漂泊打工,也不想离开城市。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因诸多原因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需一定的差距。
除上述原因外,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等,也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担。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措施
1.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
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国家在宏观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降低人才流动成本,拓展毕业生就业的范围和领域;同时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市场机制,结合西部地方实际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加大高校改革的力度,推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要求西部地方高校加大改革的力度,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推进大学生就业。第一,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新要求,要审时度势,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及时做好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工作,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以满足西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第二,以人为本,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学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要做好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和就业推荐工作,畅通就业渠道,及时收集、整理、发布需求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减轻就业压力。同时,学校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不光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要对在基层有所作为的校友进行追踪调查,大力宣传他们有所为的先进事迹,用事实来说明这些道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毕业生了解国情,了解西部,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鼓励他们留在西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第三,积极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学校在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中应体现时代性的特点,如在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教育中既要强调社会需要也要重视个人发展,鼓励大学生发展非本专业的专长,提高就业的选择能力。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层次教育,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应有不同的指导,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与辅导,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与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克服不健康的就业心态。
3.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从而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顺利度过择业阶段,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首先要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要在对社会需求、具体环境条件和个人能力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客观认识自己,结合社会需求,并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其次,要立足社会需求。在确定职业意向时,不要把个人的经济收入、名利地位放在首位,而应首先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其对社会的贡献,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第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毕业时,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其他条件及所面临的就业环境,对自己的就业情况确定合适的期望值。一方面,改变“就高不就低”的心态。毕业生应该结合实际,多关注广大基层单位、中小企业,抓住机遇;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应当机立断,能早签约就早签约,如果“有业不就”将会消耗或削弱自己的竞争力,以致丧失良机。另一方面,改变“就东不就西”的心态。目前,西部地区虽然相对东部落后,但仍存有大量的基层岗位等待大学生去选择。第三,提高就业心理能力。大学生应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能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用冷静的头脑客观地分析原因。要承认,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竟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时调整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第四,要树立自信心。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不要因为自己毕业于西部地方高校,没有名气,而丧失就业信心,也不要因为在找工作中遇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而加以全盘否定,对社会失去信心。
另外,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将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就业也是大学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成员应看到他们的言行对子女的就业产生的影响。学生家长应从家庭实际出发减少对子女就业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就业单位的选择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家长们应重视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的有关就业政策,鼓励子女参与就业竞争,要确立自己的子女能够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的思想,给他们就业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及氛围。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资助项目 编号: 200611Y007
参考文献
[1]黄秋明.上海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对自我、就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现象。一般包括就业准备、就业选择、就业认知状况和就业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为更好地了解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本课题组于2007年对本校23000余名在校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764份,有效问卷1636份,调查对象涉及经济、法律、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60多个专业。通过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所反映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如下:
一、新时期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就业准备不足
就业准备包括对所学专业的前景、专业对口、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就业态度等方面。在调查中,有33.4 %和13.2 %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较无前途”、“很无前途”;对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有32.1%的學生认为“既来之则安之”,而有22.6%的学生则选择“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行业”;有47.4 %学生在入学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有65.2 %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在就业态度上,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31.3%,先择业后就业的占39.7%。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就业缺乏准备。
2.就业选择单一
就业选择包括择业考虑因素、就业环境、就业单位、薪酬等方面。在调查过程中,对择业选择考虑的因素中,有53.7%的学生选择“工资高,福利好”,而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的学生只占到11.4 %和5.8 %;对今后岗位的选择,只有3.5%的学生选择基层一线;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67.3%的学生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而选择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只占到23.5 %和9.2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有74.5%考虑沿海发达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留在西部地区和到小城镇或乡镇基层单位的仅占21.1%和4.4 %;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有78.1 %的学生认为1500—2000元可以接受,低于1000以下的只占到21.9%。就业选择单一成为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生较为显著的特点。
3.就业认知状况一般
就业认知状况主要包括对自身素质的了解、对职业的了解、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态度和对社会的了解等方面。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学生认为专业水平重要的只占47.4%,认为公关能力重要的占27.6 %;对所学专业今后从事的行业,有了解的占22.3 %,不了解的占56.7%,说不清楚的占21%;对应届毕业生,曾参与过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占63.4%,未参加过的占36.6%;入校后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占17.4%,未关注的占82.6 %;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的占28.1%,无任何了解的占71.9 %。从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认知状况一般,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就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对“当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什么竞争?”的问题上,认为是社会关系的占33.7%;认为是全面素质的仅占31.3 %;对待“周边毕业生还没有就业的原因在哪里?”时,认为专业不好的占48.2%,认为不是毕业于名校的占39.1%,认为没有社会关系的占41.4 %,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的占14.5%;对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问题,认为很严重的占9.3 %,严重的占37.1 %;在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看法上,选择“自己的一生可能平庸无奇,没有什么作为”的占17.5%,选择“社会竞争激烈,前途未卜”的占39.2 %,而选择“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只占22.1%;对于女生回答“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问题时,非常同意的占9.4%,同意的占26.7%,中立的占38.6%。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二、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根源性的影响。同样,对于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类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受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总量越大,对人才培养的数量需求越多,质量要求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与东部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增就业岗位上远不如东部,从而导致在就业数量上受到限制。第二,受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就业市场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信息不通畅、个别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很多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校原因
受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西部地方高校也在不断扩大学校规模,扩建校舍,增加招生数,因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等方面,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应对就业的综合实力很难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要求。
3.个人原因
学生自身主观方面是造成当前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存在诸多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业认知和自我定位不准确,社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就业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角色不清晰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就业困难的认识不足。大学生虽然已接受高等教育,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毕竟不全面,对自己毕业于地方高校,而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第二,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地处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总体水平虽弱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但他们的就业取向却是相似的。受到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学生都愿意到收入高、条件和待遇及地理位置优越的沿海等省会大城市就业,在职业选择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突出,追求享乐主义,不愿意留在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就算勉强留下来,也不愿意到基层接受锻炼;宁愿专业不对口随意漂泊打工,也不想离开城市。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因诸多原因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需一定的差距。
除上述原因外,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等,也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担。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措施
1.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
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国家在宏观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降低人才流动成本,拓展毕业生就业的范围和领域;同时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市场机制,结合西部地方实际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加大高校改革的力度,推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要求西部地方高校加大改革的力度,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推进大学生就业。第一,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新要求,要审时度势,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及时做好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工作,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以满足西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第二,以人为本,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学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要做好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和就业推荐工作,畅通就业渠道,及时收集、整理、发布需求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减轻就业压力。同时,学校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不光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要对在基层有所作为的校友进行追踪调查,大力宣传他们有所为的先进事迹,用事实来说明这些道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毕业生了解国情,了解西部,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鼓励他们留在西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第三,积极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学校在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中应体现时代性的特点,如在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教育中既要强调社会需要也要重视个人发展,鼓励大学生发展非本专业的专长,提高就业的选择能力。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层次教育,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应有不同的指导,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与辅导,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与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克服不健康的就业心态。
3.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从而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顺利度过择业阶段,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首先要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要在对社会需求、具体环境条件和个人能力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客观认识自己,结合社会需求,并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其次,要立足社会需求。在确定职业意向时,不要把个人的经济收入、名利地位放在首位,而应首先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其对社会的贡献,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第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毕业时,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其他条件及所面临的就业环境,对自己的就业情况确定合适的期望值。一方面,改变“就高不就低”的心态。毕业生应该结合实际,多关注广大基层单位、中小企业,抓住机遇;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应当机立断,能早签约就早签约,如果“有业不就”将会消耗或削弱自己的竞争力,以致丧失良机。另一方面,改变“就东不就西”的心态。目前,西部地区虽然相对东部落后,但仍存有大量的基层岗位等待大学生去选择。第三,提高就业心理能力。大学生应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能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用冷静的头脑客观地分析原因。要承认,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竟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时调整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第四,要树立自信心。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不要因为自己毕业于西部地方高校,没有名气,而丧失就业信心,也不要因为在找工作中遇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而加以全盘否定,对社会失去信心。
另外,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将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就业也是大学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成员应看到他们的言行对子女的就业产生的影响。学生家长应从家庭实际出发减少对子女就业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就业单位的选择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家长们应重视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的有关就业政策,鼓励子女参与就业竞争,要确立自己的子女能够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的思想,给他们就业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及氛围。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资助项目 编号: 200611Y007
参考文献
[1]黄秋明.上海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