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尤其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教学模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要求。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出发,结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
  
  一、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实际入手
  
  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好动、精力易分散、自律性差等特征也比较突出。再加上至今仍有很多家长固执地认为,孩子学美术以后会没出息,他们根本不理会孩子的美术成绩及格与否,这直接造成了学生对美术课的轻视,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还是运用重经验轻理论、重模仿轻创造、重照本宣科轻个人风格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够理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呢?笔者结合高中生喜欢了解周围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起来。
  如笔者在讲授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作品的意义》这节内容时,开始也是满怀信心,心想只要按照课本中的例子、图片以及文字说明等来进行讲授,学生学好这些内容应该没问题。没想到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还是迷迷糊糊,一问三不知,甚至还有学生在课堂中打起瞌睡来,课本都不翻开。笔者反思后,得出结论:照本宣科已不符合课改要求,教学要结合实际,手段应灵活多变。再次上这一节课的内容时,笔者改变了第一次上课的方法,不再以课本的例子来做为课前导入,而是以自己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藏民居印象》导入,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被笔者的绘画作品吸引住了,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用什么画的?”“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喜欢了解他们周围的事物,特别是与老师有关的事,这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和参与到这堂课中来,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就创设出来了。笔者抓住这一时机,说明这幅画的意义和价值,一下子就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因为笔者抓住了学生这阶段的心理特征,从他们想知道、想了解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激发起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让这节课的内容变成他们渴望了解、知道的对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其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感的色彩具有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虽说教材提供的作品范例不少,但仅用课本中的作品范例就能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还是很牵强的。
  在《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一课中,绘画艺术流派繁多,要想掌握好各流派的艺术特征,就必须要观赏大量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就要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作品范例制作成课件,以幻灯片等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从直观的资料与作品展示中理解艺术流派的绘画特征。例如讲解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艺术风格时,把这些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品形象,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再加上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就会清楚地知道,印象主义的艺术特点是表现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即表现非常客观的东西,注重作画的第一感受等;后印象派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那样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新印象主义则是印象主义转瞬即逝的光线和氛围的理想化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也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等。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网络资源知识容量巨大、覆盖面广。对美术欣赏教学来说,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期研究和学习使用,这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与美术素养。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应倡导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而网络教学又是最能体现这一课改精神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
   如笔者在《关注当今城市建设》一课的教学中,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城市特色与古建筑的关系、古建筑具有的价值、中国的名胜古迹等,学生可以对这些课题进行分组,然后组内分工进行研究,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小组就自定了如从古建筑看现代旅游资源、古建筑里的宗教气氛、开发商是如何进行旧区改造和更新的等优秀选题。有几位选择“从古建筑看现代旅游资源”为课题的学生,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古建筑,饱览了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福建土围、徽派民居等有特色的古建筑,并且下载了这些古建筑的图片以及它们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的古建筑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世界文化遗产相联系,更加认识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以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学生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查找理论依据,根据资料分析、解剖问题,并做出可靠的评价。这说明高中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自身素养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点认识,相信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会给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让我们的教学观念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
其他文献
世间万物皆有限度,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度”是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主观控制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学一点“中庸”之道,切实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度”,让语文课堂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一、教学目标清楚、适当    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既体现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又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
罗国华,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数学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小学数学专家,抚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抚州市课程资源建设学科(小学数学)专家。获评江西省抚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抚州市教研工作先进个人。曾获江西省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抚州市优质课竞赛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等。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6项。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300篇教学业务作品在各
《草》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首诗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草》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
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师“教”的同时,更应注重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一、设置悬疑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方法   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问题,向学生展示教师钻研教材、分析疑难的过程。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问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显然,作为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当前的工作重心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合乎新的更高要求的教师,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往我们对师范生的要求一般是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三个方面。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师范生,除了上述三个
北京市将调整高考考生加分政策,与往年相比,专科招生在对“市三好”“市优干”的加分可能要降低一半。对此,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有关政策尚处在征求意见中,方案没有确定,最快可能在2010年高考中实施。  据了解,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原因之一,与2010年北京市将首次进行高考统招有关。由于首次尝试高考统招方式,专科只看语、数、外3科成绩,理综、文综的成绩将不计入总成绩,因此专科满分就是450
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强调环境决定人性、环境对后天发展的影响。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理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以下是笔者就学校如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  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际关系有多重要。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甚至高效地在化学课堂中渗透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一直是一线化学教师们不懈探索的课题。以下,笔者将借助“水的组成”一课的教学设计,谈一谈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解析初中化學学科素养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
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一种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阅读的诗意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石油是人类现代生活的血液,大量的石油存在于海平面之下的地壳中。人类对石油的采集往往会带来副作用,尤其是在人类疏忽大意的时候。例如海上石油泄漏,就是一种对海洋环境产生毁灭性破坏的事故。  一、课程重点  本课程以一个生活中出现的简单物理模型(油漂浮于水上)为蓝本,深入浅出地从微观(分子层面)以及宏观(生态层面)层面来阐述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影响以及人类可以选择的干涉对策,由此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