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需求统称为写作学情。作文教学不能仅按照教材编排的作文体系来上课,要在大体跟着体系走的基础上,关注写作学情,以学情为依据设计有效的写作课堂。大胆打破“体系化”模式,根据写作学情设计的微型化写作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方向。
关键词:写作学情;微型化;写作教学
一、学生写作与作文课堂教学现状
写作在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不可或缺,但是“写作难”几乎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课程改革那么多年,写作问题仍没有得到改善。
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指向性的作文教学内容,初中三年下来,可以循序渐进训练各种常见文体和写作知识,是有着完整教学网络的“体系化”写作教学。“体系化”写作教学就像一张网一样,把所有的写作知识网罗其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阻碍重重,如课时限制、学生基础参差、教学资源不均衡等等。如果完全按照“体系化”写作教学,一成不变执行,则会出现以下弊端:第一,导致写作知识泛滥;第二,关注知识的获得,忽略学生的发展。一线教师要完成阅读课的日常教学,还要完成写作教学内容,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难以真正有效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正如周庆元所强调的那样:写作过程包括积累、表达和修改,但这一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线性的,而是圆周形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模式必须从“体系化”转型,寻找更适合、更高效的方式。
二、分析学情,探究适合学生的写作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课程研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战略性转移:从专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作文教学不能仅按照教材编排的作文体系来上课,要在基于体系走的基础上,关注写作学情,以学情为依据设计有效的写作课堂。
几年前,笔者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后作文讲评课”的研讨活动上,阅读了邓彤作著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书中提到:“在母语学习背景下,改善学生的写作行为,并不需要系统化的全面写作知识,而只要对学生写作中的一二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当下的写作学习。”
因此,要取得写作教学的高效,就要结合学情,大胆打破“体系化”模式。以学情为依据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特点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新的“微课”概念。“微”即微小、碎片化,一次只学一点。每一个微型学习单元各自独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成教学资源。
《微型化写作教学》一书中概括了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特点。第一,基于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意为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写作教学的实用性;第二,微型化:瞄准学生的学习困难,一课一得解决当下写作中的主要困难;第三,情境化:知行合一的现代课程,知识点浸润在真实情景中,剖析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最后,注重教师的教学支持,教师为学生能達到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支架。
四、以学情为依据的微型化写作教学课例分析
根据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笔者设计了八年级《有 真好》写作后的作文讲评课——《让细节为中心服务》。主要是通过批改习作,发现学生的写作起点和问题症结,以此为根据确定写作教学目标,开发教学内容。
下面笔者按教学设计顺序,进行分步讨论。
(一)批改习作,分析写作学情,确定微型化教学方向
通过批改学生习作,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有 真好》这个题目有较多的想法,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写出“真好”包含的东西。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又抓不住重点,无关紧要的铺垫写得过多,重要内容不够生动具体。故当下学生迫切要解决的写作问题就是:详略安排不得当,次要内容太啰唆,主要内容不生动具体。所以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课题——让细节为中心服务。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型化写作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求面面俱到传授写作知识,一旦确定了具体的学情显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可以确立目标,也可以据此确立教学内容。
上述提到的写作学情凸显出来的问题仅靠单一的点是不能够完成的,笔者根据写作学情设计了两课时的微型写作教学课,以求在实际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实施操作,以及确保知识点的完善。
《有 真好》写作后作文讲评课《让细节为中心服务》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课时:通过课堂活动,能够再次确定中心,修改自己的习作,删减无用啰唆的语言。第二课时:通过课堂探究,能够恰当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方法,突显文章中心。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内容的开发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写作学情”不仅显示出学生的问题,确立教学方向和目标,还能够在教学内容中有很大的作用。
写作后作文讲评课有独特又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的习作。无论是问题作文还是优秀作文,整篇还是片段,都能开发成为教学资源。在《让细节为中心服务》这两节课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删”。要教会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把次要内容中没必要的细节描写进行删减。于是笔者准备了三篇学生的习作:一篇是优秀范文供学习;一篇是中心较明确,但是次要内容过于啰唆的,大多数学生会存在问题文章;最后是一篇次要内容“喧宾夺主”的文章。三篇文章涵盖了每个层次学生的大致情况。教学的内容就是对问题文章进行诊断、删减,然后结合课堂生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主要是“增”。要教会学生用细节描写体现中心,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知识点较为独立灵活,关联性较弱,所以要先回顾细节描写。课堂导入则选用学生习作中比较好的各种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片段,用此导入来帮助学生巩固各种细节描写方法。在实际课堂中学生也很轻松地就回顾了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对于同学们展示出来的片段有浓厚的兴趣。 接着选用第一课时里中心内容语言偏弱的问题文章,让学生针对中心段落在课堂进行剖析和“救治”。教学内容就是回顾细节描写,并恰当运用细节描写修改中心内容。
从学情出发,指向学情又回归学情的教学内容,虽然在准备的过程中比较费时,但是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省时”呢?
(四)微型化教学支架的设置
在基于学习者的教学范式中,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架。设置支架就是依据学情微化处理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分三步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一步,教师带领,“手把手”带着学生删减修改;第二步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为另一篇例文“做手术”,及时实践;第三步,课堂反馈、讨论、点评。
(五)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组织形态
单节微型化写作课包含一个目标,一个知识内容,一个活动和一个学习支架。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一次课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还没完全解决,可以设计相关的“姊妹”课程,进一步练习巩固。因此,不同节次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依据学生学情变化而变化。
并且,教學组织形态可以是“极简单化”,一节课就是一个独立的目标,也可以使“高度复杂化”,多节课组成“课群”来实现一个总目标。
最后微型化写作教学必须是情境化与活动化,合宜的写作教学组织在总体上具备如下特征:将写作知识镶嵌于写作任务情境中,注重创设情境化写作活动,使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学习写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情为依据设计的微型化写作教学,就是分析写作学情,把学生的学习困难明确化、具体化,将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解、聚焦和定向,设置具体的课堂学习任务和有效的学习支架,更高效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也让教师有更明确的写作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周庆元.反思与追问:宏观视野下的语文教改价值取向[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美]戴维·乔纳森等著;任友群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构建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写作学情;微型化;写作教学
一、学生写作与作文课堂教学现状
写作在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不可或缺,但是“写作难”几乎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课程改革那么多年,写作问题仍没有得到改善。
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指向性的作文教学内容,初中三年下来,可以循序渐进训练各种常见文体和写作知识,是有着完整教学网络的“体系化”写作教学。“体系化”写作教学就像一张网一样,把所有的写作知识网罗其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阻碍重重,如课时限制、学生基础参差、教学资源不均衡等等。如果完全按照“体系化”写作教学,一成不变执行,则会出现以下弊端:第一,导致写作知识泛滥;第二,关注知识的获得,忽略学生的发展。一线教师要完成阅读课的日常教学,还要完成写作教学内容,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难以真正有效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正如周庆元所强调的那样:写作过程包括积累、表达和修改,但这一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线性的,而是圆周形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模式必须从“体系化”转型,寻找更适合、更高效的方式。
二、分析学情,探究适合学生的写作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课程研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战略性转移:从专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作文教学不能仅按照教材编排的作文体系来上课,要在基于体系走的基础上,关注写作学情,以学情为依据设计有效的写作课堂。
几年前,笔者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后作文讲评课”的研讨活动上,阅读了邓彤作著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书中提到:“在母语学习背景下,改善学生的写作行为,并不需要系统化的全面写作知识,而只要对学生写作中的一二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当下的写作学习。”
因此,要取得写作教学的高效,就要结合学情,大胆打破“体系化”模式。以学情为依据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特点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新的“微课”概念。“微”即微小、碎片化,一次只学一点。每一个微型学习单元各自独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成教学资源。
《微型化写作教学》一书中概括了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特点。第一,基于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意为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写作教学的实用性;第二,微型化:瞄准学生的学习困难,一课一得解决当下写作中的主要困难;第三,情境化:知行合一的现代课程,知识点浸润在真实情景中,剖析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最后,注重教师的教学支持,教师为学生能達到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支架。
四、以学情为依据的微型化写作教学课例分析
根据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笔者设计了八年级《有 真好》写作后的作文讲评课——《让细节为中心服务》。主要是通过批改习作,发现学生的写作起点和问题症结,以此为根据确定写作教学目标,开发教学内容。
下面笔者按教学设计顺序,进行分步讨论。
(一)批改习作,分析写作学情,确定微型化教学方向
通过批改学生习作,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有 真好》这个题目有较多的想法,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写出“真好”包含的东西。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又抓不住重点,无关紧要的铺垫写得过多,重要内容不够生动具体。故当下学生迫切要解决的写作问题就是:详略安排不得当,次要内容太啰唆,主要内容不生动具体。所以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课题——让细节为中心服务。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型化写作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求面面俱到传授写作知识,一旦确定了具体的学情显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可以确立目标,也可以据此确立教学内容。
上述提到的写作学情凸显出来的问题仅靠单一的点是不能够完成的,笔者根据写作学情设计了两课时的微型写作教学课,以求在实际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实施操作,以及确保知识点的完善。
《有 真好》写作后作文讲评课《让细节为中心服务》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课时:通过课堂活动,能够再次确定中心,修改自己的习作,删减无用啰唆的语言。第二课时:通过课堂探究,能够恰当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方法,突显文章中心。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内容的开发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写作学情”不仅显示出学生的问题,确立教学方向和目标,还能够在教学内容中有很大的作用。
写作后作文讲评课有独特又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的习作。无论是问题作文还是优秀作文,整篇还是片段,都能开发成为教学资源。在《让细节为中心服务》这两节课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删”。要教会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把次要内容中没必要的细节描写进行删减。于是笔者准备了三篇学生的习作:一篇是优秀范文供学习;一篇是中心较明确,但是次要内容过于啰唆的,大多数学生会存在问题文章;最后是一篇次要内容“喧宾夺主”的文章。三篇文章涵盖了每个层次学生的大致情况。教学的内容就是对问题文章进行诊断、删减,然后结合课堂生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主要是“增”。要教会学生用细节描写体现中心,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知识点较为独立灵活,关联性较弱,所以要先回顾细节描写。课堂导入则选用学生习作中比较好的各种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片段,用此导入来帮助学生巩固各种细节描写方法。在实际课堂中学生也很轻松地就回顾了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对于同学们展示出来的片段有浓厚的兴趣。 接着选用第一课时里中心内容语言偏弱的问题文章,让学生针对中心段落在课堂进行剖析和“救治”。教学内容就是回顾细节描写,并恰当运用细节描写修改中心内容。
从学情出发,指向学情又回归学情的教学内容,虽然在准备的过程中比较费时,但是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省时”呢?
(四)微型化教学支架的设置
在基于学习者的教学范式中,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架。设置支架就是依据学情微化处理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分三步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一步,教师带领,“手把手”带着学生删减修改;第二步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为另一篇例文“做手术”,及时实践;第三步,课堂反馈、讨论、点评。
(五)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组织形态
单节微型化写作课包含一个目标,一个知识内容,一个活动和一个学习支架。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一次课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还没完全解决,可以设计相关的“姊妹”课程,进一步练习巩固。因此,不同节次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依据学生学情变化而变化。
并且,教學组织形态可以是“极简单化”,一节课就是一个独立的目标,也可以使“高度复杂化”,多节课组成“课群”来实现一个总目标。
最后微型化写作教学必须是情境化与活动化,合宜的写作教学组织在总体上具备如下特征:将写作知识镶嵌于写作任务情境中,注重创设情境化写作活动,使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学习写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情为依据设计的微型化写作教学,就是分析写作学情,把学生的学习困难明确化、具体化,将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解、聚焦和定向,设置具体的课堂学习任务和有效的学习支架,更高效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也让教师有更明确的写作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周庆元.反思与追问:宏观视野下的语文教改价值取向[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美]戴维·乔纳森等著;任友群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构建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