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厘清老行当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视角,寻求老行当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契合点,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内外联动的保护和发展体系,为保护和发展武汉地区乃至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老行当;文化职能;创新;保护;发展
武汉作为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并且是华中第一大城市,湖北省省会,大街小巷里有着形形色的老行当,这些老行当多为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或传统服务职业,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荆楚特色,体现着前人的智慧,凝结着人类劳动价值,曾给民众劳动实践带来种种便利,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立过汗马功劳。[1]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历史积淀并遗存的老行当对当今社会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由此,老行当保护与发展的话题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尽管这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程,但是,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课题。
一、武汉老行当基本现状
武汉能工巧匠们创造了极其璀璨的、地方特色明显的老行当,如浇糖画、捏面人、画糖人、捏泥人等,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每一种老行当都凝聚了武汉人独特的生存世界观和创造力,并对武汉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富有特色的优秀老行当更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2]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化工产品充斥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特色老行当正快速消失,并面临消亡的危机。
二、现代老行当快速消失的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老行当的消亡是正常的发展规律,然而能代表荆楚文化内涵的老行当我们应该加以传承和发展,因为这些特色的老行当是我们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武汉市特色老行当的逐渐消亡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部门缺乏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措施,文化管理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保护和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的意识。武汉市特色老行当是武汉乃至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被列入到文化保护目录中,然而在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没有涉及到特色老行当,很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对老行当知之甚少,这说明武汉市政府对保护和发展特色老行当缺乏足够的重视,并没有把它当做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来对待,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人才保障机制缺失。老行当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后人的学习和继承,然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因为老行当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较低而不愿意学习和继承这些老手艺,为了使老行当得到有效的继承,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没有固定的行业协会和组织。武汉市目前仅有的一些老行当大都分散在街头巷尾,没有特定的经营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协会或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集中保护。分散经营的状态使得这些手艺人原本恶劣的生存状态比较更加窘迫,社会地位较低,特色老行当、老手艺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组织和保护。
三、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内涵
正如学者高燕在《新时期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拓展》中提出“当前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所以新时期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应适当拓展,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展文化产业职能、文化市场管理培育职能三个基本职能”。发展文化产业职能、文化市场管理培育职能强调的是经济层面,侧重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总结起来就是管理理念需由由‘利益至上’转化为‘以人为本’,这要求政府在保护老行当上要更多地关注老行当从业者的生存环境,而不是所能到的经济利益;
四、保护并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的对策
保护和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根本上需要政府创新文化管理职能,平衡、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保护武汉特色老行当要足够的重视,树立保护和发展的意识,基于此首先应借鉴我国其他地区如江苏泰州、苏州在保护当地特色老行当的措施,同时保护特色老行当并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武汉市政府应积极向社会大众宣传,激发人们寻找和保护身边的特色老行当,组织民间力量和智慧来传承和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
另外,通过在公共场所举办一些特色老行当展演,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在丰富武汉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激起民众对特色老行当的重视和爱惜,进而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行动的氛围。基于特色老行当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与社会、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武汉市高校众多,政府应发动高校和学术团体做好研究工作,给予特色老行当保护和发展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艾科.老行当,新步伐.就业与保障[J].2013(4)51-52.
[2] 秦毅,赵建兰.老行当如何有新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3(8).
关键词:老行当;文化职能;创新;保护;发展
武汉作为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并且是华中第一大城市,湖北省省会,大街小巷里有着形形色的老行当,这些老行当多为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或传统服务职业,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荆楚特色,体现着前人的智慧,凝结着人类劳动价值,曾给民众劳动实践带来种种便利,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立过汗马功劳。[1]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历史积淀并遗存的老行当对当今社会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由此,老行当保护与发展的话题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尽管这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程,但是,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课题。
一、武汉老行当基本现状
武汉能工巧匠们创造了极其璀璨的、地方特色明显的老行当,如浇糖画、捏面人、画糖人、捏泥人等,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每一种老行当都凝聚了武汉人独特的生存世界观和创造力,并对武汉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富有特色的优秀老行当更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2]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化工产品充斥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特色老行当正快速消失,并面临消亡的危机。
二、现代老行当快速消失的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老行当的消亡是正常的发展规律,然而能代表荆楚文化内涵的老行当我们应该加以传承和发展,因为这些特色的老行当是我们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武汉市特色老行当的逐渐消亡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部门缺乏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措施,文化管理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保护和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的意识。武汉市特色老行当是武汉乃至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被列入到文化保护目录中,然而在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没有涉及到特色老行当,很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对老行当知之甚少,这说明武汉市政府对保护和发展特色老行当缺乏足够的重视,并没有把它当做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来对待,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人才保障机制缺失。老行当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后人的学习和继承,然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因为老行当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较低而不愿意学习和继承这些老手艺,为了使老行当得到有效的继承,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没有固定的行业协会和组织。武汉市目前仅有的一些老行当大都分散在街头巷尾,没有特定的经营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协会或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集中保护。分散经营的状态使得这些手艺人原本恶劣的生存状态比较更加窘迫,社会地位较低,特色老行当、老手艺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组织和保护。
三、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的内涵
正如学者高燕在《新时期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拓展》中提出“当前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所以新时期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应适当拓展,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展文化产业职能、文化市场管理培育职能三个基本职能”。发展文化产业职能、文化市场管理培育职能强调的是经济层面,侧重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总结起来就是管理理念需由由‘利益至上’转化为‘以人为本’,这要求政府在保护老行当上要更多地关注老行当从业者的生存环境,而不是所能到的经济利益;
四、保护并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的对策
保护和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根本上需要政府创新文化管理职能,平衡、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保护武汉特色老行当要足够的重视,树立保护和发展的意识,基于此首先应借鉴我国其他地区如江苏泰州、苏州在保护当地特色老行当的措施,同时保护特色老行当并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武汉市政府应积极向社会大众宣传,激发人们寻找和保护身边的特色老行当,组织民间力量和智慧来传承和发展武汉特色老行当。
另外,通过在公共场所举办一些特色老行当展演,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在丰富武汉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激起民众对特色老行当的重视和爱惜,进而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行动的氛围。基于特色老行当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与社会、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武汉市高校众多,政府应发动高校和学术团体做好研究工作,给予特色老行当保护和发展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艾科.老行当,新步伐.就业与保障[J].2013(4)51-52.
[2] 秦毅,赵建兰.老行当如何有新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