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为初中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教师应该将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进而促进家国情怀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115
所谓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内心、对国家产生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要求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历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贯彻落实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仅要详细了解和掌握了史实的发展历程,而且要归纳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而在掌握学习历史知识正确方法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严格按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才能在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拓展增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力。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初中学生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既领略到了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和历史,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同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力的国际公民。
3.传承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但为初中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也帮助初中学生树立了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大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国古代遗留下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然而中国近代的发展却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列强在中国肆意横行的年代里,大量的仁人志士与爱国豪杰为了将黎民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不仅付出了血汗,有的还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抱着对英雄豪杰的钦佩和敬仰之情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才能在激发出内心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感的同时,凝聚为祖国富强努力奋斗的力量。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密切现实生活,内化家国情怀。
教育部门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还应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首要目标,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化于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应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深度挖掘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中的内涵,鼓励学生以直观的形象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的教学时,应该将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落脚点,通过对近代中国发展历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出我党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优越性和前瞻性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活动時,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搜集和整理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领悟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为后续家国情怀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丰富活动,升华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的家国情怀教育,应以新时期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为基础,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国情怀教育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所谓乡土教材也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乡土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以培养学生家乡情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补充性的教学文本。比如,《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主要是通过向学生详细介绍雕版印刷术、火药、赵州桥等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乡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的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由于扬州是我国保存该技艺最完整的城市,因此,雕版印刷技艺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及五亭桥等照片的方式,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写作沟通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对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立足时代发展,领悟家国情怀。
就目前来说,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大多数史实因为年代久远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差距,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明确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选择与新时期初中学生贴近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应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纳入其中,向学生详细讲解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以及对当时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此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还应将课文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提高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整合课程内容,呈现家国情怀。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特点显著的学科,蕴含了内容丰富的情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自己的智慧深度挖掘和整合,将完整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开展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应以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寻找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阶段,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成效的目的。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讲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了解其中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从历史经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将历史教学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完整地表现出来。此外,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智慧,要求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概括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5.关注教学细节,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应通过向学生详细讲解历史细节的方式传递家国情怀理念,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滲透国家情怀的教育内容,所以,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只要深度钻研和挖掘,即可牢牢抓住有助于家国情怀教育开展的细节。比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这一章节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挖掘教材中渗透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知识点。(1)初中学生在学习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历史知识时,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五四运动的开展离不开群众支持的特点。(2)通过对五四运动口号的深度解读,进一步明确五四运动开展的目标以及最终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成果,为后续革命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应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地方史以及时事政治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家国情怀教育要求,构建完整的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国情怀教育情境,才能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具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昆.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5-26.
[2]赵万民,陈秀丽.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0(33):75-76.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115
所谓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内心、对国家产生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要求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历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贯彻落实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仅要详细了解和掌握了史实的发展历程,而且要归纳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而在掌握学习历史知识正确方法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严格按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才能在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拓展增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力。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初中学生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既领略到了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和历史,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同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力的国际公民。
3.传承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但为初中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也帮助初中学生树立了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大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国古代遗留下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然而中国近代的发展却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列强在中国肆意横行的年代里,大量的仁人志士与爱国豪杰为了将黎民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不仅付出了血汗,有的还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抱着对英雄豪杰的钦佩和敬仰之情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才能在激发出内心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感的同时,凝聚为祖国富强努力奋斗的力量。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密切现实生活,内化家国情怀。
教育部门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还应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首要目标,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化于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应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深度挖掘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中的内涵,鼓励学生以直观的形象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的教学时,应该将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落脚点,通过对近代中国发展历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出我党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优越性和前瞻性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活动時,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搜集和整理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领悟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为后续家国情怀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丰富活动,升华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的家国情怀教育,应以新时期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为基础,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国情怀教育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所谓乡土教材也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乡土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以培养学生家乡情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补充性的教学文本。比如,《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主要是通过向学生详细介绍雕版印刷术、火药、赵州桥等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乡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的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由于扬州是我国保存该技艺最完整的城市,因此,雕版印刷技艺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及五亭桥等照片的方式,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写作沟通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对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立足时代发展,领悟家国情怀。
就目前来说,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大多数史实因为年代久远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差距,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明确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选择与新时期初中学生贴近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应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纳入其中,向学生详细讲解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以及对当时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此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还应将课文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提高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整合课程内容,呈现家国情怀。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特点显著的学科,蕴含了内容丰富的情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自己的智慧深度挖掘和整合,将完整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开展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应以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寻找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阶段,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成效的目的。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讲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了解其中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从历史经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将历史教学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完整地表现出来。此外,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智慧,要求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概括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5.关注教学细节,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应通过向学生详细讲解历史细节的方式传递家国情怀理念,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滲透国家情怀的教育内容,所以,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只要深度钻研和挖掘,即可牢牢抓住有助于家国情怀教育开展的细节。比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这一章节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挖掘教材中渗透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知识点。(1)初中学生在学习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历史知识时,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五四运动的开展离不开群众支持的特点。(2)通过对五四运动口号的深度解读,进一步明确五四运动开展的目标以及最终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成果,为后续革命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应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地方史以及时事政治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家国情怀教育要求,构建完整的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国情怀教育情境,才能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具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昆.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5-26.
[2]赵万民,陈秀丽.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0(33):75-76.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