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积累”已经成了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会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就学不好语文。
一名教师,在课改中,该做些什么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走出“重理解轻积累,重课堂轻课外”的误区
现代课程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要达到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定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过分强调“文本教育”,宣传“课堂教育”,而忽视了语文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文本,要改变教科书是唯一教学内容的狭隘认识。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生生不息。语文课不应再把理解内容、灌输思想作为教学中心,而应给积累腾出足够的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时候,有兴趣、有意识地积累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收获在积累中丰满起来。
二、引导学生爱读、善读、乐读,把积累落到实处
崔峦老师说过:“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根据学情加以引导,使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地学。”在引导学生积累方面也可以这样做:
1.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有积累的欲望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品质,就要从兴趣做起。营造氛围是培养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授课时,我常根据课型特点,或介绍资料,或背诵相关诗文,而后告诉学生老师的知识来自于丰富的课外积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黑板上,我还开辟了“每日佳作推荐栏”,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读读。班级的四壁也常粘贴着学生自己写的或搜集到的文章,整个班级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学生爱上了读书,也有了积累的欲望。
2.以摘抄和背诵为手段,把积累落到实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看过的书时常如浮光掠影,为了留下读书的印象,摘抄和背诵就必不可少。尤其是背诵,它可以把语言材料储存于我们的大脑,成为终生的营养。它们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被激活,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我们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对于学生的背诵,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从一句名言、歇后语开始,到古诗词、喜欢的段落及喜欢的文章。这样的背诵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语言营养。同时,我时常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小组内品评交流或定期汇报自己背诵的内容,评出最佳“读书小博士”等奖,使学生乐于摘抄,乐于积累。
3.以小学阶段为基础,做好积累的长期性工作
学习是终生的事,阅读也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我要求学生每夜临睡前翻看几页书,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享受到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趣。
三、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遨游广阔天地,落实语文的归处
我们应重视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语言和文化积累上,还应关注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因为语文还包含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等更大范畴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语文课程标准》在拓展语文学习途径这一方面作了很好的提示:教学环境要“信息化” “生活化”。传统的语言学习只重视课本,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
其实,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举例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跳出教师的“看护”,甩掉依赖的“拐杖”,走出狭隘的小教室,从社会大课堂中去主动获取为我所用的语文知识,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视作品、音乐戏剧、看球聊天、购物逛街、休闲上网乃至美食品茗,都蕴涵着语文教学的内容。挣脱课本、课堂的束缚,以学生感兴趣的、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语文材料及不拘一格的学习方法来打破旧的程式化的框框,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得有用的知识,实在地提高语文素养。
当然,积累的最终归处是运用。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积累带来的成功体验,他们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积累。当学生的习作成了范文,当投稿成功时或者为学校设计了优秀广告语,为爸妈写好产品推销等等,这些语言运用的成功例子说明学生的语言积累正在由量变转为质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在逐渐提高。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重理解的误区走出,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要让积累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
一名教师,在课改中,该做些什么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走出“重理解轻积累,重课堂轻课外”的误区
现代课程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要达到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定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过分强调“文本教育”,宣传“课堂教育”,而忽视了语文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文本,要改变教科书是唯一教学内容的狭隘认识。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生生不息。语文课不应再把理解内容、灌输思想作为教学中心,而应给积累腾出足够的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时候,有兴趣、有意识地积累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收获在积累中丰满起来。
二、引导学生爱读、善读、乐读,把积累落到实处
崔峦老师说过:“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根据学情加以引导,使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地学。”在引导学生积累方面也可以这样做:
1.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有积累的欲望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品质,就要从兴趣做起。营造氛围是培养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授课时,我常根据课型特点,或介绍资料,或背诵相关诗文,而后告诉学生老师的知识来自于丰富的课外积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黑板上,我还开辟了“每日佳作推荐栏”,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读读。班级的四壁也常粘贴着学生自己写的或搜集到的文章,整个班级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学生爱上了读书,也有了积累的欲望。
2.以摘抄和背诵为手段,把积累落到实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看过的书时常如浮光掠影,为了留下读书的印象,摘抄和背诵就必不可少。尤其是背诵,它可以把语言材料储存于我们的大脑,成为终生的营养。它们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被激活,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我们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对于学生的背诵,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从一句名言、歇后语开始,到古诗词、喜欢的段落及喜欢的文章。这样的背诵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语言营养。同时,我时常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小组内品评交流或定期汇报自己背诵的内容,评出最佳“读书小博士”等奖,使学生乐于摘抄,乐于积累。
3.以小学阶段为基础,做好积累的长期性工作
学习是终生的事,阅读也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我要求学生每夜临睡前翻看几页书,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享受到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趣。
三、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遨游广阔天地,落实语文的归处
我们应重视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语言和文化积累上,还应关注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因为语文还包含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等更大范畴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语文课程标准》在拓展语文学习途径这一方面作了很好的提示:教学环境要“信息化” “生活化”。传统的语言学习只重视课本,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
其实,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举例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跳出教师的“看护”,甩掉依赖的“拐杖”,走出狭隘的小教室,从社会大课堂中去主动获取为我所用的语文知识,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视作品、音乐戏剧、看球聊天、购物逛街、休闲上网乃至美食品茗,都蕴涵着语文教学的内容。挣脱课本、课堂的束缚,以学生感兴趣的、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语文材料及不拘一格的学习方法来打破旧的程式化的框框,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得有用的知识,实在地提高语文素养。
当然,积累的最终归处是运用。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积累带来的成功体验,他们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积累。当学生的习作成了范文,当投稿成功时或者为学校设计了优秀广告语,为爸妈写好产品推销等等,这些语言运用的成功例子说明学生的语言积累正在由量变转为质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在逐渐提高。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重理解的误区走出,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要让积累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