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关怀的机制与网络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i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莉,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曾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教育领导学硕士学位,赴美国留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任杭州市胜利小学校长,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蒋莉:确实,近年来屡有教师违反师德的恶性现象见诸报端。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发生在极个别教师身上的有违师德、有悖公德,甚至触及法律边界的恶性行为,玷污了广大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应该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
  作为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不能放松师德师风建设这根弦,除了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外,还要抓住典型展开分析讨论,从反面素材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广大教师也要时刻警醒和鞭策自己,以此来反思和督促自身的行为改进,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这既是广大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魂魄。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推动和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盼,仔细剖析这些教师失德事件的背后,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果从教师个体来看,这里既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素质的缺乏问题。比如对待不良情绪的自我管理、面对压力的抗压能力、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的缺失和不够完善等等,也是导致不良事件的诱因。此外,同样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缺失,即教师解决日常教育管理中学生问题的能力的缺失。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一些在性格、行为上比较特殊的学生,缺乏细致深入的认识,对他们的个性特质和身心发展规律缺少应有的了解和把握。现在,我们听到比较多的是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家长越来越难沟通。确实,随着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难管,家长难沟通,从一定程度讲,正说明社会进步了,学生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更有自己的一套维权意识。面对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带来的教育变革,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工作,套用我们的古话,就是要做到“水涨船高”,即你所掌握的专业水准总是要比出现的问题高出那么一点点。只有这样,面对一些教育中的难点和困惑,你才会有计可施、游刃有余,而不是动不动就对学生采用高压政策,拿出“杀手锏”,进而导致师生冲突、家校沟通不畅,甚至对立的现象。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两类教师:一类是刚从大学里毕业的年轻教师,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碰到棘手问题,容易冲动;还有一类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教师,职称荣誉都有了,对自己也缺乏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比较淡漠,师生之间难以有效沟通,容易造成隔阂和障碍。这两类教师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和关怀的对象。
  《中国教师》:此前,成都市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2 000多名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师中,有63.2%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其中10.36%的教师还认为自己急需接受咨询。您怎样看待这一结果?
  蒋莉:数据往往是最直接也最能反映现象和问题本质的,但我们还是需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数据折射出了教师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教师的心理维护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已逐渐走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繁忙琐碎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关注到自己的心理水平、情绪情感的调适,有这样一种需要,不失为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接受心理咨询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事业高管等人群,他们把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当成舒缓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日益递增,并不是件坏事,除了个别教师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矫治外,越来越多的求助者是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得到更多的愉悦、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潜藏在身上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拥有更美好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需求的提升,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这种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诉求和尝试,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等地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颇为盛行并逐渐传入我国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基于“发展”的理念,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它致力于正向的心理能量,关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目前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教师》: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蒋莉: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教学改革也在向纵深推进。总体来说,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以及教师自身文化水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成就感。很多教师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学校重视,因此,容易滋生挫败感和不良情绪。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是一项慢工程,教育工作现实的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效果是滞后的,在短时期内不明显。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成就动机,要具备对自我成就感的理性认识,避免因此产生的心理冲突和挫折感。
  (2)个体气质。来源于教师个性特质方面的压力,它与教师个体自身的世界观、耐挫力、心理调适水平等因素有关。由于职业原因,教师会比较敏感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一方面是“为人师表”的垂范者,另一方面又是具有本体欲望的普通人。每个人的个体气质存在客观差异,比如:胆汁质(兴奋型)占优势的教师往往精力充沛,但容易主观、易冲动;多血质(活泼型)的教师反应敏捷,但缺乏持久性和耐力;粘液质(安静型)占优势的教师,情绪不易外露,对周围的事物比较冷淡;抑郁质(神经弱型)占优势的教师通常行动迟缓,孤僻内向,但情绪体验深刻。这些个体气质的差异,也会导致教师的各种心理压力。   (3)社会压力。转型期社会也是各种矛盾冲突聚集的时期,如果教师与家长关系难处理,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以及社会周边环境过高的期望值,也会对教师造成压力。特别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是典型的“独一代”,缺乏充分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家长的沟通上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形成心理压力。再比如中年教师,更多的是面临房子、医疗、物价以及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现实压力。
  《中国教师》: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广大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对广大教师的心理关怀却少有提及。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长久以来的盲区?
  蒋莉:近几年来,尽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一定的重视,但较之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程度、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等方面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需要进一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相关团体的重视。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1)认识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还是习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定位在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上,把学生看作是学校教育大部分矛盾产生的诱因。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功能定位、心理教师的职责主要指向学生的援助与服务,导致教师的心理关怀形成盲点,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窄化。其实,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理应作为教育的双主体出现,无论是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还是作为“被教者”的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联系、唇齿相依的。教师身上的一些不妥当行为和举止必定会影响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不难发现,有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问题,根子还是出在教师身上,是教师问题的投射。因此,各教育行政单位、基层学校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与网络。
  (2)观念问题。这是教师自身认知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把在心理上出现的一些不适看作是丢面子的事情,潜意识上形成排斥。当出现情绪、情感上的不适或障碍时,他们不愿意求助于专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时间一长,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和宣泄,就容易加剧心理上的不适。如果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就容易引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看,我们现在有些校长在考虑教师这个问题上,只讲使用,不讲培养,教师缺乏心理维护和自我保健方面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就容易导致在认知、情绪、情感上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师资问题。一方面,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还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教师是兼职教师,担任学科教学任务,主要开展面向学生的校园心理氛围的营建和团辅、个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教师的心理维护所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支持和服务会更高级,因此,除了学校已有的心理教师的服务援助外,还需要更多地借助社会上的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的介入。
  《中国教师》:作为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谁来给教师心理以关怀?对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关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请您给一点建议。
  蒋莉:我认为学校、社会以及教师自身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教师心理关怀。
  (1)校长要成为关怀教师心理的第一人。我记得北京十一中的李希贵校长先后写过《学生第二》《学生第一》两本专著,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在教师看来,显然,学生占据着教育工作的起点,这毋庸置疑。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特别是我们的校长、副校长们,如果心里、眼里有老师,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有效落实,最终还是要靠广大教师去实现。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管理者都要善待教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动摇,严格杜绝“唯分数论”、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尽量减少教师因高考、中考等“指挥棒”带来的压力,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成效和教学实绩。将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形成严谨务实、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又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学校要充分发挥党委、团委、工会等组织力量,着力解决教师在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一些外地单身青年教师,要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创设与外界交流和分享的机会,改善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
  (2)社会舆论的正向支持。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些都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社会舆论特别是媒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需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跌打摸爬、不断磨砺,尝试一些失败,才能积累成功的育人经验,获得专业的成长,更好地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平时也接触过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她们的个人素质都非常优秀,对教育工作充满着热爱,有强烈的责任心,遗憾的是缺乏一些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素养。因此,也迫切希望公众要多给予一些包容和等待,多一些肯定和赏识,使他们在育人岗位上能轻装上阵,对教育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
  (3)教师自身的心理维护意识。要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来维护。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平时多注重心理修养,多学习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树立一种开放的心态,除了工作以外,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形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的补充和调剂;要学会正确认识在工作上的得失,遇到心理上的不适、困惑,要能主动向人求助或转移,及时缓解情绪上的不适,避免将不良的情绪带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责任编辑:林静)
其他文献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成为一件牵动亿万人民之心的重要国是。作为一名长期在成人教育领域从事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工作者,以下笔者拟基于终身教育的视角,对《纲要》第四部分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表拙见。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纲要》各项战略任务重要的基本条件,《纲要》第17章“加强教师队伍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因其解题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高考的热点。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并未意识到“动能定理”的独特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动能定理”的教学探讨高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基本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动能定理概述”这一内容时,笔者采用了实验演示的方式: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首先,有两个关键的
现代童年正在遭遇一种文化生态的转换与危机。伴随着电子化的媒体传播与玩具推广、商业化的娱乐消费、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建设、快速运行的生活节奏,儿童越来越远离了淳朴的乡土自然、传统的游戏活动、浪漫的童话阅读、诗意的自由幻想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无疑,现时代的童年危机,构成为本文审视童年及其童年价值与现实启示的背景与前提。  一、童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存在  儿童或童年,绝不应该仅仅是指个体的一个生理年龄阶
两年来,我校发挥农村学校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变荒地为宝地,走过了一条从统一种植到承包到班,从建立基地到学科拓展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之路。其间,经历过观点的冲突、前行的困惑、理念的冲击和思想的焦虑,最终,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实践,从茫然的摸索到自信的前行,我校在“蔬香乐园”的课程建设上迈开了步伐,提升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春日的蔬香乐园阳光和煦,清风拂面。师生们徜徉其中,有的在饭后闲庭信步,交谈学习心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打造高效课堂。最近,我参加了某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专题研讨会,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高效,出现了一些操之过急、盲目贪多的教学现象,应该充分引起大家的注意。对此,说上几点建议。  一、不必“马上回答”,应该“静心默想”  【课堂写真】  一位教师执教《秋思》,在帮助学生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此时,诗人真想写一封信给家人,这封信可能会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以下简称万里)创办于1995年,隶属于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创办者是徐亚芬女士与应雄先生。当时,第一批招生288名,到了1996年就发展到900多名学生,到了1997年就已经有1 800名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此次学校发展诊断活动就是到1997年动工开建的校区观摩、学习与诊断。  一、学校基本情况  林良富校长介绍,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既不像纯粹的公办校,也不像纯粹的民办校,应该
编者按:  每个人都在故事中成长,听故事、讲故事、经历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讲故事的动物。故事与教育息息相关,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叙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或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在教育实践中广为应用。本期《特别关注》将围绕故事、叙事与教育这一主题,对故事背后的教育资源、伦理意蕴、德育价值以及它对于教师幸福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探索,并对叙事德育的具体应用及实践路
会议概览  教育家书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有三批兼职研究员共计36人进入书院研习。2014年11月28日,书院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一会议室举行成果发布研讨会暨第四批兼职研究员入院仪式,迎来了第四批兼职研究员共15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共有8位兼职研究员来自学前教育领域。  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周作宇教授
曾经有四名初中少女,因为她们喜欢的男孩子不喜欢她们,于是开煤气集体轻生,幸运的是都被抢救过来。可醒来后,她们第一句话几乎说的都是:怎么没有电视台来采访我们?她们全然不顾父母的着急、教师的担忧,简直是把轻生当做一场儿戏来“秀”。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偶发事件,那么,一对对穿着中学生校服的少男少女在弄堂口、车站旁,当街相拥相吻,已不是罕见的现象;每当寒暑假,一些专业机构的少女热线接到最多的电话是“我怀孕了,
一、校训的由来  我校校训“公勤仁勇”大约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学校的前身——广益中学校训提炼而成的。在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在不同时期虽也产生过修改的冲动,让其打上时代的特征,但师生们觉得“公勤仁勇”简洁明快,内涵丰富,便于铭记,所以传颂、沿用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二、校训的内涵  公——公心至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志存高远,天下为公。  勤——勤奋为本。勤修炼、勤学问、勤思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