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还是授受不亲?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柳永在《雨霖铃》中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执手可能是最为直接的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解《诗经》时专门指出:“言执手者,思望之甚也。”然而在公共场所,思望再甚,最好还是把它压在心底。如果真去执握对方的手,就会被视为不雅的轻佻之举。
  不论男女,一律授受不亲
  姑娘的手不可执,同性人的手也不是那么好执的。中国人素来讲礼,孔子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说。《仪礼》则教给当时的士子们如何与人交往,见面如何行礼。
  《仪礼》中提到拜与揖,拜是低头、弯腰、手伏地这一组姿势的连动,而揖则相当于拱手,左手成掌、右手握拳而成禮。
  在《周礼》中,对公卿贵族要特揖,即一一揖之;对大夫要因其等级而旅揖,即按爵位高低分别作揖;而对士则笼统地作揖三下。另外还有土揖、时揖、天揖等诸多仪礼。这一众仪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绝没有肢体接触,不论男女,一律授受不亲。
  第一次“握手”
  与人施礼而与对方保持距离,这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卑有序。近代以后,人与人见面两厢握手行礼的风尚渐趋形成。但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人最早的握手礼似乎并不是在近代才出现。抛开表达男女恋情的执子之手,史上也有与握手相仿的礼节。
  刘向在《说苑·正谏卷》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秦王嬴政九年(公元前238年),齐国说客茅焦冒死谏秦王,指责他车裂嫪毐,诛杀谏臣,其行为狂悖,令天下士人寒心,秦王诸举必将陷秦于危地。说完,茅焦便解衣等待受刑。然而嬴政却感动于茅焦的一番言辞,“下殿,手接之”,并立茅焦为仲父,爵之上卿。
  秦王嬴政对茅焦的“手接之”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握手并不可考,但至少是其内心情感的流露,这远比揖请来得真切。
  跪拜、稽首之礼的突破
  南北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格局被打破,礼教的束缚松动,一批追求肆意潇洒的名士出现。于是,跪拜、稽首的礼仪风尚也有所突破。
  《世说新语》记述了汉末至魏晋时诸多名士贵族的言行轶事,其中便可见当时名士圈的执手之风。譬如,东汉郑玄曾师从经学家马融,郑玄学成与老师分别时,马融执郑玄的手曰:“大道东矣,子勉之。”这是马融对学生殷殷之情的表露。
  名士之间也常以执手致意为礼。东汉末年,南阳有一位名士叫宗承,当时尚未成名的曹操很是敬仰他,屡次登门却皆因客人太多,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后来曹操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虽然宗承拒绝了曹操欲与之交友的请求,但故事体现了时人执手请交的礼数。
  拜礼才是正式严肃的礼节
  然而,南北朝以后,执手这一礼仪姿势更少见于史料,虽是公开表达内心情感,但并不能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礼仪。
  马融的爷爷、汉代名将马援曾有一段有关执手礼的尴尬经历。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称帝于蜀,马援前往参加他的登基大礼。马援与公孙述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又不错,满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谁知公孙述却以正式的交拜礼来待他。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握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唯有拜礼才是正式严肃的礼节。
  即使执手,也仍有地位高低之别,通常是尊对卑施行,比如秦王嬴政对茅焦、马融对郑玄。倘若君臣、师徒二者换过来施执手礼,那就有僭越之嫌。
  所以,我国礼仪史上的执手礼仍是在传统礼仪思想的框架下,受着深厚的礼仪等级制度的影响,而近代的握手礼则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
  林语堂先生就曾盛赞中国传统礼仪,说中国人施礼姿势的优美是西方礼节不可比拟的。如今讲究文化多元化,倘若摒弃那些等级观念、繁复形式的糟粕,中国传统礼仪仍有可借鉴之处。
  从某种角度上讲,没有授受不亲,也就没有执子之手那一瞬的美好。
其他文献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个伟岸的身影依稀可见。他身穿一袭白衣轻吟着:“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第一个独唱的诗魂痛哭登场  屈原其实不姓屈,他的真实姓为芈。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所以他的后代就以屈为姓氏了。屈原身份非常特殊,他是楚国的贵族,所以他跟楚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跟楚国王室
期刊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一部从汉武帝开始便成为历朝民间禁书。只因它包藏权谋心计,像一柄尖刀直刺人性最深处的弱点。军事家读它是为了胸藏百万雄兵,外交家读它是为了练就铁齿铜牙,小人读它是为了招摇撞骗、蛊惑人心,君子读它是为了处世安身,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它就是千古奇书《鬼谷子》。  奇人鬼谷子 比孔子还牛的老师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清溪隐居着一位世外奇人,据说他一生只下过一次山。此人虽在深山峡
期刊
印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就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我国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我国历代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  印,即信也。古往今来,印章就如同指纹,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信物。见印如见其人,大印一盖,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人们
期刊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10月1日都作为祖国的生日——国庆日,普天同庆。那么,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朝代是否也有自己的“国庆节”呢?所谓“国庆”又是如何订立的呢?  古代的“国庆”即国之庆典  我国古代以改正历法、变换年号、改易旧章等形式,标志王朝更替,而无具体的建国纪念日,但又确有“国庆”一说。  晋朝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这可谓是我国古代国庆的最早
期刊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在总决赛中逆袭夺冠,他所有日晒雨淋中的奔波,所有偷偷躲在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雷海为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他是一名普通的快递员,也曾当过餐厅服务员,最可贵的是,他有颗热爱诗词的心,每天等外卖时,他都会读诗,每天一首,白天学习,晚上复习。  从雷海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对诗词的热爱,更是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
期刊
如果林登·贝提上学迟到了,他是有充足理由的,不是因为他住得远,而是因为他无法把手放在门把手上,只能用手敲击键盘,因为他没有亲自去学校,而是派了一个机器人替他上学。  林登患有一种先天性组织损坏疾病,必须定期换血,因而他从小就一直在家和医院间来回奔波。为了安全和治疗,他无法参与同龄人的活动,上学于他而言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机器人是他生存策略的一部分,让他可以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每天,他会坐在家里的
期刊
你是否想过,每个不动声色的物件其实都藏着一个小宇宙,特别是那些经过时光打磨的文物。它们静默不语,却包裹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核。本期就以大热的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和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蓝本,为大家呈现一个关于文物的小宇宙。在时光中沉睡了上千年的文物,经由人的意志,仿佛重新活了过来。每个细节,每道痕迹,都在倾诉与之相关的故事,又隐隐透露出某种信念,似是在提醒我们:莫忘记,莫麻木,莫在走向未来文
期刊
孟夏的青岛,全球聚焦。今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各成员国领导人共同探讨了各国在安全、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共筑发展之路。上合之合,因“志同道合”而聚,因“志同道合”而兴,因“志同道合”而新。  说典解故  志同道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这一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
期刊
候车室旁边的快餐店里,亮着橘黄色的灯光。妹娃坐在靠近窗户的座位上,边吃饭边欣赏店外别样的风景。从窗户看出去,暮色苍茫,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店内的客人寥寥无几,窗户上的水雾越发浓厚,夜幕很快就要降临了。  这时,门外吹进一阵寒风。一个老头推开玻璃门,拐杖支撑着干瘪的双腿,在门口的地毯上反复擦拭着鞋上的泥水。  老头七十多岁,戴一顶风帽,褐色的棉袄上绽出几处破絮,佝偻的脊背上挎着一个
期刊
厕所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厕所革命是一项惠民生、得人心的大實事。  今年全国两会上,“厕所革命”一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稳步开展农村人居住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厕所革命改变的不只是气味,还关系到人民素养、生活环境、旅游发展等方面,小事件,却是大问题。因此,全社会都要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  适用话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