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自序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hu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蒯宪,字白岩,斋号不言斋。1954年生于山东潍坊。1990年毕业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山东印社副社长、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潍坊市艺术馆研究馆员。出版有《蒯宪书法篆刻作品集》等。
  我与书法篆刻结缘,始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祖上陈官侨与簠斋陈介祺之父陈官俊同胞,母亲的祖父陈柏岩、父亲陈筱岩皆为潍上一时书法名家。儿时,外婆时常讲一些陈氏及二岩先生遗事,家中还保存着簠斋监拓的诸如毛公鼎、天亡簋、琅琊刻石、曹望憘造像石之类金石拓本,刻有“伟堂夫子”“寿卿清玩”的毛笔,陈官侨以下各辈印章等文房用品。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与一批学养深厚的文化人常有过往,由父亲引荐我得以向他们请教书法、篆刻。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学校废教的情况下,他们指导我读一些文史经典和与书法、篆刻相关的书籍,为后来发展积累了基础。“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即书写一些革命家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参加省市举办的展览。1971年参加工作,初为建筑工人,业余投稿全国各类展览,时有人选获奖。20世纪80年代调入文化单位,组织社会文化活动、辅导基层之外,从事专业创作和研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参悟体会、追问反思,逐渐有些心得:较之于华丽,我更追求朴素;较之于繁复,更倾向简约;较之于浓烈,更希望平淡;较之于人为,更崇尚自然,万象生于自然其问也。总想以此物化于作品之中,然而又总是不能尽如己意。但我还是相信,艺术家以作品立世,其艺术思想应该体现于作品之中。
  书法作品的思想内容犹人之灵魂、军之统帅,由性灵而生风貌,由统帅而布阵势。思想由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事物的感悟而生成,归纳梳理,提炼升华,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和规范。扬雄日“书者,心画也”,可知书法创作受思想意识支配,笔墨线条是情感心迹的流露。由此,我注重书法作品的思想性。思想决定境界、品格、气局,故思想性又有普遍意义。思想性具体于一件作品可能并不显见,而纵观全部作品却始终客观存在其中。我并不认为书法家自然就是思想家,只是想强调书法创作过程以及书法作品所呈现的理性思维和文化价值追求。
  我学书法以隶书人手,西汉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东汉史晨、张迁、礼器、石门颂诸碑都下过功夫,继而接触简牍帛书墨迹。楷书临摹唐人柳公权、颜真卿,多得王振纶先生指授。北碑中爱好摩崖、墓志、造像中拙朴一路。隶书临摹时间较长,最初认为临得像就是标准,一味追求笔画酷似,章法务合碑刻纵横间距比例,未能体察隶书的时代特征,体会战国、两汉简帛书墨迹的意蕴气息,更未注意到隶书的流变以及明清近人的表达阐述,坠人侧重技法、忽视创变的误区。传统虽然相对固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座静止不动的庐山,东坡居士却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这说明固定的事物在认识上也具有不同的视角和多元的取向。固化,得到的只是躯壳,躯壳并不能生发,不能生发势必脉络中断,难以承传繁衍。我们不妨把传统视为源泉河流,它既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又随着时空转换而不断扬弃、充实、完善,汩汩流淌,永无止息。
  随着金石学的兴盛,清末至民国问金文书写备受重视。其章法布白多依器物铭文格式排列,笔法看重金石气息。我较欣赏商周彝器中徽号、少字数铭文形式,注重表现金文奇异瑰丽的图案性和古典的造型美,笔法力求突破平实匀停、敦厚端重,糅以行草笔蕴,赋予作品自由清新、率真天然、蓬勃积极的时代感,或再以他体题跋,呈现新的视觉效果。
  甲骨文出土后,人们重视其考古、文献和文字学价值,而探求其艺术特质的研究却少有创获,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书家大都仍以金文笔意书写甲骨文,结体规范整饬,章法一如其他书体,并无特色。甲骨文与金文虽然同属古文字,使用朝代先后相连,且有并列使用的时期,但在艺术特征上存有明显的差异。甲骨文载体是兽骨,金文是青铜;甲骨文以刀锲刻,金文以范铸造。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甲骨文象形意味更浓,金文相对抽象规范。两相比较,甲骨文更具原始混沌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独特价值的存在为丰富甲骨文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我写甲骨文用笔方圆、直曲并运,强调笔致的情感色彩;结体纵长为主,辅以横斜;墨法濃淡兼施、燥润相济;布白力避状如算子,端若垂裳,追求活泼自然、无拘无束又燮和天成,并使气韵始终贯穿其中。总之,一切并无定则,全依整体效果所需,随意生发,随机应变,“合而不同,违而不犯”,如此方能符合先民朴素的审美意识。
  篆书创作还有一个绕不过的重要问题就是用字,特别是甲骨文中能为创作所用之字只千余,这无疑是一大限制和障碍。创作者能做的不是突破限制,排除障碍,而是遵守法则,在规定的空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果能以“戴着镣铐舞蹈”形容格律诗写作,那么借此形容甲骨文书法创作也丝毫不算过分。
  与作品思想性比较,创作模式似更具方法论的性质。以学术之视野把握书法艺术发展脉络,超越时代、地域、门派诸限制,特别是突破书体之间樊篱,取长补短、杂糅融合而形成自家风格路数,似应是当代书法创新的正途;以学术之手段解决文辞斟酌、文字取舍等实际问题,似亦应是篆书及篆刻创作方法的正确选择。
  中国金石学至清末,山左乃重镇,潍县陈介祺乃领军旗帜,其收藏之丰富,鉴赏之精当无人能出其右。既使今天传统金石学为现代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书法、篆刻等艺术学科分解取代,而陈介祺的学术思想仍影响深远,其考古、传古的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老一代金石学者考据古物之笔记、手札、题识等不仅蕴涵着学问智慧和人文情怀,而且还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样式。
  篆刻虽然与书法有密切的关联,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我们似乎应遵循其本体的规律,着重表现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任何试图美术化和强调技术化的倾向只会降低其欣赏品味,最终消解其固有的文化历史价值。我不反对篆刻创新,注意到一些富有原创精神和卓有成果的实践;我也赞同篆刻艺术领域的拓展和审美观念的外衍,只是不主张勉力牵强;我还同意“印从书出”,探索将书法所承载的意蕴印化于篆刻之中,使印面及边款更具写意情调,相对于工艺制作更加凸显人文因素。以上观点在我的篆刻作品中或有体现。
  责任编辑:陈春晓
其他文献
一、引言  上海博物馆藏明“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约1502-1552)《剑阁图》,绢本设色,纵295.4厘米,横101.9厘米。描绘蜀道剑阁峥嵘,人马行旅鱼贯跋涉,盘旋山川栈道问情形。是作气势宏大,技法超绝,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堪称仇英山水画精工之作,很早就引起书画鉴藏界的兴趣。已知关于该画最早的详尽文字记载,是约清康熙年问吴郡吴升《大观录》卷二十《沈唐文仇四家名画·仇十洲剑阁图》轴(实际上该画的递
期刊
“渡海三家”指的是溥心畲、黄君璧、张大干,他们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流的大家。三家中,溥心畬(1896-1963)最年长,名儒,字心畬,别号西山逸士,斋名“寒玉堂”,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之孙。黄君璧(18981991)本名韫之,别名允瑄,号君翁、君璧,室名白云堂,祖籍广东省南海县。黄君璧家境富裕,其父黄仰荀喜爱画画,收藏古董字画颇丰盛,黄君璧自幼受父熏陶,颇喜观赏家中收藏字画,见纸即画。张大干(
期刊
张瑞图可谓晚明创新主义书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书风高标独树,自成一家,其艺术风格与传统帖学经典作品拉开了较大距离。他自标新格的书法艺术及创新精神颇为后人称道,近些年来更多为人们研究及学习。有关张瑞图书法、特别是其行草书的师承及书风形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清梁巘认为“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又称“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结体方扁,一意遒厚,与世传《书谱》信笔所之如不作意者迥别,
期刊
山泉    奔湍掩映竹青青,玉质冰姿琴瑟声。  安得滔滔通大邑,出山长似在山清。    竹海    道是无私是欺世,草间斥鹦笑云鹏。  井冈万岭参天竹,尽是先躯血育成。    题山壁    战旗已卷炮声休,玉笛今吹明月楼。  我愿山魂长不泯,铮铮铁骨柱神州。    听鹂    斧凿诗成不自然,从君今始悟真诠。  愿为一鸟投林去,烧尽平生呕血篇。    春雪    东君不耐长萧索,造化真为艺术家。 
期刊
刘灿铭,1964年生,江苏靖江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教育部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姜术院副院长、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  灿铭的书法作品,品格纯正、内涵丰富。笔者在此概略提出如下三点浅见。  其一,灿铭在师承敦煌写经基础上的书法创作,其特点是以古朴、简洁、灵动的笔法笔
期刊
张文胜,号礐庵,网名我今停杯。安徽桐城人。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执教于韩山师范学院。  入畿西妙峰山会诸友,旧交新雨少隽耆英一宵良晤,欢若平生,别后有忆,次韵定庵己亥杂诗第二八  怜我清狂有数君,何曾天意重斯文。高高北阙霜红树,霭霭西山雪白云。  车过卢沟  斜阳影里是都门,一点鸦寒万柳髡。缓缓长车停毂处,无边烟霭下中原。  王维诗会戏赠懋公  久无消息到寒梅,岭
期刊
中国水墨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和中国画家写意的创作观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中国画家写意创作观的产物,是随着中国画家写意创作观的成熟而相应发展的。从中国绘画史的角度看,要说中国水墨画法是中国画表现方法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并不过分;从画家主体意识发展的角度看,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成果。  中国画家的写意创作观,是其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写意”这一概念,包括“写”和“意”两个基本范畴
期刊
刘松岩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教育家、著作家,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先生学画,早年启蒙于贾羲民先生,曾先后受教于吴镜汀、溥松窗、白雪石先生学习传统国画山水,并在国立北平艺专得到近代画家黄宾虹、胡佩衡、秦仲文、李智超、田世光诸先生的指导。早年通过精研古法,他的作品兼融南北、多法具备,画面精谨又不失洒脱,气度雍容而颇具雅逸,呈现出文人画风貌;继而通过大量写生,以北京名胜尤其是以北方长城关隘为创作主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先后举办了三届探索书法展。辽宁书法素以坚持传统为优势,一度管领风骚,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取法相对单一的问题。几届探索展的举办,适逢其会,展览鼓励取法的多元化,主张在“二王”、《书谱》、《祭侄文稿》等广为人知、备受追捧的经典之外另辟蹊径,辽宁书风渐趋多元,再度引人注目。当时作为辽宁中青年书法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作者,魏哲(1950-2018)的表现堪称典范。  魏哲,
期刊
主讲人:彭锋(北京大学教授)  时间:2019年3月  地点:北京大学  对于蔡元培在一百年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学术界有不同的反响。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需要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概念,特别是宗教、审美、艺术等核心概念,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  严格说来,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只是一种旗帜鲜明的主张,而不是一种详细论证的学说。蔡元培给出了三点理由:美育是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