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意识形态及其基本视域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品,以其丰富的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内涵一直为学者们重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统摄性也被认为是压抑、歪曲人类意识的罪恶根源。本文试图在商品与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联系,借以揭示当代人类意识形态与商品的不可分离,作者认为,同一性特征是意识形态根本特征,其产生的在于商品。本文将粗浅的讨论商品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义,产生发展、当代表现,以及对其作简要的结构分析。
  关键词:商品意识形态;交换;生产;消费
  一、商品意识形态的定义、产生发展及其当代表现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升华,从早期特拉西(Tracy)的观念学到马恩批判的意识形态概念,再到列宁科学的意识形态,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批判的意识形态的发展,阿尔都赛,拉康等人的意识形态研究等等,使我们了解意识形态之于人的包含性。西方学者们最终承认没有意识形态,人不成为人。在这样的研究下,学者们怀着或是批判的,或是中性的态度探讨了各种意识形态系统,包括:经济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等概念。根据马克思哲学的观点,一切意识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那么在意识形态研究中出现的诸概念也对应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如经济意识形态就对应于经济活动。然而,在这么多意识形态的研究中,人们都把关注点放在了“上层建筑”中,对于在经济基础中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形态有所忽视。本文作者将尝试从商品出发,研究一项新的内容,即商品意识形态。
  1.商品意识形态的定义
  商品意识形态是指,在全面商品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以商品化思维为特征的意识形态系统。卢卡奇曾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文中指出“商品只有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时,才能按其没有被歪曲的本质被理解”<1>。那么要全面的研究以商品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也必须在“商品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这一时代的背景下,这个时代我认为就是当下,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其含义与哈贝马斯的同一概念基本相似。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商品(还没有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的生活状态除外),经济活动的全部就是商品的活动,政治的目的是延续商品的生产与其对社会的统治,如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的规范,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是为商品的再生产提供条件;文化成为刺激商品消费的手段,从各种商品的实用价值到商品符号价值(各种品牌)的实现,事实上就说明了文化在商品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商品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的存在。在商品意识形态的定义中还有一点需要解释的是,即所谓的商品化思维。由于长期处于商品社会,在人的思维当中出现了商品化的特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思维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成为商品生产、出售,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主体所倡导的“知识经济”就明显的带有这样的特点。然而这只是商品化思维的一个方面,只是简单的将思维等同于商品的观念,并未涉及其真实的核心,最为关键的部分。真正的商品化的思维,其核心是在思维方式上深受商品的影响,不仅仅是思维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活动,更是社会普遍生产与普遍消费观念的建立,关于这一点将在以后的部分详述。
  2.商品意识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
  商品意识形态就其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划分是按照这样一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从其物质基础分析,要了解商品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商品的生产方式在经济中的地位。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仅仅是作为补充手段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部分。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商品意识形态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起源阶段和发展阶段。由于现代社会从特征上讲仍然处于商品社会,因此,商品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已经完全成熟的概念,它还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为了方便研究,我引入另一方法对发展阶段作了第二次区分,分为早期发展阶段和当代发展阶段。区分这两个阶段的标准是,通过对商品价值实现方式的差异所作的分析得出的。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商品意识形态的三个阶段:1.产生阶段;2.早期发展阶段;3.当代发展阶段。以下将分三个部分单独论述。
  产生阶段。商品意识形态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对象性是与他们的感觉上各不相同的适用对象性相分离的。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实际上只是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那是有用物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因而物的价值性质还在生产时就被注意到了。”<2>关于商品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商品可以归结为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交换是劳动产品为了实现其价值的方式,是商品的指向,因此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商品意识形态获得了它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内容——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3>在马克思的理解当中,交换价值是建立在商品本身固有的物的使用价值之上的,是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虽然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可被比较的,但是通过历史的,社会的约定,物和物之间的不可比的使用价值被人为的规定了尺度,交换在这种尺度之上得以进行,这尺度就是交换价值,它保证了社会交换的发生。对于商品意识形态而言,商品交换——商品的出现,就在人的意识当中确立起了一种观念,即交换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之间关系的颠倒。从起源来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但是由于交换价值的可量性,人们将交换价值当成了商品的本质价值,而使用价值则成为了商品附带的属性。其次,在社会中首先有了奉行货币拜物教的阶级,这就是商人阶层的兴起,商人不通过生产而只通过交换生存,他们所依靠的就是物与物之间使用价值的关系。交换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意识,社会各阶层的自觉意识,社会各阶层不再被其自身的地理环境的因素所束缚,需求能够在更广阔的地域展开,北方人能吃到南方的柑橘,英国人喝印度红茶。交换意识就在这样的商品的逐渐丰盛中建立起来。商品意识形态的产生阶段的终点可以追溯至法国重商主义,可以说重商主义是早期商品意识形态发展的顶点,货币真正获得一次展示它强大力量的机会,人们的货币拜物教观念被发展到了极致。古代社会虽然重商,但是商品仍然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   早期发展阶段。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这一概念变成了商品意识形态的核心。奴隶和封建社会总体的经济方式处于自然经济阶段,生产力低下,社会自然资源处于缺乏和基本满足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社会中存在的需求是大于社会生产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一经应用,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生产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社会分工更为明确,相对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分工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分工的范围更大,英国毛纺厂理使用的羊毛来自于美洲大陆,法国的木器厂用北欧的松木做家具,等等。分工由世界共同构成,这就为商品的进一步丰盛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从生产手段来看,奴隶社会以经验科学为生产基本手段,而资本主义社会则在经验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学,通过理性对科学实施驾驭,生产力如火山般爆发。这些都对生产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历了对货币的崇拜后,人们的意识又将其关注点放在了生产上,生产能够换回更多货币,因为需求大于社会的生产能力。生产主义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当然伴随生产主义的还有经济危机。伴随着生产,科学获得了新生,古代科学作为技术被人使用,近代科学却成了权力,在科学的背后是大量的商品,在商品背后是大量的货币,在货币背后则是人生存的真理。商品在此时就成了维系整个社会基础的经济力量,农业工业不论什么产业都不能再说是核心产业,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商品生产,所有生产都是商品生产,这就是商品意识形态中生产的特征。同样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此时的生产仍然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还是在以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来带动商品的交换价值,在商品意识形态起源阶段所奠定的商品价值构成的颠倒也只是观念上的,商品本身还遵循着早期的规定。换言之,商品依旧是物的商品,而不是观念的商品。这一时期的表现即是工业实业的兴起,世界由原来的庄园变成了工厂。
  当代发展阶段。上世纪初,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新的技术推动了新的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超越人们需求的增长。商品出现了巨大的丰盛,几次经济危机为生产主义敲响了警钟。生产出的商品不能够通过其使用价值被社会消费掉,换言之来不及被消费掉,商品利益得不到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商品本身在质量等方面的进步,使得人们生存环境不断进步,这带来的就是需求的降低,一件好的产品从其使用价值而言能够用很长时间,那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人对于这类商品就不再需要。商品在不断生产的,因此要求不断的有需求消费这些产品。这在社会中成为了一对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文化的概念被引入商品属性之中,商品本身不再只是使用价值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正如鲍德里亚分析的那样,消费是符号消费,“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4>,人们通过商品得到的是社会,自我的认同,在这种文化的含义中,人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了自己同他人的区别,他获得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符号。更重要的是,在商品的丰盛中,人似乎已经超越了现代性的压抑,获得了自由,生活在民主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商品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就是文化成为了新的关注点,作为划分社会的符号,它成为了无形的压制人的意识形态概念。同时,作为商品意识形态中文化的目的指向,消费成了社会活动的核心刺激消费,生产消费,成为了所有人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商品时代,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人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下消费我们的商品,还要在别人的意识形态下消费别人的商品。一切以消费为目的,这就是文化意识形态带来的必然后果。
  二、商品意识形态的结构分析
  通过对于商品意识形态发展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商品意识形态中的几个基本,核心概念:交换、生产和消费。这三个概念分别对应于三个时期,前资本主义时期,早期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当然,这样的对应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并不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商品意识形态只有一个概念,事实上,这三个概念是贯穿于商品意识形态全过程的,不同的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商品意识形态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形态结构出现的,因此交换、生产和消费在这个系统中有着结构性的联系。以下就试分析其关系:
  在作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我分析的方法作以说明。我对于意识形态内部结构的划分基本沿用何怀远教授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何教授认为意识形态从功能、功能实现程度及其原因角度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要素或层面:1.认知解释层面,其意义在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说清‘是什么’才能确定‘应该怎么办’。”<5>换言之,任何意识形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知识论基础,意识形态作为人观念系统,必须首先告诉人们,什么是知识,怎样用知识解释世界。认知解释层面,就为我们提供我们所要研究的意识形态的知识论基础。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解释系统主要是唯物史观建立的社会发展观,其科学性在于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有了可靠的知识论前提和基础。2.价值—信仰层面,“是人们价值选择的根据,也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价值评价的尺度。”<6>这一层面可以说是任何意识形态最为根本的核心特征,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关于真理,价值的判断方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伊格尔顿,在总结一直以来学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种种定义时也将这一层面内容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生活的意义、符号和价值的生产过程”<7>。3.目标—策略层面,“意识形态作为对现实世界意义的探寻及其对实践的导向,最终是要实现理想目标并选择实现理想目标的方式和策略”。意识形态不论在怎样的阶级基础上建立,不论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总归有指向性,只有通过这样的指向性,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它对思想的控制功能,才是意识形态。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可以在三个层面上理解商品意识形态,在此我将其归结为三个核心概念,即交换、生产和消费。它们分别对应于信仰价值层面,认知解释层面,目标策略层面。
  1.交换——商品意识形态的核心本体
  交换是商品的最基本属性,任何商品在实现上都不能离开交换。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交换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而交换价值本身又是抽象了的使用价值的比较。商品价值不管把商品如何颠来倒去切开粉碎也不能碰到,人们只能观念地承认其客观存在性。物作为使用价值是各各不同的,作为价值是各各相同的(至少在理论上可折合为多少卡热、多少牛顿力等等),因作为价值“它们都具有同一的幽灵般的现实性。它们变成了同一的升华物,同一的无差别的劳动的样品。它们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这个共同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这样在经济活动中关于将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变成了具有量的可比性的交换价值,就造成了人在观念中对普遍性的寻求。人们为什么要在思想的领域寻求普遍性?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甚至可以在货币的意义中获得答案,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具有相似性。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在商品的流通阶段的,它代表的是商品之间交换价值的比例关系,就像桥梁一样在各种不同质的不可比的使用价值间寻求到了可比的标准,当然这样的可比关系也是在观念中的。有了这样的思想,所有商品似乎都不再是不同物,而都是商品价值这一本体的各种物质表现形式。即是说任何物都被还原为价值,多样性回到了单一性,质的差别在这里被取消了。这就是商品交换带给我们的观念,人在这种观念中也幻想现实世界本来也有同样的本体,各种不同物质的差别不过是这一本体的不同表现,世界本身有一套标准衡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这样的标准中人能够获得自己行为的意义,获得作为批判者的立场,获得反对权威的武器。平民认为生活决定一切,商人认为金钱决定一切,政客认为权力决定一切,哲学家认为理性决定一切。然而所有的决定不过是人的观念中的幻象,就像我们所说的商品价值一样,只具有“幽灵般的现实性”。因此所有的意识都被指责为意识形态,都是某一阶级所认可本阶级的普遍性,必然要遭到批判。在意识形态研究中,很重要一个方面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同一性”的概念。伊格尔顿在总结诸多意识形态定义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方面,即:“同一性思想(identity thinking)”<8>。通过以上分析,交换这一概念为人们意识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基础,如果没有在交换中使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在价值中获得量的规定性,也就没有了幻想的世界的同一性,没有了量化的失去了各个质的差异死亡的世界,也就不会有科学、实证主义关于问题概率的研究,更不会使得人们对于波普提出的证伪主义如此诧异。人们总是幻想有同一性,幻想通过这种同一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时间问题——量的问题,而从另一方面看来,有时质的差异是绝对的,我们永远不能认识在我们时空之外的事物,因此在我看来关于世界的认识只在假定的意义上是有效的,只是在意识形态中有效。   关于交换,我们可以得出第二点意识形态的含义,即我们所说的“价值”。“价值”一直是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关注的焦点,经济学上指货币的实现,哲学上指理论的创新,伦理学上指人行为的合伦理性等等。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从前面对于交换的分析,同样可知“价值”不外也是约定,也是在同一性的幻想中获得的规定性。价值也是从交换中发端的,其最早的形式是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当交换发展得更为广泛后,一切商品可以在商品价值的统一规定性中以量的多少相区别,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与货币的交换,而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在形式上成了根本的普遍的交换,是交换行为的源泉。在意识中,我们承认了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历史在先,承认了商品与货币交换的逻辑在先逻辑的认为价值在交换前一物被生产,那么其中必然包含着价值,这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交换只是这一价值实现的过程。这样的意识就是意识形态,只是人们认为的如此,就像对于“同一性”的幻想一样,我们所信仰的“价值”——那种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也是幻想出来的。“价值是历史性的”<9>,正是因为有交换因此才有价值价值是在对立统一当中获得规定性的。在经济学中,物与物的使用价值是相对立的,但是在交换中不同的使用价值却在货币的度量中获得了统一,价值才具有了可把握的现实性;同样哲学中,创新理论必然是对旧理论的批判,这也是对立,但就本质而言,不论是那种理论都在人类认识的意义上做出了贡献,都在人认识的同一性中产生了相同的效果,因此才有价值;同理在伦理学中,个人的行为是相互对立的,而一旦个人行为能够对他人行为产生有利的影响,能够被他人认可,获得同一,那么个人行为就是有价值的。
  由交换所引伸出的同一性,价值等概念就构成了商品意识形态在价值信仰层核心,商品意识形态所信仰的就是同一性,价值的永恒性。不论是神学还是理性主义都在一定意义上,试图以一种本体决定一切,要么是上帝,要么是理性。在方法论上,凡是自称为科学的方法,或是被认为是科学的方法都寻求最大的可通约性,以至于在学者们呼喊回到多样性,打破铁一般的单面社会时,带给人们的感受不是自由而是恐惧。
  2.作为商品意识形态解释学的科学
  在认知解释层面,商品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是生产。生产是与商品不可分割的概念,它是自然物成为商品所必须经历的环节,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蕴涵于生产中的是人类劳动,劳动是人实践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因此这里将生产作为商品意识形态认知解释层面的核心概念,正是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的思考。
  对于生产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哲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对生产的研究尤其集中在对生产主义的研究中,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生产主义大致有以下三种含义:(1)与“消费主义”相对应的狭义的“生产主义”;(2)广义的生产主义;(3)决定论意义上的生产主义。<10>在研究商品意识形态中作为认知解释层面的生产概念,并不能在以上三种视域中研究。这里所要研究的生产,是人类认识论意义上的生产,就是实践。实践作为认识的手段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因此商品意识形态的认知解释也不能脱离于实践,但是实践在商品意识形态中有它固定的形式,这就是生产。用生产认识世界,其核心就是以生产的手段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在商品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商品意识形态中,生产和科学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科学是现代生产的最基本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作为渗透性因素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同时,科学是唯一正确地认识方式,在认识论中它与理性、真理结合反对愚昧无知。科学在商品意识形态中是万能的,它之所以是万能的是因为它是生产的。首先,从各种不同的科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技术,都是以是否促进生产为检验其效用的标准。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理论导致了生产领域的革命,生产力成倍的增长才是牛顿力学真正的意义所在。在更高层次的哲学领域,科学同样也是在生产的检验中生存,19世纪到20世纪哲学的实证化转向,以及对形而上学的排斥也能够说明这一点。为什么要排斥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不生产。认识在商品意识形态当中也不再全面,它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的神圣和权威,那样无所不能,认识的巨大作用只能在生产的单向度中被理解,作为社会主流的商品意识形态不承认克尔凯郭尔绝对个人的孤独感,不承认存在主义对认识对象感性的直观,因为这些认识形式都不是生产的,或者不能还原为生产<11>的。其次,商品意识形态中科学的单一性还表现在研究等具体的方式上。交换带来的同一性观念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使是在认识方式上寻求在一定方法形式上的同一,如同价值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度量标准一般,科学认识也必须接受在方法上的评价,如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是可证实的,而证伪主义则认为,可证伪的才是科学的。不论其主张如何,他们都妄图在科学中寻求最一般的标准,即使是历史主义在多样性基础上提出诸如范式等概念,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嫌疑。这同商品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是相对应的。科学方法上的另外一点就是数学化。将数学方式引入科学研究在认识论领域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向前追溯甚至可以追溯至罗吉尔·培根,通过对培根这一思想的追问不难看出这是对可通约性的另一种表达,通过数学化,科学能在一种符号中被解读,被理解。数学化还对应着量化,科学研究一直强调对于实验数据等的量化,在长期的积累运用中“量化”甚至也成为了科学的代名词,在某些时刻人们甚至认为能够被量化的都是科学的。统计学,概率论一时兴起,但最终仍被波普的证伪主义所推翻。究其原因不外乎,人们在商品意识形态的幻像中为认识构建了同一性,把认识比作商品,能够在同一的价值中通约,能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如果抛开了商品意识形态,是否有必要对科学进行重新反思?反思实际上已经在进行了,但是我向提及的一点是如果我们依旧在商品意识形态中反思,那么进行的只不过是另一次反思必要准备。
  3.商品意识形态的指向——消费
  在目标策略层面上,商品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是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消费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商品价值实现的最终形态,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消费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只作为手段蕴含在一般的经济行为过程中。但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全面的商品社会,消费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它蕴含着更多的社会含义。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消费是当代社会逻辑的起点,消费成为了支持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力量,人们的拜物教,“这种盲目拜物的逻辑就是消费意识形态”。<12>社会中的人自身,其主体地位的确立,阶级团体等的归属,包括自身的权利实现等等都必须在消费的符号体系中实现。更为重要的一点,即对商品意识形态有重要意义的一点即是,消费带来的丰盛。关于消费和丰盛,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丰盛的物质产品作为基础,消费社会不会兴起,正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基础上,生产力能够为消费社会所必需的丰盛建立起应有的基础;同时,也正是消费社会的理念进一步的促进了丰盛的出现,“消费社会,人们不是为了积累财富而是为了消费而劳动,为了再生产而消费,形成的是消费欲和及时行乐意识”<13>,及时行乐、为消费生产,为消费奋斗都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理念,说到底都是要进行消费,都要买东西。通过购买商品,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这些都为商品获得文化含义提供了动力。因此,消费和丰盛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其不可分割的特点,丰盛在商品意识形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消费社会在思维中的制造的幻像。之所以称其为幻像,是由于在商品的意识形态中,丰盛的核心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人的观念。“社会的财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富像商品一样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成为财富,而是因为它被文化赋予特殊的意义才成为财富。财富的灵魂不再是‘物性’,而是文化灵性。一旦文化观念发生变化,物的文化有用性就必然发生变化,财富也必然发生变化。社会的财富随着物质文化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异。这一变化对财富的影响甚至比恶性通货膨胀对原有财富的影响都要重大,价值连城的财富可能因为财富观的变故而变成包袱,原来的垃圾也许价值连城。”<14>文化,观念对于人对商品的理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观念中,商品可以被创造,瞬间价值连城,瞬间一文不名。我们谈论丰盛,丰盛的是商业品牌,而这些品牌充其量也只能作为符号价值出现,在物质性上我们并不能找到更多的差异。这就是幻像,幻像中的丰盛。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还有这样的一个公式:“增长,即丰盛;丰盛,即民主。”<15>可见,丰盛同政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此,由于鲍德里亚已经作了深入讨论,我也不再赘述。但是我们可以沿着其思想方法多做一些思考,丰盛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政治上,甚至在时代精神中也可以找到其踪迹。在长期的丰盛社会的影响下,人们有了一种普遍的观念,即要求在任何领域都有足够的空间享受丰盛。具体表现就是在社会思潮中普遍存在的多元化意识,以往分析多元化,学界总是站在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等视角看待多元化。试想一下,在商品社会已经大发展的今天,全球要寻求趋同的文化体系是何等容易,但是学者们却疾呼保留文化的多元化,这是社会选择多元化的明显例证。那么是什么推动了这样的社会思潮?我认为就是商品意识形态,是丰盛的观念。丰盛带来了选择,选择给人自由感<16>,在商品世界中随意选择,可以是耐克、可以是阿迪达斯;在思想领域随意选择,可以是存在主义、可以是后现代主义。
  三、商品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
  商品意识形态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沿着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路径所作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为种种社会现象寻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基础。就本项研究而言,也是为了在人们的社会意识层面寻求实在的基础。如对同一性与商品交换的讨论,就在于澄清同一性只是在意识中的同一性,是通过长时间商品社会的发展,在人的意识中建立起的虚幻的结构。
  商品意识形态对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正如在文章开头我所谈到的,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学界只注意到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而没有触及到意识形态本身最为本质的基础。虽然当前看来,学界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作了诸多的反思,但这并不够,比如对商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问题,恰恰商品是时代的主流,社会发展以商品为核心,个体存在以商品为保证,但对于商品意义的追问却相对落后,在我们看来它只是一个经济学用词,一个马克思哲学的用词。其真正在人的意识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起作用这些问题却一直被人们忽略。我认为有必要重新重视商品,不断追问商品的意义。
  商品意识形态的是否要对于商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我想批判是必要的,唯有批判后的理论才是值得人们接受的。但是并不能因为对其进行批判,就认为商品意识形态是贬义的,原因在于,1.对于商品意识形态的研究刚刚开始,不能过早的下结论;2.从历史性看,商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3.对商品意识形态的无法超越,也决定了我们不能从价值上对其进行任何褒贬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图绘意识形态》齐泽克,阿多尔诺等,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意识形态论》俞吾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版.
  [4]《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版.
  [5]《消费社会》[法]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6]《资本论》(节选本)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7]《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何怀远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8]《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2月1日版.
  [9]《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孟登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10]《后现代文化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注 释:
  <1>《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第一版,第146页.
  <2>《资本论》(节选本)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76页.
  <3>《资本论》(节选本)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52页.
  <4>《消费社会》[法]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48页.
  <5><6>《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何怀远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346页.
  <7><8>Terry Eagleton , Ideology : an introduction , London : Verso 1991 , p. 1-2.
  <9>《价值即意识形态化的“应该”》季国清,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第27-33页.
  <10>《“生产主义”概念的多种语境及其义域》何怀远,《河北学刊》,第45~49页.
  <11> 所谓“还原为生产”就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理论思维等转化为生产力。(笔者注).
  <12>《消费社会》[法]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46页.
  <13><14>《“生产主义”概念的多种语境及其义域》何怀远,《河北学刊》,第45~49页.
  <15>《消费社会》[法]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36页.
  <16>自由感,人们在面对众多选择机会中所获得的快感。(笔者注).
其他文献
摘 要: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他的学说和儒学并称显学,作为一位平民圣人,墨子心怀人民安危,反对不义之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并为之付诸实践,虽其学说未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但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当今社会,倡导兼爱之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墨家创始人墨子,就对社会现实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
期刊
存在主义最先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的德国。当时,整个欧洲又爆发了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各种道德败坏和社会罪恶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人们普遍生出一种软弱无助的感觉,仿佛人的一切都遭受着异己力量的支配,唯一真实的只有不断反叛理性的自我。社会中弥漫着一种要求自由、要求过具有丰富情感的自然生活的情绪。反映悲观、没落、绝望以及反叛、抗争心理的存在主义由此找到了萌生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我国转基因技术法律规制建立的现实要求出发,进而指出我国目前设立相关立法,通过分析得出目前我国转基因技术法律存在缺乏综合性的专门立法、监管制度覆盖面不全、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协调制度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法律规制;立法  转基因技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遗传信息的转移,使新的转基因生物不断成为新的品系、新的品种,以及其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工程的施工阶段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故施工阶段才是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殊不知这仅是表面现象而已,透过这种表象我们发现工程建设的前期阶段和设计阶段的投资决策才是决定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关键时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中之重。项目前期阶段中最重要的两个工作莫过于施工图设计和开展招标投标,这期间产生的施工图预算和招投标价格两种造价形式,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做到
期刊
摘 要:大同地处山西,各种煤层分布很广,尤其急倾斜煤层开采的矿山压力的分布规律不清楚,急倾斜煤层开采的顶板管理复杂,顶板事故多。因此,通过对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的分析与研究,提高急倾斜煤层回采率与经济效益,增加安全度,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同煤矿;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安全  一、急倾斜煤层开采的主要特点  1.急倾斜煤层的构造复杂,断层和褶曲多,
期刊
摘 要:军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科学合理使用经费,全面提高和充分发挥有限建设经费的经济效益,为部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军队财务;预算管理  部队本身属于非生产单位,经费开支后一般不再返回,更不会出现增值,因此,部队经费来源具有局限性和不稳定性。经费争取来之不易,开源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节流”。部队预算制度改革以来,各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意识越来越强,预算编制的方法、程
期刊
摘 要:《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孙子兵法》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揭示的不少战略战术理论得到后人的发扬与借鉴,被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经营战略、领导艺术、人才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师业务档案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地反映了教师教学、科研、进修学习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是教师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其建立与管理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育工作及师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人从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高校全部工作的重点内容,而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因此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控制不同比例的石灰石粉和粉煤灰的掺量,研究了双掺石灰石粉与粉煤灰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以及伴随掺量变化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工作性有所改善;在胶凝材料用量相同时,随着石灰石粉替代量提高,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无影响,但会使长期强度增长率略有降低,但幅度不大。  关键词:石灰石粉;粉煤灰;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复合材料,也是当今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菏泽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紧紧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和“一大产业”发展和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目标,以抓好大项目建设为中心,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本文以2007年以来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为例,阐述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思路,供参考。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思路;科学发展新高地  20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