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构思”写作教学的辨正与实施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yqgf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构思”一词的多义性和“非”字的否定性意味较强,使得“非构思”写作教学常被误解为一种不需要“构思”的写作教学。实际上,“非构思”写作教学不是不“思”,而是不“构”。它坚持在立意思维、赋形思维和路径思维的加持下,进行自组织、自生长性的写作,反对静态性、凝固化的“狭义构思”。
  【关键词】非构思,狭义结构,思维生长,写作教学
  “非构思”写作教学的诞生无疑是对现代写作课程理论、现代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巨大突破。它对传统“构思论”写作教学的冲击几乎是颠覆性的。然而毋庸讳言的是,“非构思”写作教学在跟“构思论”写作教学进行学术对话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构思”一词本身存在多层含义,人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认识,从自己的角度选取不同层面的含义,这便使得学术对话、交流或错位或失语。再如,“非构思”的“非”字,在字面上具有排他性,于是,“非构思”写作教学被认为就是“不”构思写作教学,而实际上,相比“不”字,“非”字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非”构思并不是完全否定的“不”构思。这些都给“非构思”写作教学带来不少问题。为了能更好地进行“非构思”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很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与厘定。
  一、“非构思”写作教学的否定:凝固性结构
  可以肯定地讲,任何写作都需要构思,完全不需要构思的写作教学是不存在的。“非构思”写作教学是写作教学理论中的一种,也强调“思”,只是不“构”而已。这里的“构”指的是凝固性的结构,这是“非构思”写作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想真正理解这个原则,首先得厘清“构思”这个概念。
  “构思”一词由两个语素构成。“构”多指“构成”“结构”等,具有名词性意味;“思”多指“思考”“思虑”“思维”等,具有动词性意味。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构”与“思”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很难弄清其含义是偏向“构”,还是偏向“思”,抑或是既指“思”,又含“构”,这使得“构思”一词的含义变得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构思”的概念加以界定,就糊里糊涂地以“非构思”为逻辑起点进行“非构思”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理论的困惑和实践的混沌中。那么,“构思”究竟有几层含义呢?
  根据“非构思”理论,“构思”有泛义、广义与狭义三层含义。泛义的“构思”是指整个写作行为过程中的一切思考行为,与写作思维的含义相近;广义的“构思”则指立意、选材、结构等思考行为,即设想、构想之思,但广义的“构思”无法显示“立意”与“选材”“结构”之问的思维区别;狭义的“构思”则专指“立意”之后、写作之前,对材料的选择及对材料的结构安排、谋篇布局、编写提纲,即对作品内容的“结构”之思,定格之思。
  “非构思”写作教学中的“构思”是就狭义而言的。也就是说,在“非构思”写作教学中,“非构思”并不是“不思”,而是指不要“将文章的内容进行结构化的预先选择、组合、安排、布局,并将这种构思结果凝固、物化下来,作为行文的依据、摹本”。“非构思”写作教学“反对行文对构思成果的被动描摹”,反对将“结构”“布局”“提纲”等内容局限于某一框架,而无法自由思维,进行写作。
  “非构思”写作教学不是“不思”,而是“不构”——不固定“构”,不定格“构”。
  二、“非构思”写作教学的坚持:生长性思维
  “非构思”写作教学强调,避免被固定“结构”限制思维。它非但不是不“思”,而且十分强调“思”。写作是语言的艺术,任何语言都离不开思维,写作就是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它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及其对材料、结构、主题的取舍和建构能力。仅从语言的角度来审视写作,就可以毫无异议地确定:不管何种体裁的文章,不管运用什么理论进行写作,都需要思维的介入。
  “非構思”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动态生长的过程,是“运用一整套写作思维模型来控制性生成文章立意、文章结构、文章材料、文章语言的自觉化生长过程”。“非构思”写作教学不但需要“思”,而且需要“生长性”的“思”,它是“非构思”写作理论的基础。
  1.在立意中不断调整、动态生成
  人们通常认为立意源于生活,似乎只要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就能自觉地生成立意;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尤其是考场作文,考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考题精准审题、立意。考生先要读懂题目,分析材料或话题所暗含的几个层面的意思;然后比较辨别,梳理出最能揭示其本质意义或价值取向的立意;再围绕此立意,在脑海中搜索相应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取舍和排序,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确定行文的秩序和逻辑,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在这一系列思维过程中,要兼顾文章的主题、结构、立意,思考这样写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立意是否正确、集中、新颖、积极向上。真正动笔时,也极有可能发现原先设定的结构和提纲并不十分合理或可行,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生成过程,从混沌到清晰,从模糊到确立,从思考到构想再到写作,始终伴随着思维的快速运行。
  平时学好了写作策略并经过反复写作实践,考场写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学写游记”,教师在写作前要精心策划一次游览活动,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或社会场所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记下它的知识内涵和教育价值,有意识地记录自己观察和感受,为写作作积极准备。参观完之后,学生在头脑中初步设想自己的作文,包括写作的主要内容、立意主题、重点感受等。立意的动态调整需要前期的学习、储备、积淀、感悟和深化。
  2.在实践中使思维具象、语言自然生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各种策略、方法教学生各种语文知识,如教给学生什么是“行为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但遗憾的是,学生写作时完全不知该怎么用这些知识,写作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由此可见,经验式、知识式、先验式的写作教学并不可行,说到底,写作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学会写作。这也是“非构思”写作理论的含义之一。   “过去讲这些东西,只是知道描写了什么,但不明确描写的目的、功能,因此,可能导致漫无目的的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漫无目的的自然主义的描写”对写作的意义不大。“非构思”强调要有赋形思维,即写作者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立意的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写作行为中所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材料指向写作意图,在写作实践中将思维具象化。
  如习作“学写游记”,学生都有游历某一景点的经历,也学了一些写游记的相关知识,如何赋形化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回忆这一景点的位置、参观的时间、看到的景色,并想想这些景色是从哪个角度观察到的,当时是什么感受,听到了什么传说,有什么典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记录下来。再思考该以什么顺序、站在什么方位来描写景物,运用什么手法、怎样调动感官来使文章生动形象、神采飞扬。由此,那些游记写作方法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具体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定点观察描写,也可以根据游览的行踪移步换景;写作时,可采用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中心到四周的方位来描写;描写景物时,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描写,也可采用通感的手法让感受形象可感、灵动跳跃;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使文章丰富多维。这就是“非构思”写作的赋形思维,将语文知识通过实践和运用变成语文能力。在赋形思维的加持下,写作具有了一种神奇的自组织性、自生长性。
  3.在修改中寻找路徑、决定取舍
  赋形思维是一种“材料”指向“意图”的思维,路径思维是赋形思维的途径、路线、角度。上文谈到了写作游记的部分路径思维,其实每一种文体都有写作的路径和逻辑。通常情况下,教师可运用“因果性”“构成性”“过程性”的路径来分析需要哪些材料,也可以运用“排序”“相似”“轻重”“主次”“典型与非典型”等比较、筛选、取舍材料,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自己写下的素材中哪些是“流水账”式的游记素材,有没有具体景致的细节描写,哪些材料是主要的、需要详写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写的,这些素材中有没有自己游览时所生发的独特思想感情的表达。通过这些路径指导,学生的习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赋形思维使思维具象,路径思维使文章渐渐成形。路径思维同样具有自生长性和自组织性。
  三、非构思写作教学的境界:强调能力性递进
  在实际写作中,“构思论”写作与“非构思”写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并存关系。学生能力一般时,可以进行“构思论”写作。当学生反复训练“非构思”写作并练习后,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逐渐熟悉并掌握这一写作思维构建模式。他们也就从初级的“构思论”写作,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更为高级的“非构思”写作中来。“构思论”写作与“非构思”写作不但现实性地普遍存在于人群中,而且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对某一专题、材料、思想、感情有些生涩,较难把握时,他可能会进行“构思论”写作,当他一旦思考成熟或对材料、主题有相当程度的把握时,他又会自觉运用“非构思”思维模型进行“非构思”写作。可见,这两种写作理论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只是“非构思”写作更高级一些罢了。
  综上,“非构思”写作理论跳出了原有的固定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开辟了一条自由之路,对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人们习惯将作为文学体裁的诗词称作诗歌,足见“诗”与“歌”之间的深厚渊源.诗自诞生起便是作为歌曲的词句而存在的,尽管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诗词至今仍富有韵律和节奏的独特美
期刊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呢?笔者作了如下探讨。  一、关注写法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崔峦老师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写的教学,必须把那层窗户纸给戳破。不只是感悟他人的写法,而且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要大刀阔斧地砍去
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在幼儿园整体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很多家长在为自己的宝宝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不仅注重幼儿园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整体环境,还特别关心幼儿的膳食。作为食堂工作的管理者,笔者结合日常中的工作经验,主要从以下六个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建章立制,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首先,要建立起由党政领导负责的并直接分管的幼儿园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机制上使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保障。制定相关食堂
期刊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小学是一所由顺义区教委直属的公办小学,“依法办学,教书育人,尚雅教育,回报人民”是空港人的办学承诺.办学至今,学校深刻认识到“文化兴,则学校兴;文化强,
期刊
在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新时代背景下,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深广的文化内涵,早已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深深扎根,并且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
期刊
【摘要】革命传统教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语文学科应当以《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政策导向,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开发基于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活动课程,把学科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教育,实践路向  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第一个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进行专门系统规划的文件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四篇童话分别讲述了大象的长相、蜘蛛的职业、青蛙的住房与小毛虫的出身困境.本文认为这四篇童话隐喻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自我认同危机
“以文化人”是语文学科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路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奠定了“以文化人”之“文”的坚实基础;在具体教学中则应在“以文化人”之“化”上下功夫,用语文的方
邹贤尧的中短篇小说集《空中隐约的耳语》(其中大部分发于《作家》《青年文学》《长江文艺》《山东文学》《清明》《西湖》《北方文学》《青年作家》等刊物),以细腻的笔触和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及文化性格.中国文学的地域性较强,从古至今涌现了大量体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并形成了众多文学流派.草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