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治教学中的法治和德治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两个理念的提出以及对两者互相关系的阐述,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古今中外关于法治和德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中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上,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不少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萌发和提出过治国既不能没有法治,又不能没有德治的思想,并且认为只有二者“并用”且“德主刑辅”才是治国之大道,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确的把德治放在第一位。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择官》中也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而在西方的政治思想史当中同样也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对法治和德治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如古希腊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强调了道德和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而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思想家西塞罗则在其的国家概念中特别强调了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没有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没有国家”,还有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著名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社会契约赋予政治体以生命,立法赋予政治体以行动”。
  可以说这些思想家的观点都凝结了人类思想的精华,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而随着人类历史和思想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对德治和法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理性和正确的认识。
  199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正式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而在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核心内容、主要手段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而后在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道德建设的意义。他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再次强调:“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两个理念的提出以及对两者互相关系的阐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造。
  首先,我国的“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的约束,并且法制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在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中我们也同样能深刻的感受到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比如今年的4月1日国家对酒驾和超速驾驶做出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法律规定,执法机关也更加重视对这方面的监督和治理,惩罚力度加强,比如对醉酒驾驶的惩罚的规定为“拘留15天、罚12分、处2000元罚金和吊销驾照等”,这让很多驾驶员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更多人记住了“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要求,安全驾驶的意识得到增强,这只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小的方面,但从这个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健全的重要性和法律在约束民众的不当行为和治理国家保证社会安定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次,我国的“以德治国”要建立的是一种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它的“德”既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道德,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道德,这种道德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前瞻未来,是对改革开放的道德实践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客观规律的反映,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从根本上同其他社会形态的道德区别开来;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体现了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道德评价标准,体现了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着经济的现代化,同样包括着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修养的现代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人民也大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而在德治方面也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团结意识得到了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空前强大,这一切都可以从5.12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中国人带给世界的感动、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遇到阻碍时国民表现出的勇敢和团结、奥运会举办时所带给世界的包括文化上和公民道德修养上的震撼中彰显出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在德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的道德教育还 需加强,同样也说明国民的道德修养不全面提高,同样也难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法治和德治是各有侧重,但同样重要,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任何一方都不可放松,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再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的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的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并且法律是以遵守为前提,以强制作后盾,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是几千年人类思想发展的精华,它侧重于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通过道德规范告诉人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像古今中外的道德典范耶稣救世、大禹治水、雷锋助人等,还有在汶川地震中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都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并且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主要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遵守主要依赖于人的自觉,像道德规范中的“慎独”就体现了道德遵守的自觉性,还有对违反道德的行为的惩罚往往也只是通过社会舆论的谴责和自己内心的反省来进行。
  第二,法在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人时,主要依据行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其量罪定刑,虽然也考虑他的主观过错,但并不惩罚思想。而道德评价的对象就比较广泛,它评价的不仅是人的行为,而且包括人的行为动机和道德修养,因此,道德不仅要求人的行为本身,而且要求行为者的思想和动机也应该是善良的,可以说道德不光要求人要“修身”,更要“养性”。并且还有一种情况是:法律上未禁止的行为,有时很可能是道德所不允许的行为。法和道德的这些不同特点,要求我们在确立国家的治理方略时,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在治理国家、保障社会安定中必须紧密结合。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既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工具,又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治通过法的制定,把一些社会主义道德义务变成法律义务,通过法律的普及与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在整个社会得到弘扬。并且社会主义法律贯彻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所以国家执法机关的正确执法必然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特别是司法机关运用法律对社会上的违法犯罪案件依法审理判决的过程,同时也是惩恶扬善、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整个社会都会因此而受到道德教育。
  第二,社会主义德治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意识形态,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致力于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而这一切道德要求都鲜明地体现在我国宪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等一系列法律之中。这说明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必然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构成保证法律实施的重要力量。
  第三,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法律的完善也不可能一撮而就,而当法律因其不够完备而可能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时,社会主义道德就可以以自己的独特自我内在约束功能,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978年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发展上抛弃以往的计划经济,开始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平等、竞争、法制和开放,其中的法制性表明:法律规定着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则,经济活动的所有参加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同时,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诚信经济,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诚实信用要求市场主体在不损害其他竞争者,不损害社会公益和市场道德秩序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没有诚信,欺行霸市、制假售假,交换就不能进行,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就会受到扰乱,因此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这就必然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我们璀璨的历史精神财富中有很多关于修身立德的典藏,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等,在现代社会依然放射着它们的光芒,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体现新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发展起来了,古今结合共同构成了德治的重要内容,并且通过国家多种方式的宣传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入人心,国民的总体素质修养得到提高,再加上依法治国的推进和完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从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使中国得到了更多来自于世界各国的赞赏和尊重。
  总之,我国走的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我们还有很多的任务去要去完成,还有很多的挑战需要去迎接,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让自己快速强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1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2.
  [3]金钊.新编入党培训问答[M].人民出版社,2007.
  [4]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经济常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政治常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传统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气、血、精、津液等,其中尤以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写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这里提到的郁,是指气集结聚合而得不到散发。该升的升不上去,该降的降不下来,应当发生变化的得不到变化,因此导致人体传化失常,进而产生各种疾病。  初病在气 久病在血  
期刊
随着民资进入银行业的“玻璃门”终被打破,市场看到了监管机构的“放水养鱼”之道。随着近日《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定性了政府鼓励错位竞争、激发民营
7月的第一个周末,无数国人既揪心又期盼,揪心的是股市连续暴跌,“互联网+”等热门板块骤然入冬,期盼的是高层能有强力举措推出。此间,恰逢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
摘要:从网络给大学德育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出发,就网络对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利用网络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指出思想教育网络化是今后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必然趋向。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
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公共行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改善,对交通运输、特别是客运的期望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全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的局面,由此也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设备运营、维修和管理方面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与人才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这方面的专业教师,非常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以科学的教
期刊
《刑事诉讼法》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案例教学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并且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  案例
很多人认为商品应该是具体的,如书本、食品、日用品等。但在某种情况下,心理也能成为一种消费品,即心理消费。以付出金钱或者其他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
年轻人偶尔摔个跟头,不算大事儿,可老年人一旦摔了跟头,不但可能造成脑部受伤、骨折等严重外伤,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雨雪天摔倒几率大增  每逢雨雪天气,医院骨科接诊量都会增加。人们冬季都穿得厚重,降低了身体的灵活性;加之道路湿滑,更增加了滑倒的风险,导致摔跟头的几率大增。摔倒最可能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严重。30%的患者能恢复到先前的移动水平,50%会丧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