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隐性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教师都难辞其咎,高校管理本身也有问题。本文从教学管理方面分析和研究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隐性逃课”的形成原因,并试图寻找解决“隐性逃课”的对策,以强化学校管理,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隐性逃课 高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隐性逃课”的消极影响
所谓“隐性逃课”是针对“显性逃课”提出的。“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去教室上课,但“形在而神不在”,就是上课而不听课,自顾学其它一些课程或做其它跟讲课内容无关的事情。也被称为“到教室去逃课”。
隐性逃课范围之广泛、程度之严重、影响之明显已经到了不能忽视的程度。网上有一教师的笑话:“如果后面说话的同学能像中间看小说的同学那样安静的话,前面睡觉的同学就不会受到影响了。”还有“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表面上坐满学生的教室,却有那么多的根本不是在听课。隐性逃课制造了课堂上的假繁荣,极大地影响学风和校风。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出以下消极影响:一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我们都知道情绪是会互相影响的,学生消极听课,极大地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二是浪费资源。隐性逃课是看不见的知识流失,无论对大学生个人或家庭,还是对国家,都是一种“资源浪费”。三是放任学生。因隐性逃课不易被发觉,或被默许,所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根本得不到综合能力提高。四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人才质量缩水。学校向社会输送的只能是有文凭的“假”大学生,而不是有良好知识底蕴和综合能力且有诚信的高级人才。
总之,放任大学生隐性逃课,导致大学教学秩序紊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质量,违背了高校教育的初衷,如果不引起重视继而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可能会丧失高等教育的意义。
2 高校教学管理是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又一客观主因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本人、任课教师、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等,高校教学管理也是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校规章制度上漏洞。各高校管理制度上有关规定只否定显性逃课,并不涉及隐性逃课。大学教务管理只重形式上考勤,而不重视实际听课率,对“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视而不见。
第二,教学效果评价管理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学成效的测量和评价手段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以课程考核为主要手段。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上,给了教师太多的自主权。几乎都是教师自己命题,教务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考题范围,考题形式没有细化规定,放任了部分教师在考试前还划定过窄的复习范围,试卷中考核学生记忆能力的记忆性题型多,尤其表现在文科类考试。这样一来,不管是逃课的没逃课的,听课的没听课的,都能混个七八十分,幸运的八九十分。
第三,网上评教使教师对课堂不敢硬性维持。学生的“隐性逃课”,任课教师是最先发现并应做相应处理的,然而许多教师对抓考勤心有余悸。因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网上评教,哪个教师愿意“得罪”学生?所以多数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认真听讲视而不问,只为彼此相安无事。
第四,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内容有重复、滞后和老化现象,与目前实际结合不紧。在市场经济社会的急功近利心态下,教育脱离市场,使学生感到学不到实际应用知识,即使听了课,走上社会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当前高等院校部分课程结构、体系、内容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使学生不得不自学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以适应社会竞争。当然,这是教育体制原因所致。
在选课安排上,也限制人数。国外大学选课一般没有人数限制,所以甚至还有教师只给三五个人上课。学生只有选到自己真心喜欢的课,才能真的去认真听课。另外有些专业课程排的太满,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只好课堂隐性逃课来学。
第五,授课班级学生容量大。有些课必须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教室里上百甚至几百人,教师自然难以维持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的课堂控制,课堂艺术的展示,完全没有进行的可能。只有老师讲授而缺少了交流,学生失去了思考,失去了主体意识,也因此失去了听课的兴趣,课堂会出现学生睡觉、说话、吃东西、接手机等各种隐性逃课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 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
针对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解决:
第一,推进高校考试内容、方法制度改革。大学考试不应该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应注重于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急待改革,彻底改变学生的上课不听,考前突击的思想。今天,大量的信息随手就可以查到,根本没有必要再让学生背书。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可以开卷,给出几则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分析、判断。还可采取社会实践报告,围绕某门课程内容,自选研究课题,开学后交上社会调查报告,以评价学生的政治水平和观察实际、感悟人生、剖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依据。(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3页)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实用性。高校应更新办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密切关注与专业相关行业的变化,并设计开发出适应这种变化的课程,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要给学生一个选课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真正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开始尝试设计出多种课程模块或课程组合,如“人文课程组合”,“德育课程组合”,“科学课程组合”等,使学生在自由选课中获得最佳的知识组合。
第三,改革高校对学生管理模式。考勤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成为教育的目的。治标不治本的考勤制度,只能解决显性逃课问题,没有办法解决隐性逃课,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逼得学生们想出了种种应对之计,甚至花钱请人代上课的情况也有发生。正是点名制,表面似乎学生出勤率高了,实际导致隐性逃课大面积泛滥。
作者不赞成每门课都把学生捆在教室,美国大学里学生是自由的,来不来上课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我们虽不能完全照搬,但可以吸取其中利处。有时候,有些课,的确学生到阅览室或自己看书会收获更大,能不能给予大学老师灵活上课方式,有时也可以安排一定课时让学生自由学习。当然,大学生不来上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合格的考试机制问题需要慎重。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撰写读书报告,摘抄读书笔记等方法。大学管理者本身需要扭转非要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固有观念,完全可以采取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引导他们真正去研究和学习。
第四,改革高校内部评价机制。高校内部对一名好教师的评估尺度是以科研为主,这样多数教师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科研方面,自然没有人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堂教学上,更谈不上吸引学生。大量的隐性逃课弊端凸显已是共识,要建立一套全面的教师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来评判教师的教学。如果能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折合成一定系数,与收入津贴挂钩,任课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把自己的课讲成学生爱听的课,学生隐性逃课自然就减少了。
参考文献
[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2]乔颖等.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与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4).
[3]马其平.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淮南教育信息网..2007.
[4]严敏.从控制论角度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
[5]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5).
[6]张建兴.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反思[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关键词大学生 隐性逃课 高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隐性逃课”的消极影响
所谓“隐性逃课”是针对“显性逃课”提出的。“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去教室上课,但“形在而神不在”,就是上课而不听课,自顾学其它一些课程或做其它跟讲课内容无关的事情。也被称为“到教室去逃课”。
隐性逃课范围之广泛、程度之严重、影响之明显已经到了不能忽视的程度。网上有一教师的笑话:“如果后面说话的同学能像中间看小说的同学那样安静的话,前面睡觉的同学就不会受到影响了。”还有“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表面上坐满学生的教室,却有那么多的根本不是在听课。隐性逃课制造了课堂上的假繁荣,极大地影响学风和校风。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出以下消极影响:一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我们都知道情绪是会互相影响的,学生消极听课,极大地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二是浪费资源。隐性逃课是看不见的知识流失,无论对大学生个人或家庭,还是对国家,都是一种“资源浪费”。三是放任学生。因隐性逃课不易被发觉,或被默许,所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根本得不到综合能力提高。四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人才质量缩水。学校向社会输送的只能是有文凭的“假”大学生,而不是有良好知识底蕴和综合能力且有诚信的高级人才。
总之,放任大学生隐性逃课,导致大学教学秩序紊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质量,违背了高校教育的初衷,如果不引起重视继而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可能会丧失高等教育的意义。
2 高校教学管理是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又一客观主因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本人、任课教师、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等,高校教学管理也是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校规章制度上漏洞。各高校管理制度上有关规定只否定显性逃课,并不涉及隐性逃课。大学教务管理只重形式上考勤,而不重视实际听课率,对“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视而不见。
第二,教学效果评价管理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学成效的测量和评价手段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以课程考核为主要手段。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上,给了教师太多的自主权。几乎都是教师自己命题,教务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考题范围,考题形式没有细化规定,放任了部分教师在考试前还划定过窄的复习范围,试卷中考核学生记忆能力的记忆性题型多,尤其表现在文科类考试。这样一来,不管是逃课的没逃课的,听课的没听课的,都能混个七八十分,幸运的八九十分。
第三,网上评教使教师对课堂不敢硬性维持。学生的“隐性逃课”,任课教师是最先发现并应做相应处理的,然而许多教师对抓考勤心有余悸。因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网上评教,哪个教师愿意“得罪”学生?所以多数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认真听讲视而不问,只为彼此相安无事。
第四,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内容有重复、滞后和老化现象,与目前实际结合不紧。在市场经济社会的急功近利心态下,教育脱离市场,使学生感到学不到实际应用知识,即使听了课,走上社会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当前高等院校部分课程结构、体系、内容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使学生不得不自学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以适应社会竞争。当然,这是教育体制原因所致。
在选课安排上,也限制人数。国外大学选课一般没有人数限制,所以甚至还有教师只给三五个人上课。学生只有选到自己真心喜欢的课,才能真的去认真听课。另外有些专业课程排的太满,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只好课堂隐性逃课来学。
第五,授课班级学生容量大。有些课必须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教室里上百甚至几百人,教师自然难以维持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的课堂控制,课堂艺术的展示,完全没有进行的可能。只有老师讲授而缺少了交流,学生失去了思考,失去了主体意识,也因此失去了听课的兴趣,课堂会出现学生睡觉、说话、吃东西、接手机等各种隐性逃课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 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
针对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解决:
第一,推进高校考试内容、方法制度改革。大学考试不应该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应注重于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急待改革,彻底改变学生的上课不听,考前突击的思想。今天,大量的信息随手就可以查到,根本没有必要再让学生背书。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可以开卷,给出几则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分析、判断。还可采取社会实践报告,围绕某门课程内容,自选研究课题,开学后交上社会调查报告,以评价学生的政治水平和观察实际、感悟人生、剖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依据。(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3页)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实用性。高校应更新办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密切关注与专业相关行业的变化,并设计开发出适应这种变化的课程,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要给学生一个选课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真正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开始尝试设计出多种课程模块或课程组合,如“人文课程组合”,“德育课程组合”,“科学课程组合”等,使学生在自由选课中获得最佳的知识组合。
第三,改革高校对学生管理模式。考勤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成为教育的目的。治标不治本的考勤制度,只能解决显性逃课问题,没有办法解决隐性逃课,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逼得学生们想出了种种应对之计,甚至花钱请人代上课的情况也有发生。正是点名制,表面似乎学生出勤率高了,实际导致隐性逃课大面积泛滥。
作者不赞成每门课都把学生捆在教室,美国大学里学生是自由的,来不来上课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我们虽不能完全照搬,但可以吸取其中利处。有时候,有些课,的确学生到阅览室或自己看书会收获更大,能不能给予大学老师灵活上课方式,有时也可以安排一定课时让学生自由学习。当然,大学生不来上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合格的考试机制问题需要慎重。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撰写读书报告,摘抄读书笔记等方法。大学管理者本身需要扭转非要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固有观念,完全可以采取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引导他们真正去研究和学习。
第四,改革高校内部评价机制。高校内部对一名好教师的评估尺度是以科研为主,这样多数教师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科研方面,自然没有人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堂教学上,更谈不上吸引学生。大量的隐性逃课弊端凸显已是共识,要建立一套全面的教师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来评判教师的教学。如果能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折合成一定系数,与收入津贴挂钩,任课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把自己的课讲成学生爱听的课,学生隐性逃课自然就减少了。
参考文献
[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2]乔颖等.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与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4).
[3]马其平.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淮南教育信息网..2007.
[4]严敏.从控制论角度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
[5]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5).
[6]张建兴.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反思[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