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党报如何塑造鲜活的新时代英模形象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maom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的英模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甚至是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模范人物。赓续和弘扬新时代的英模精神,持续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是地市级党报充分发挥桥梁和喉舌作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那么,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与英模更加亲近,从而触动群众心灵、引起共鸣,自觉形成学英模、争先进、当标杆的良好氛围,就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鲜活下功夫,把握关键点和平衡点,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灵魂的新时代榜样。
  关键词:新时代;英模形象;鲜活;塑造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203-03
  一、塑造鲜活英模形象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各行各业、不同群体都不断地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模,他们不断引领我们努力向前,激励我们接续奋进。于敏、孙家栋、张富清等一个个耳熟能详、富有时代印记的名字,就如同一座座英雄的丰碑,又好像一座座明亮的灯塔。我们时时都能在身边感受到新时代英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处处都能感受到他们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地级市党报在塑造鲜活英模形象时主要具有两大现实意义,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首先,塑造鲜活的新时代英模形象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代英雄,必然是公认的那个时代目光敏锐的人。他们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2]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英模是熊熊燃烧的火把,是明亮耀眼的星星。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民政等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中都存在令人敬佩的英模,他们就如同大海彼岸的灯塔,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其次,塑造鲜活的英模形象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汲取奋进力量的需要。崇拜英雄人物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共性特征,英模精神不仅能够对人民群众产生精神的熏陶作用,鲜活的英模形象更是能够感染人民群众。因此,英雄模范人物不仅仅是新时代的先锋以及中华民族的精英,更是全社会崇拜的楷模。在日常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从英模身上汲取不屈不挠的精神、激越昂扬的热情、无私奉献的胸怀,进而凝聚积极向上的奋进力量[3]。而新闻媒体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时刻接触的信息媒介载体,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在此平台中多加宣传新时代英模的鲜活形象,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英雄模范人物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平台,地市级党报需要不断树立英模形象,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习英模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进步。
  二、塑造鲜活英模形象存在两个误区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英模,首先是一个普通人、平凡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英模,就是因为他们做了普通人难以坚持的好事和不平凡的事。虽然当前很多地市级党报的工作人员对英模形象足够重视,但是在实际撰写与宣传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最终导致传播效果不理想。例如,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刻意突出英模形象的高大,有时会呕心沥血、想方设法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且觉得“挖”得不够深入、“刻”得不够全面时,就会使用华丽辞藻,不断地往英模身上“贴金”,把我们身边的英模塑造得高大无比、宛若仙人。但事实上,这样的英模人物塑造方式往往会给广大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鲜活英模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远离两个误区,即“低级红,高级黑”和“喊口号,假大空”。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一)“低级红,高级黑”
  俗话说,过犹不及。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塑造的度。话说得过头了、事做得过分了,往往会把我们眼前的英模描述得不近人情、脱离现实生活,让受众随意猜想,进而就会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4]。
  例如,在媒体报道中,时不时就能看到某些报道在描述典型模范人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时,夸张地出现“某某同志,工作连轴转,一个星期不分昼夜,累了就打个盹”,甚至出现“连续加班一个月,没换过衣服,也没有洗过头的超人”。这些看似是在赞扬敬业精神,实际上却是违背人情常理的“低级红”。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地市级党报的工作人员在报道脱贫攻坚事件时,为了突出幫扶干部的高大形象,采写并推出“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这样的细节。甚至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突出英模人物的忘我付出,一味描述英模人物带病坚守,直到累倒,只字不提领导对员工的关爱和关怀,这样的文章不仅会让人民群众觉得单位或者领导不近人情,甚至会对英模人物产生抵触之情。对这些例子进行仔细分析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很多地市级党报在塑造新时代英模形象的过程中,有的看起来是用力过猛,有的则是主观上的臆断,这些都偏离了客观规律,脱离了实际生活。因此,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重新激活英模形象对群众的引导作用,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在塑造鲜活的英模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注意对度的把握,实事求是,为人民群众展现最真实的英模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英模源于生活,是够得着、学得上的榜样。
  英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好事,新闻记者可以用笔和相机去记录、去定格、去赞美,但是这种由衷的赞美必须实事求是,如果全篇使用“高大全”的话语渲染,就会让广大读者产生反感。英模朴素的事迹本来就让人感动,平凡本就能触动人心,一味拔高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就会让广大读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因此,地市级党报的工作人员应当避免在塑造英模形象的过程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
  (二)“喊口号,假大空”
  一个有血有肉的英模形象远比一个层层包装出来的“高大全”富有感染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5]连续喊十句高大的口号,不如用心做一件实事。同样的道理,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工作者也需要避免产生“喊口号,假大空”的现象。实际上,新闻记者在英模稿件的采写过程中,喊十句口号都不如深入挖掘英模人物背后温情、感人的生动鲜活事例。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记者在描写英模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事实说话,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呈现英模所做的一件件实事。事实上,如果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塑造英模形象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华丽辞藻进行简单的堆砌,反复说英模的伟大,却不去挖掘他们是如何变得伟大的这个曲折的过程、历程,那么势必会大大削弱英模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地位。口号喊得震天响,事迹显得轻飘飘。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也是挑剔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用事实说话、用温情点缀、用事例衬托,才能够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因此,只有新闻工作者用心、用情塑造英模,读者才会产生心灵共鸣。
  三、塑造鲜活英模形象的四个要点
  实际上,英模无处不在,处在不同行业、系统、领域中。因此,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新闻记者,要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呈现鲜活的英模形象,就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在采访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写作时了然在胸。因此,在塑造鲜活英模形象中应当着重把握住以下四个要点。
  (一)采前准备足,熟悉多领域
  把人物写“活”,是一种最难的境界,这是大多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最深切的体会。而采访报道英模人物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选择并推出英模报道之前,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做足准备功课。一次顺利成功的采访,一篇高质量稿件见报,离不开新闻记者采访前的详细策划、充分筹划。
  例如,面对已经获得诸多荣誉的英模,地市级党报的新闻记者在开始采访工作之前,就可以提前通过英模单位的官方网站、其他网络媒体等诸全方位地了解英模的先进事迹,从中分析、搜集自己所需的素材,为进一步深入采访打好提前仗。如果是宣传部门首推的英模,那么就需要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第一手新闻材料,可以借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或者是省级媒体关于同类英模人物的新闻报道,从中学习、获取灵感。在与英模见面前,要完成详细的采访提纲。在某些采访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比如对于已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英模的报道,新闻记者可以从英模的服务对象、身边同事、单位领导等平时有交集的人物,提前与他们联系,深入挖掘英模生前的点点滴滴。新闻界的许多前辈曾经说过,万事俱备,加上徐徐东风,新闻采访就成功了一半。
  (二)不刻意拔高,角色“接地气”
  在互联网背景下,受众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宣传典型人物时,要注重对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情感需求的把握。记者不能居高临下,更不能够刻意拔高、美化典型人物,这样的描写方式会大大增强群众阅读的抵触感,会使群众认为英模是高高在上的。因此,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就需要用群众视角塑造出“接地气”的鲜活英模形象。
  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获得者、金寨县公安局梅山派出所教导员王林,从警26年之久,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被评为安徽“最美基层民警”、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全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许多荣誉,被媒体形象地称为“大别山里的红杜鹃”。
  王林是笔者深入采访的英模之一,采访过程中,笔者紧扣王林妻子、妈妈、人民警察三个不同身份,挖掘出她春风化雨、奔走调解矛盾,除暴安良、冲锋抓捕一线,嘘寒问暖、扶贫走村入户,站疫抗洪、身先士卒作表率等充满温情、感情的事迹,始终用事实、故事、数据说话,稿件“接地气”、有“泥土味”,拉进了英模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大家仿佛感到英模就在身边,起到了宣传英模、宣传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的良好效果。
  (三)少正面讲述,多侧面挖掘
  “我如何帮助别人,怎样辛苦付出……”此类第一人称主动讲述在地级市党报的英模形象宣传中要尽量少用。因为在广大读者的眼中,英模主动现身单方面讲述自己服务群众、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话语,很难得到认同。这样的撰写方式容易使英模产生自夸的嫌疑,引发读者的抵触心理,从而削弱传播效果。因此,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对英模人物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多与英模身边的人物接触,多感受英模所处的环境。例如,新闻媒体工作者可以从英模的同事、好友、服务对象等周围人物入手,深入挖掘英模背后的故事,通过侧面采访、搜集事例,让英模身边人现身聊感想、说事迹、讲故事。只有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才能够使英模的先进事迹更有可信度。在进行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要从侧面挖掘英模人物的多维度信息,并加以叙述,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有利于表现英模人物的高尚境界,更是有利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呈现英模的高大形象,人物也会更加生动和感人,符合地市级党报宣传英模的初衷。
  (四)精神闪光芒,人物有血肉
  为了能够突出英模平凡人物中的不平凡形象,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对英模进行采访报道的过程中,需要与英模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充分挖掘能打动读者的精神灵魂。如果遇到英模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或者离我们远去的这种特殊情况,地市级党报的新闻记者就可以跳出寻常采访的套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入手,挖掘英模的时代精神,塑造他们充满血肉的饱满形象,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英模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感受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0年底,安徽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魏晶晶同志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7岁。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和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出批示,魏晶晶同志也先后被人社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被全国妇联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此外,魏晶晶还获评爱岗敬业类“中国好人”等诸多荣誉称号。为了能够让魏晶晶同志的精神闪耀光芒,展现其有血有肉的全国法院系统英模形象,笔者全程参与采访。
  “任凭妈妈再怎么努力,她的案件也办不完。”这是魏晶晶同志10岁儿子写在作业里的句子。孩子真实的表达、朴实的话语,顿时让英模的形象饱满而高大起来。笔者对魏晶晶同志的家人、生前同事、办案律师、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等對象进行深入采访,围绕儿子对母亲办案的真实话语、为八旬老人讨回采光权、帮几十名工人保住饭碗、酷暑天爬楼数1107扇门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一个个生动富有感情的事例,戳中了读者的泪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烘托了皖西革命老区英模的光辉形象,形成了全社会学习英模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在地市级党报中塑造鲜活的新时代英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能够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凝聚人民群众中积极向上的奋进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我国很多地市级党报也在积极塑造英模形象,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是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误区,一是采访和写作未把握好度,将英模描述得不近人情,脱离了现实生活;二是新闻记者在英模稿件采写过程中,忽视了深入挖掘鲜活事例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积极发挥英模形象在地市级党报中的作用,就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采访前新闻记者做好充分的筹划工作;第二,不能刻意拔高、美化典型人物,而是用群众视角塑造出“接地气”的鲜活英模形象;第三,少用第一人称讲述,多从英模的周围人物、环境挖掘英模的形象;第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维度塑造新时代英模的饱满形象。
  参考文献:
  [1] 张士君.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地市级党报的突围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8(09):250-251.
  [2] 宋娜.浅谈新媒体时代地市级党报媒介互动的探索与突围[J].新闻研究导刊,2017(18):246.
  [3] 陈建.为党报周刊插上腾飞的翅膀——浅谈做活新时期地市级党报周刊的三点思考[J].记者观察,2019(05):123.
  [4] 刘晓敏.承天接地做“民生”——浅谈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民生新闻如何彰显主流媒体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8(22):181-182.
  [5] 炼金山.地市级党报打造精品探析——以吉林松原日报社实践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8(05):16-17.
  作者简介:储著坤(1984—),男,安徽六安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媒体。
其他文献
如何更好地测量用户的媒介体验与行为,是传播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目前,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更贴近现实。根据非理性行为理论,对用户媒介行为的分析,可以从媒介认知、媒介人格、媒介时空三个要素入手。通过线上、线下的用户行为度量开展互联网用户研究,有助于企业改进互联网产品与服务。
摘要:本文以央视推出的大型直播节目《今日中国》为研究样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主旋律报道的内涵进行研究,分析主旋律报道的叙事技巧,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如何通过主旋律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详细对策。旨在通过此次研究,给同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使其在进行主旋律报道时,能够更好地运用好新闻叙事,采制出有感染力、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叙事学;主旋律报道;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近年,职业教育成为年度热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 X证书”制度,标准统一,过程透明,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五要素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新常态。就中职1 X网店运营基础课程而言,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该要考虑“一课
摘要:出版智能化是出版行业在智能时代的转型升级方向,科技出版企业应积极应对其在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从策划、加工和营销等方面转型升级,科学应对智能化出版,构建内外协同、共享、互通的智慧出版平台,积极推动“知识付费”,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共同推动出版行业与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技出版企业;出版智能化;智慧出版平台;知识付费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
新时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使用的数据资源,教师使用数据的本质是一种理性决策,其含义是借助数据解决课堂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提升学生学业、促进教师发展等价值。因而,学校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数据文化、提供优质的数据资源、促进积极的使用心理等途径为教师使用数据做好准备。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人重要的交流平台甚至是生活方式,基于网络交流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潮流文化。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更有助于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当前的真实情形,推进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网络流行语基本都是网民的原生态创造,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粗糙性和不规范性。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不够成熟的网络流行语,很有可能对报道的客观性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使受众产生理解歧义或认知谬
一、1+X证书制度的意义及证书考核存在的问题rn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1+X证书制度的试点进一步推进了
期刊
摘要:电视采访与写作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指导性与应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融媒体背景下,“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改进教学实践内容,构建真实的融媒体发布平台,模拟全媒体发布流程,共同构筑一个让师生都沉浸其中的教学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新闻创作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模式;融媒体;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見》(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为新时代教科研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意见》开篇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被提高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国家职业教育
“大语文观”强调学科知识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不但要掌握基础语文知识,还要从学前教育专业角度出发拓展学习视野,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让语文学习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要在“听说读写”基础上强化学前教育特色,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内容结构,注重以生为本,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精神,为学生拓展更大的自主探究、自我学习空间,以此激发语文课堂活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