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现象促使我早日把论文出版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那是2007年,我在硕导骆瑞鹤老师的带领下,借孙老师在武汉开会的机会,第一次拜见了孙老师,并表达了我想考博的愿望。一路走回珞珈山庄,我说我正在整理谐声字,孙老师用他特有的语气提高了语调说:“好!”本来对考北大还忐忑不安的我,顿觉好像被注入了一股真气,信心大增,2008年能够顺利考入北大,离不开当初孙老师的肯定与鼓励。
  但当我成了孙老师的门下弟子,跟孙老师提博士选题的时候,孙老师却让我先放一放,叮嘱我要把各方面的基础打好,不要着急定题。
  在音韵学的学习中,孙老师一直强调不能光看书,要亲手实践。有一天,他问我:“《广韵》的韵图作过吗?”我本科的时候学过音韵学,万献初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做《广韵》韵图,所以我很高兴地回答说:“做过啦!”“那就再做一遍!”我一下子就傻眼了,原本以为会听到一个“好”字。想当初可是做了一个暑假,但也没办法,师令如军令,我只得又老老实实做了一遍。不过这一次跟本科时候不一样,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一些问题能理解得更加深入。另外,韵图也是一种声韵调配合表,在做表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语音结构的系统性。
  孙老师还建议我去补自己的“短板”,学术研究的视野不要局限。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博士前两年,我补修了方言学和古文字的相关知识。选修了项梦冰老师的《方言学》,并和北大方言小组一起远赴福建泉州进行方言调查。后来又花了一段时间梳理了古文字材料中的一些谐声字的考释结论。这一段经历对我的博士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到了论文后期分析历史性音变的时候,我都会去看看方言中有没有共时材料可以参照。出土文献资料层出不穷,一些谐声字的构形又得到了重新的解释,不少材料也都融入了我的博士论文中,这也构成了我论文的一个创新点。工作以后,因为之前的接触,我对这两个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也持续关注,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后来以此修改了博士論文的部分章节。2017年以博士论文成功申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应该也得益于后期的不断修订。
  北大的博士培养,在论文开题之前要进行中期考核,要求是撰写一篇论文,通过答辩来综合评判学生的学术涵养和研究能力。跟随孙老师学习两年之后,我渐渐了解声母领域存在的一些争议,发现不少学者所用的谐声材料大多来自董同龢先生的整理,并且是举例性质的,如果穷尽性地加以统计,并进行系统考证,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我选择了疑母和心晓母发生联系的谐声字作为研究对象,撰写了论文《上古疑母和心晓母特殊谐声关系研究》。从材料的使用范围,论证的过程和最后结论的得出,全文的写作思路都可以算是我博士论文的一个雏形,得到了中期考核小组老师的肯定。正因为有了这篇论文作为铺垫,我才坚定了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经和孙老师讨论,选定《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作为论文题目。
  在上古谐声系统中,和牙喉音发生联系的声母分布最广,为了穷尽性地搜集特殊谐声的资料,我首先做的事情是制作《说文解字》谐声数据库。以大徐本《说文》为底本,参考江沅的《说文解字音均表》,并且借鉴了孙老师《谐声系列与上古音》(2010)、《谐声层级与上古音》(2011)中的相关意见,对谐声字分出了层级,以谐声系列进行统计归类,并标注上古音韵地位以及声符谐声字的关系。数据库完成之后,和牙喉音发生联系的特殊谐声字很容易就筛选出来,再以声母类别分出章节,以声符区分,对特殊谐声字一一进行考证。考证的过程是将谐声字的形音义相结合,重点考察声符的真实有效性,注音的客观匹配性,特殊读音产生的原因,以及特殊谐声字读音形成的时代。文章紧紧围绕汉语的内证材料,从上古文献中的经师音注、读若、假借、异文、连绵词等材料发掘宝贵的语音信息,力求还原这些特殊谐声字在上古的真实语音面貌。研究发现,在牙喉音的所谓特殊谐声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其读音的产生与规律性的历史音变无关,而是受同义换读、同形字、误定声符、音变构词、语流音变、读音类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考虑到谐声层级,剔除跨层级的一些特殊谐声字,则真正的特殊谐声字数量很少,并且绝大多数的特殊谐声字其读音上古已经形成,当前一些复辅音构拟在解释汉语的一些内证材料、历史语音的发展演变以及音系的声韵配合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此篇论文的结论是基于一个一个特殊谐声字的考证,以事实为依据,又有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避免了以往上古音研究中将特例看作通例的弊端。文中借鉴古文字研究成果,对一些许慎认定的声符进行了重新分析,承认了文字早期大量的“同形字”现象,事实上已经对复辅音构拟中的一些诸如“告-造”“辥-薛”“-歸”等经典案例进行了批判,但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些文章仍将之处理为特殊谐声字,不能不觉得是一种遗憾。不过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我早日把论文修改出版。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和其他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王树增的写作,尤其有人文情怀。  写作中除了查证大量的史料,也不乏实地走访。但是,他了解的不是对于当年某场战争的回忆,而是细节。他相信对方沧桑的脸上写满历史,远比那些冰冷的数字更能带给他生动鲜活的想象和体悟。  继《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之后,王树增完成“战争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线索,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
有关民国大学及民国大师的文字,近年来深受出版界与媒体追捧,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民国大学热”和“大师热”。毋庸讳言,“民国大学热”和“大师热”,与对我国当前大学、大学教授的思考有关。而很显然,当讨论严肃的学术问题,夹杂着太多的情绪时,论者自身也会陷入自己所批评问题的困境中。如果要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中,借鉴民国时期大学的经验,吸取办学的教训,那需要抛开偏激情绪,对民国大学与大师进行理性还
最近,某著名电视主持人在谈到对战时,脱口说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诗句。此句诗据传出于苏轼的《戏张先》。由于主持人不了解这句诗中“海棠”的含义,竟在大雅之堂说出并不文雅的话来,不能不令人咋舌!  这里的“海棠”到底是何义呢?翻开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以下简称《比兴大词典》)第447页-448页,便找到了答案:“海棠:蔷薇科落叶乔木。多春季开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另有垂丝海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书院自唐代诞生以来,因读书人的文化教育需求,逐渐由中心文化区域向边远地区扩散。至清代,书院已延伸到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区,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在边远地区,书院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的普及,对增进文化认同功不可没。  海南,地处南疆,一道海峡使之与大陆相隔,被长期作为“戴罪之人”的贬谪、流放之地,文化教育也长期落后。然而,恰恰是这些被贬士人的驻足,为海南撒下了文化火种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追问到占领华尔街运动;从焚书坑儒的精神凌辱到中东战火的生灵涂炭;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从米兰达告诫到赵作海冤狱;从三鹿奶粉之殇到康泰疫苗之祸。古今中外这些或大或小的事,并未在熊万鹏《人权的哲学基础》一书中着墨,却会激发读者自然而然的联想。不仅因为这是人类一系列逃不掉的“成长的烦恼”,浓缩了人类迎头遭遇的权利权力冲撞。更是因为剥去纷繁复杂的表象,人权的伟大正
三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杂花生树,好鸟相鸣。若以“烟花”二字配以“三月”,那么再也恰当不过了。一年12个月,只有三月可以用“烟花”来形容。李白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赠别孟浩然,千年而下,仿佛使得扬州永远停留在烟花三月的诗情画意中。但早在李白一千多年之前,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为我们描绘了烟花三月的诗歌世界。  孔子说学《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因为《诗经》有大量的动植物,可以
今年是“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四十周年,我作为时代幸运儿,先后参加了1977年和1978年的两届高考,上苍眷顾勤勉人,1978年夏,我高中毕业,终于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我是天津市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皆是工人,本不识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接受了“扫盲”教育,认识了不少字,可以读书看报,但不会书写,他们迫于工作、生活压力,无暇顾及我们的学习
唐代以来,书院渐兴。  书院,源自官府与民间,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开展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结果。不少名人名家,或在先贤过化之地,或在山川幽胜之处,或在市井繁华之所,各自创建书院培养人才,以此为基地传播本人、本学派的观点。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名动当时、流芳后世的书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天下四大书院”了。  
这部《行业神崇拜》是哪个学科的书?我说是跨学科的,或曰涉及多学科的,包括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具体说,此书研究的主要是社会史、文化史、风俗史;再具体说,主要是中下层社会风俗史,民间之信仰史、造神史、迷信史,也是中国普通人的思想史。  我写这部书的目的,是想通过一个个案,从一个侧面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人、中国文化,观察的目光,主要是向低处和广处看,即向中下层社会看,向民间看
吃货界,存有清晰的鄙视链。  “鄙视链”,这是个流行于互联网时代的用词,翻译成书本语言,大体相当于“优越感”。相信很多知识分子看到“鄙视链”三个字会不由自主地皱皱眉头,话说此时鄙视链或者说优越感便生成了;当然,大批碎片化阅读拼凑而成的大脑也会用拇指将学院派深思熟虑、遣词造句充分体现优越感的文章直接跳过,耗时不到一秒钟,这同样是一种鄙视,优越感可能没那么强,但就是鄙视。双方就像抢着进出围城的两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