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看起来好像高大上,那是白领精英,高端人士玩的玩意,和我们毫不相关。却不知互联网+时代已然扑面而来。你看那凡是与互联网沾边,不管“+”上什么,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相亲,网上预约看病都是互联网与实体店铺强强联合的结果。于是,“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业界人士一致谓之“喜大普奔”。当这个“喜大普奔”走进校园时,会发生怎样神奇的“化学反应”呢?
第一、网络一家亲
回家时与父亲闲谈,说道农村里太安静了!父亲叹气说,现在村里留下的都是老的老,少的少,就学校里热闹点了!听到这些,不由得就想到了留守儿童,这真是几个沉重的字眼。留守儿童,夹杂着多少父母和孩子的无奈和心酸。他们全都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打工,孩子则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5年2月9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农村留守儿童2016万人。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心理的、生理上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重视。“网络一家亲”这个项目应运而生。
“网络一家亲”活动在我校开通上线,视频室配备着高清摄像头、话筒和耳麦,方便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进行视频通话。他们很多都跟远方的家人半年甚至1年多没见面,而现在互联网拉近了他们彼此距离,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近在咫尺”,让距离不再成为阻挡亲情的拦路虎!孩子们有了家长的鼓励,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亲情,心理显得更加健康了,学习更加专注了,老师的工作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第二、家校一家亲
走村串户的家访曾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走进校园,校讯通、QQ、微信,这些APP得到大力推广。现在的家校沟通方式多样,方便快捷!把家长、学校、老师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近:班主任足不出校就可家访,家长千里之外也可随时了解儿女动态!
首先,家校通的运用,是家长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平台。班主任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学校放假通知等都發布家校通上,家长凭手机号码就可登录查看。
其次,微信是家校通的及时补充。有些家长可能没有装QQ,没有装家校通,但大多数人装了微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上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我把帐号主动告诉了孩子们,邀请父母加我:我也根据学生提供的家长电话主动添加家长;把科任老师也加进群!我经常会在微信群中发布一些学校通知、学校活动、学生优秀作文、优秀作业、学生一个月家作统计表、背书情况登记表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课后,我也会常常拍孩子们活泼的身影发给远方的家长们解解思念之苦!这个学期,父母离异的小杰写下了2篇催人泪下的作文《我的三个妈妈》《难忘的事》,孩子对生母的思念,对生活的绝望,令我震撼!我心酸之余,微信联系了孩子的后妈,把孩子的作文发图片给她。我和她聊了2个多小时,终于做通后妈的工作。他后妈会主动联系他生母,不会再阻止他们见面!小杰知道这件事后,脸上笑开了花。互联网进校园只是点亮了校园角落的一盏盏灯,却灿烂了孩子的整个天空。
第三、利用网络沟通师生感情
老师这两个字眼,在学生心中自带一般威严的气息。不管这个老师多么和蔼可亲,多么笑容灿烂,孩子都是不敢完全放开跟老师说话。平时说话滔滔不绝,一到老师面前就结结巴巴,话都不会说了。在面对面的交流模式中,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大的畏惧心理。有了互联网的参与,师生之间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感情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实现师生间的实时交流,并且这些软件还有很多非常实用的附加功能,如视频、留言、文件传输等,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便捷的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师生的沟通得到了加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减弱了。当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面对教师时,就不会觉得有心理障碍了,能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深入。我把我的QQ,微信都告诉了孩子们,有大多数同学加了我为好友,并把我拉进了他们同学之间的QQ群。有孩子在QQ上问我今日家作,有同学跟提出由于xx原因,要求调换座位,也有同学跟我说说悄悄话,讲讲笑话,做做脑筋急转弯……网络上孩子们活泼很多,我也从中了解到他们的一些心理的想法,我的班主任工作做起来就能有的放矢了,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第四、网络助力于学习
每堂课前,我都会让孩子们预习,鼓励他们用电脑,手机上网查找与新课有关的资料。这种方法的运用让他们主动学到了更多相关的课外知识,课堂交流更显活跃,比我们老师照本宣科地填鸭式教学效果更好!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时,身处平原的孩子怎么也无法理解高原、雪山、盘山公路、冻土……这些词语,我把一段段相关的影像给他们看时,他们不但理解了这些词语,也更加体会到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那不怕坚难困苦的精神!语文的教学,归跟结底就是以读为主的教学。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磕磕绊绊地跟读,整整齐齐的齐读,不同语气的分角色读,总是有那么些不完美。如果能找一些诵读大师的朗读录音,大师朗读的是普通老师难以达到的水平。孩子们经常在大师声音熏陶下学朗读,近朱者赤,还怕小孩子朗读水平不提高吗?
总之,有了互联网的帮助,班主任的日常琐碎工作在减少,工作效率在不断的提高。班主任是学生最重要的引导者,是学生的领头羊,在学生学习、活动、思想和安全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小学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互联网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老师只有加了又加,努力学习新知识,赶上新浪潮,才不会被晒干在沙滩上!
作者简介
罗文英,女,汉族,籍贯:湖南湘乡;职务:校长;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单位:湘乡市东郊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第一、网络一家亲
回家时与父亲闲谈,说道农村里太安静了!父亲叹气说,现在村里留下的都是老的老,少的少,就学校里热闹点了!听到这些,不由得就想到了留守儿童,这真是几个沉重的字眼。留守儿童,夹杂着多少父母和孩子的无奈和心酸。他们全都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打工,孩子则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5年2月9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农村留守儿童2016万人。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心理的、生理上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重视。“网络一家亲”这个项目应运而生。
“网络一家亲”活动在我校开通上线,视频室配备着高清摄像头、话筒和耳麦,方便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进行视频通话。他们很多都跟远方的家人半年甚至1年多没见面,而现在互联网拉近了他们彼此距离,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近在咫尺”,让距离不再成为阻挡亲情的拦路虎!孩子们有了家长的鼓励,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亲情,心理显得更加健康了,学习更加专注了,老师的工作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第二、家校一家亲
走村串户的家访曾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走进校园,校讯通、QQ、微信,这些APP得到大力推广。现在的家校沟通方式多样,方便快捷!把家长、学校、老师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近:班主任足不出校就可家访,家长千里之外也可随时了解儿女动态!
首先,家校通的运用,是家长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平台。班主任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学校放假通知等都發布家校通上,家长凭手机号码就可登录查看。
其次,微信是家校通的及时补充。有些家长可能没有装QQ,没有装家校通,但大多数人装了微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上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我把帐号主动告诉了孩子们,邀请父母加我:我也根据学生提供的家长电话主动添加家长;把科任老师也加进群!我经常会在微信群中发布一些学校通知、学校活动、学生优秀作文、优秀作业、学生一个月家作统计表、背书情况登记表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课后,我也会常常拍孩子们活泼的身影发给远方的家长们解解思念之苦!这个学期,父母离异的小杰写下了2篇催人泪下的作文《我的三个妈妈》《难忘的事》,孩子对生母的思念,对生活的绝望,令我震撼!我心酸之余,微信联系了孩子的后妈,把孩子的作文发图片给她。我和她聊了2个多小时,终于做通后妈的工作。他后妈会主动联系他生母,不会再阻止他们见面!小杰知道这件事后,脸上笑开了花。互联网进校园只是点亮了校园角落的一盏盏灯,却灿烂了孩子的整个天空。
第三、利用网络沟通师生感情
老师这两个字眼,在学生心中自带一般威严的气息。不管这个老师多么和蔼可亲,多么笑容灿烂,孩子都是不敢完全放开跟老师说话。平时说话滔滔不绝,一到老师面前就结结巴巴,话都不会说了。在面对面的交流模式中,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大的畏惧心理。有了互联网的参与,师生之间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感情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实现师生间的实时交流,并且这些软件还有很多非常实用的附加功能,如视频、留言、文件传输等,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便捷的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师生的沟通得到了加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减弱了。当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面对教师时,就不会觉得有心理障碍了,能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深入。我把我的QQ,微信都告诉了孩子们,有大多数同学加了我为好友,并把我拉进了他们同学之间的QQ群。有孩子在QQ上问我今日家作,有同学跟提出由于xx原因,要求调换座位,也有同学跟我说说悄悄话,讲讲笑话,做做脑筋急转弯……网络上孩子们活泼很多,我也从中了解到他们的一些心理的想法,我的班主任工作做起来就能有的放矢了,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第四、网络助力于学习
每堂课前,我都会让孩子们预习,鼓励他们用电脑,手机上网查找与新课有关的资料。这种方法的运用让他们主动学到了更多相关的课外知识,课堂交流更显活跃,比我们老师照本宣科地填鸭式教学效果更好!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时,身处平原的孩子怎么也无法理解高原、雪山、盘山公路、冻土……这些词语,我把一段段相关的影像给他们看时,他们不但理解了这些词语,也更加体会到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那不怕坚难困苦的精神!语文的教学,归跟结底就是以读为主的教学。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磕磕绊绊地跟读,整整齐齐的齐读,不同语气的分角色读,总是有那么些不完美。如果能找一些诵读大师的朗读录音,大师朗读的是普通老师难以达到的水平。孩子们经常在大师声音熏陶下学朗读,近朱者赤,还怕小孩子朗读水平不提高吗?
总之,有了互联网的帮助,班主任的日常琐碎工作在减少,工作效率在不断的提高。班主任是学生最重要的引导者,是学生的领头羊,在学生学习、活动、思想和安全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小学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互联网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老师只有加了又加,努力学习新知识,赶上新浪潮,才不会被晒干在沙滩上!
作者简介
罗文英,女,汉族,籍贯:湖南湘乡;职务:校长;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单位:湘乡市东郊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