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实施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改革。在我国目前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的关键时刻,本文结合当前的实际,对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区域协调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现象,一些城镇只考虑表面繁荣,忽视了城镇的内涵建设,“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加速推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左右。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全国国土的3.5%,但人口占到全国的27%,GDP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目前全国有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整个国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现行中国城市发展,经过从2005—2015年连续10年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两个五年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中,我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85%--90%。据统计,全国城镇化水平2012年达到了52.6%,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达7.31亿,城镇化率达53.7%,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但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代发达国家,不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化的质量也很高。而我国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城镇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城镇化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并且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脆弱的国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城市化不断蚕食有限的农业耕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城镇化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已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在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处理好人和城市的关系,把人口城镇化和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2亿农民工与7000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由点到面,由量到质,可分类分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让有愿意、有能力的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城镇,并让这一部分人口真正地在城市中安定下来,最大化的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依托产业园的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地解决市民化了的农村居民的就业,吸引居民向城镇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和区域已有的优势,促进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应配套服务的效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一方面必须做好城市规划,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不能盲目追求高、快、大、宽、亮等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与开发平衡,产业与就业并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镇。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资源节约的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思路。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使用。资源是有限的,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以实现“土地城镇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能单纯注重城市建成区的规模,改变透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而要根据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节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限资源,将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倡导资源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并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为推动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以提高农村产权有序交易流转,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一方面,尽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实施等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超标住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按市场原则退还给集体,使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实现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使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及时,收费标准合理,监督管理到位,保障农民利益。从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形成。
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既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产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的建立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保障。而资金的筹集,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通道与机制,引进PPP模式等先进做法,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打开通道,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并同时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娜、王爱萍.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 2015(6)
[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国公路网 2014.3.17
关键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区域协调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现象,一些城镇只考虑表面繁荣,忽视了城镇的内涵建设,“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加速推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左右。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全国国土的3.5%,但人口占到全国的27%,GDP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目前全国有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整个国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现行中国城市发展,经过从2005—2015年连续10年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两个五年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中,我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85%--90%。据统计,全国城镇化水平2012年达到了52.6%,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达7.31亿,城镇化率达53.7%,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但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代发达国家,不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化的质量也很高。而我国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城镇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城镇化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并且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脆弱的国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城市化不断蚕食有限的农业耕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城镇化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已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在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处理好人和城市的关系,把人口城镇化和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2亿农民工与7000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由点到面,由量到质,可分类分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让有愿意、有能力的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城镇,并让这一部分人口真正地在城市中安定下来,最大化的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依托产业园的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地解决市民化了的农村居民的就业,吸引居民向城镇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和区域已有的优势,促进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应配套服务的效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一方面必须做好城市规划,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不能盲目追求高、快、大、宽、亮等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与开发平衡,产业与就业并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镇。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资源节约的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思路。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使用。资源是有限的,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以实现“土地城镇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能单纯注重城市建成区的规模,改变透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而要根据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节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限资源,将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倡导资源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并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为推动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以提高农村产权有序交易流转,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一方面,尽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实施等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超标住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按市场原则退还给集体,使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实现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使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及时,收费标准合理,监督管理到位,保障农民利益。从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形成。
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既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产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的建立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保障。而资金的筹集,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通道与机制,引进PPP模式等先进做法,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打开通道,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并同时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娜、王爱萍.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 2015(6)
[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国公路网 20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