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心理、消费文化的不断改变,传统的、建立在工业大发展基础之上的标志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略显不足,新时代呼唤新设计方法的出现,多形态标志作为新媒介、新技术,在其普及与应用下产生的全新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标志设计理念中图形的不可变性,成为一种现代标志发展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多形态标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多形态标志;设计理念;视觉识别;文献综述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信息传达的环境已经因为媒介和信息技术发生了改变,多形态标志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产生本身就具有时代性,它是数字品牌形象的代表,也是数字品牌形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多形态标志与动态标志是一样的概念吗?多形态标志是否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品牌的核心价值?多形态标志又怎样的发展前景,又存在哪些挑战?正是这样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学者对多形态标志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多形态标志的概念界定
多形态标志在设计界尚属一个新事物,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对于多形态标志设计这一重要趋势也越来越重视。
二、多形态标志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必要性
1、时代发展因素
何轩(2012)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被极大地提高了。标志设计的色彩、造型以及思想理念也均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其形式上也经历了由复杂繁琐转向明快简洁,由绘画形象转向图案格式,由具象转向抽象的过程。张力(2013)指出,传统标志只考虑纸媒,信息简单集中,今天,媒体去纸质化,新的媒体提供了视觉可变化、四维的可能性,品牌识别设计必需结合这种技术特征并努力将新变化引入思考之中,识别是一种意识,非简单符号。
2、企业需求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企业主更加重视标志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怎样更好的传达企业文化、个性成为企业主所关心的重点问题。庄亚会(2015)表明标志设计的作用还需发挥在企业与消费者精神层面的互动上。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需思考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姚远(2012)认为多形态 LOGO 设计方法是传统 LOGO 设计理念的有益补充。实践证明它能够有效地传达企业品牌个性,并以其灵活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开始受到企业主的青睐。
三、多形态标志的理论支持与设计方法
1、多形态标志的理论支持
目前,国内外对于多形态标志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指导体系,王永贞、何征(2015)结合格式塔理论视知觉定律的相似性以及格式塔理论的变调性,强调了标志形态的内在形式的稳定性和对观者心理效应的稳定性作用大于标志的外在图形稳定性。
2、多形态标志的设计方法
关于多形态标志的设计方法,许多学者们都提出了系统完整的设计方法或设计程序。姚远(2012)总结造型上为同一“母体”的共享、统一风格的展现、随机生成的应用、影视动态的效果、元素重组的利用、组合式应用;色彩上为纯粹颜色的多形态、叠加图案的多形态、展示框应用。横向纵深的把握了多形态标志的特性,较为全面。何佳(2013)把多形态标志的设计方法总结为四种——元素统一,组合多样、轮廓统一,背景多样、形态统一,局部多样、局部统一,形态多样。
四、多形态标志的前景与挑战
多形态标志的生存背景是网络,是数字化,依靠的是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用多形态标志很大程度上已经在通过视觉形象来与数字时代接轨。
1、多形态标志的前景优势
胡淋(2014)认为多形态标志完全具备了生存的条件。并具有形式丰富、环保性、灵活性、独特性、柔和性(淡化了人们对标志强烈入侵式的感受)优势。李楠(2014)认为“多形态”标志的各种形式的探索给品牌设计师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给品牌的塑造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刘婧(2012)等认为多形态标志能够取得很大的市场支持。
2、多形态标志的挑战评估
多形态标志设计带来广阔发挥空间的同时也给品牌带来了相应的宣传难度或执行困难。李楠(2014)列出以下几点多形态标志的局限性——第一,多形态”品牌标志宣传亮相初期,依然要维持标志的稳定性特征。第二,多形态”标志中某些表现形式对媒体的要求较高。第三,“多形态”标志设计对设计师的专业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田珂(2014)认为多形态标志的推广局限依然在载体上,而不再受众审美上。
五、结论
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以“多形态标志”作为研究主题,从各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国内有关多形态标志论文、期刊以及专著发表为未来多形态标志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并不充分深入,没有对其作出进一步具体详细的剖析。同时对于多形态标志的实际设计运用分析不足,由此产生对于实际设计指导上的欠缺。可见,对于多形态标志设计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的相关学术研究,而本文的综述希望后来的研究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姚远,多形态 logo 设计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012-06-05.
[2]王永贞,动态标志与多形态标志之比较研究,[J]《视觉传达》, 2014.
[3]汤文广,动与静之间,[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2.4.16.
[4]宋冬慧,多媒体环境下的桂林城市形象多形态标志设计,[J]《艺术百家》, 2013.
[5]王永贞,多形态标志设计理念与方法探析,[J]《艺术与设计》, 2015.1.2.
[6]何轩,多形态标志设计形式的发展趋势,[J]《学术探讨》, 2012.12.
[7]王永贞,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6.
[8]何佳,多样与统一——论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J]《艺术与设计》, 2013.3.
[9]薛文峰,多样与统一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6.1.
[10]钱成,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视觉系列设计,[D]《湖南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论文》, 2012.4.8.
[11]林溪,基于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多形态标志设计,[J]《致富时代》, 2015.7.
[12]胡淋,基于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5.
[13]张力,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视觉识别的动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5.30.
[14]汤文广,静态中的变化_多形态标志——设计探析,[J]《平面设计》, 2014.4.24.
[15]田珂,论标志设计的多维度视觉特征,[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6.
[16]何佳,论多形态标志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3.3.9.
[17]夏令,论全球化语境下当代标志设计多元化的表现形式,[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5.3.
[18]李楠,品牌标志的多形态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5.28.
[19]庄亚会,平面设计中多形态标志的实证研究,[J]《平面设计》, 2015.10.
[20]刘婧,浅谈多形态标志设计及表现形式,[J]《视觉传达》, 2015.10.
【关键词】:多形态标志;设计理念;视觉识别;文献综述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信息传达的环境已经因为媒介和信息技术发生了改变,多形态标志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产生本身就具有时代性,它是数字品牌形象的代表,也是数字品牌形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多形态标志与动态标志是一样的概念吗?多形态标志是否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品牌的核心价值?多形态标志又怎样的发展前景,又存在哪些挑战?正是这样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学者对多形态标志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多形态标志的概念界定
多形态标志在设计界尚属一个新事物,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对于多形态标志设计这一重要趋势也越来越重视。
二、多形态标志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必要性
1、时代发展因素
何轩(2012)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被极大地提高了。标志设计的色彩、造型以及思想理念也均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其形式上也经历了由复杂繁琐转向明快简洁,由绘画形象转向图案格式,由具象转向抽象的过程。张力(2013)指出,传统标志只考虑纸媒,信息简单集中,今天,媒体去纸质化,新的媒体提供了视觉可变化、四维的可能性,品牌识别设计必需结合这种技术特征并努力将新变化引入思考之中,识别是一种意识,非简单符号。
2、企业需求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企业主更加重视标志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怎样更好的传达企业文化、个性成为企业主所关心的重点问题。庄亚会(2015)表明标志设计的作用还需发挥在企业与消费者精神层面的互动上。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需思考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姚远(2012)认为多形态 LOGO 设计方法是传统 LOGO 设计理念的有益补充。实践证明它能够有效地传达企业品牌个性,并以其灵活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开始受到企业主的青睐。
三、多形态标志的理论支持与设计方法
1、多形态标志的理论支持
目前,国内外对于多形态标志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指导体系,王永贞、何征(2015)结合格式塔理论视知觉定律的相似性以及格式塔理论的变调性,强调了标志形态的内在形式的稳定性和对观者心理效应的稳定性作用大于标志的外在图形稳定性。
2、多形态标志的设计方法
关于多形态标志的设计方法,许多学者们都提出了系统完整的设计方法或设计程序。姚远(2012)总结造型上为同一“母体”的共享、统一风格的展现、随机生成的应用、影视动态的效果、元素重组的利用、组合式应用;色彩上为纯粹颜色的多形态、叠加图案的多形态、展示框应用。横向纵深的把握了多形态标志的特性,较为全面。何佳(2013)把多形态标志的设计方法总结为四种——元素统一,组合多样、轮廓统一,背景多样、形态统一,局部多样、局部统一,形态多样。
四、多形态标志的前景与挑战
多形态标志的生存背景是网络,是数字化,依靠的是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用多形态标志很大程度上已经在通过视觉形象来与数字时代接轨。
1、多形态标志的前景优势
胡淋(2014)认为多形态标志完全具备了生存的条件。并具有形式丰富、环保性、灵活性、独特性、柔和性(淡化了人们对标志强烈入侵式的感受)优势。李楠(2014)认为“多形态”标志的各种形式的探索给品牌设计师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给品牌的塑造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刘婧(2012)等认为多形态标志能够取得很大的市场支持。
2、多形态标志的挑战评估
多形态标志设计带来广阔发挥空间的同时也给品牌带来了相应的宣传难度或执行困难。李楠(2014)列出以下几点多形态标志的局限性——第一,多形态”品牌标志宣传亮相初期,依然要维持标志的稳定性特征。第二,多形态”标志中某些表现形式对媒体的要求较高。第三,“多形态”标志设计对设计师的专业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田珂(2014)认为多形态标志的推广局限依然在载体上,而不再受众审美上。
五、结论
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以“多形态标志”作为研究主题,从各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国内有关多形态标志论文、期刊以及专著发表为未来多形态标志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并不充分深入,没有对其作出进一步具体详细的剖析。同时对于多形态标志的实际设计运用分析不足,由此产生对于实际设计指导上的欠缺。可见,对于多形态标志设计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的相关学术研究,而本文的综述希望后来的研究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姚远,多形态 logo 设计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012-06-05.
[2]王永贞,动态标志与多形态标志之比较研究,[J]《视觉传达》, 2014.
[3]汤文广,动与静之间,[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2.4.16.
[4]宋冬慧,多媒体环境下的桂林城市形象多形态标志设计,[J]《艺术百家》, 2013.
[5]王永贞,多形态标志设计理念与方法探析,[J]《艺术与设计》, 2015.1.2.
[6]何轩,多形态标志设计形式的发展趋势,[J]《学术探讨》, 2012.12.
[7]王永贞,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6.
[8]何佳,多样与统一——论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J]《艺术与设计》, 2013.3.
[9]薛文峰,多样与统一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6.1.
[10]钱成,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视觉系列设计,[D]《湖南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论文》, 2012.4.8.
[11]林溪,基于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多形态标志设计,[J]《致富时代》, 2015.7.
[12]胡淋,基于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5.
[13]张力,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视觉识别的动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5.30.
[14]汤文广,静态中的变化_多形态标志——设计探析,[J]《平面设计》, 2014.4.24.
[15]田珂,论标志设计的多维度视觉特征,[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6.
[16]何佳,论多形态标志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3.3.9.
[17]夏令,论全球化语境下当代标志设计多元化的表现形式,[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5.3.
[18]李楠,品牌标志的多形态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5.28.
[19]庄亚会,平面设计中多形态标志的实证研究,[J]《平面设计》, 2015.10.
[20]刘婧,浅谈多形态标志设计及表现形式,[J]《视觉传达》,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