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还是心灵鸡汤?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o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年末,皮克斯的新片《心灵奇旅》悄无声息地上线。许是因为黑人灵魂乐的题材过于小众,在电影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排片只有2%。
  许多看完电影的人惊呼,在这个寒冷的岁末,《心灵奇旅》带来了久违的温暖。影片一度拿到了豆瓣9.4分的高评分,随后排片也依靠着高口碑一点点上涨,票房也从一开始预估的3千万变为了3亿。
  然而,随着《心灵奇旅》豆瓣评分人数的持续增加,分数却开始下降。有人说,它就是没法感动到我;也有更多批评的声音指出,它其实是一碗悬浮的“鸡汤”,只有短暂的感动。那么,这究竟是一场心灵奇旅,还是一碗心灵鸡汤呢?
  心灵急转弯
  《心灵奇旅》是皮克斯工作室的第23部动画长篇,主要导演和编剧则是曾执导《头脑特工队》《怪兽电力公司》的彼特·道格特。
  就像这两部动画一样,他的作品一向靠“点子”取胜,《头脑特工队》把情绪具象化为脑海中的5位小人,《怪兽电力公司》则颇有些黑暗童话的意味,怪兽们靠着每晚恐吓小孩获得的哭声用以发电。
  在《心灵奇旅》一开头,这种“点子”展现为一次美妙的画面奇观。主角乔伊坠入死亡之地“生之彼岸”时,画面仿佛《 2001太空漫游》一般;“生之来处”的导师们,则带有浓浓的毕加索风格。
  至于影片主旨,也还是皮克斯一贯擅长的爱、生命、梦想、友情……甚至直接可以用电影里的几句“金句”来概括:“我一直在寻找被称之为海洋的东西”“这不就是吗”“我会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火花不是人生目标,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已经被点燃”。
  即便你没有看过电影,也许从这些台词中就能猜出来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比起《心灵奇旅》,或许台版译名《心灵急转弯》要更加直白一些。
  主角乔伊是一名喜欢爵士的中学音乐教师,有一次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但喜极生悲的乔伊却不小心因为意外去世了。
  为了回到人间,乔伊的灵魂在奇幻的“生之来处”成为一名心灵导师,他必须要辅佐一名早熟的灵魂“22”投生成为人类。成为人类需要找到一种“火花”,但“22”似乎看透人世,所有学科、知识与爱好,她都提不起兴趣,更别提找到火花了。
  经过经历了种种努力与挫折之后,乔伊与他辅导的“22”都在心灵上经历了大的急转弯,乔伊放下了对音乐已经近乎到有点疯魔的执念, “22”则找到了自己千年以来缺失的火花。
  而两者共同的锚点,就是一同经历的、生活中那些“日常之美”:一片落叶、一块披萨、一卷来自母亲的线团……
  在心心念念的爵士俱乐部演奏后,乔伊达成了目标却有点怅然若失,最后他发现,这也不过是平凡的一天而已。而点亮了“22”的火花也不是任何具象的事物,而是一种对于“日常之美”的热爱,对于生活纯粹的热隋。
  但也有评论认为,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在短短2小时的动画里,这种热爱并不能支撑起人物的选择与剧情的转变,这导致许多情节就像急转弯一般:“22”突然就被几个“日常之美”所顿悟了;一向不理解乔伊的追求的妈妈,突然就被他的一句“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所说服了;乔伊对于苦苦追求的音乐梦想平和了,说着要“过好每一天”而结尾。
  批评的声音指出,动画没有给出答案,这样的解决方法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它只是略带说教地说着要放下、和解、要热爱生活的细节。
  当希望破灭时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心灵奇旅》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共鸣。不管是去年文学畅销榜上的《活着》,还是“年度汉字”这一问题下的最高赞回答是“苟”。
  尽管2020年已经过去,疫苗也在积极研发,但世界已经在悄然地改变了。疫情的暴发,让死亡开始变得真切、迫近,变得不可琢磨。
  当经济开始恢复时,许多人又继续恢复往常繁忙的工作。在这样的状况下,如《心灵奇旅》所呼吁的“珍惜当下”,似乎就变得迫切而重要。
  就像乔伊在死而复生后有了新的感悟,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也曾经历数十次外科手术,每一次都需要经过深度麻醉,并面临着死亡的恐惧。在经历了无数个“今天就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天”后,作为哲学家的阿多,提出了一种带有哲学色彩的生活方式。
  阿多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里写道: “对于死亡的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生活,用仿佛活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刻的方式来生活,这样的一种态度要求彻底的专注的皈依,不是投射到未来,而是在自身之上审视,通过自身审视自我的行动,不再把世界看作我们行动的简单框架,而是在世界之中看待它,通过世界看待它本身。”
  也就是说,用尽全部、强烈地活过每一天,当次日来临时,新的一天就像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幸运。
  阿多最终得出结论:在当下存在的这个唯一瞬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全部。我们生命的每个瞬间,都有着在某种程度上绝对的价值,即便是平庸的,即使是谦卑的。
  这种“活在当下、现在即永恒”的思潮,来源于希腊晚期的哲學流派,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派。现代研究认为,这时的西方哲学进入的所谓“虚无主义时代”,不仅无法催生出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为理想奋斗的勇士,甚至会使得理想主义本身被虚无化了。比如,伊壁鸠鲁派虚无掉了死亡的意义,寻求的是享受当下简单的快乐。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徐英瑾在《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里分析,虚无主义具有拆解宏大叙事的特征,往往是在人们失去希望的时候发生的。譬如在中国的汉末和魏晋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佛教便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主张脱离世俗的社会羁绊来得到灵魂的解脱,便成为了民众逃避现实的某种精神良方。
  “每一天都要像生命仿佛
  要终结一样去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派的主张多带有虚无主义及其所包含的消极情绪,便常被许多哲学学派所攻击,也很少被主流所认可和讨论。   到了上世纪,熟读古代哲学的哲学家皮埃尔·阿多,對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的哲学主张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开发,并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出了其中的积极意味。
  阿多认为,在理论的思考与生活的选择之间,并非只是纯粹的“理论指导生活”,其实两者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因果关系。借助生活,作为人类的我们所思考的理论才可以拥有根基,才得以朝向某种方向前进。
  往往正如《心灵奇旅》的乔伊那样,我们有时候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甚至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迷失自我。但当目标真的达成时,它已经不再让我们感兴趣,而我们会继续追逐别的事物。
  这时候,我们并不一定真正在生活,而是在被目标追赶着生活。因而,我们需要去实现让自身与时间的一种彻底皈依,也就是说,带着感恩接纳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做惯常的事情,但并不如惯常一样。
  我们既可以全神贯注地集中在此刻的目标与梦想上,尽可能地做到最好,也可以告诉自己,我在这里,在此处,这就足够。
  阿多更迸一步论述,用“最后一刻”的方式去生活,还意味着用仿佛初次亦是最后一次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样,我们往往会从对事物惯常的、墨守成规的观念里摆脱出来,重新找到对现实的一种天然的、纯真的看法。
  如同在《心灵奇旅》里,当“22”进入了乔伊的身体里时,我们跟随着“22”的视角,也从乔伊看似庸常的生活中发现了许多细节之美:好吃的披萨、下水道的凉风、街头的阳光与掉落下的北美红枫成熟的果荚。
  这种感受世界,也不只是仅仅沉溺于享乐与美景之中。快乐需要遵循社会契约论,不能伤害和打搅到他人。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对世界的感悟中,也会催生出另一种珍惜:我们都是茫茫夜空中的星辰,有人与人分离的边界,也有许多交汇的温情。
  这能让我们在一个更大、更普遍性的视野里看待事物,并从自我的视角里抽离出来,意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引导我们打开内心。
  这也正是《心灵奇旅》让人感觉到共鸣的原因,影片中的话语来源于古老的真理,它们在各个时代已经反复出现,在我们的时代也一样。一方面它们在过去那么强烈地被提及,以至于在各处有意无意地出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它们也总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生命体验,一再被重新诠释。
  这个世界有人与我们同行
  当然,这也许还是没能解答那个问题:即使《心灵奇旅》的内容主旨与皮埃尔·阿多的主张类似,但没能回答对于电影的批评。
  确实,《心灵奇旅》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有一些不足。另外,如果你觉得“活在当下,过好生活的每一天”的思考方式很有问题,也没必要勉强接受。因为人生哲学有很多种,本来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按照一种方式生活。
  虽然没法回答所有人的疑问,但《心灵奇旅》还是给予了许多人以慰藉,它不是一剂可以对症下药的药方,更像是一个人生旅途中相遇的陌生人,给予了我们一些短暂的温暖后又离开了。
  即使只陪我们走了一小段路,但它能让人感觉到,这个世界有人与我们同行,有些情绪可以与人分担时,生命中的一些不可承受,似乎也变得更可以承受了。
  诚然,电影没有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着我们早已熟知的观念。其实挣扎与犹豫都是常态,就像那句流行语所说的“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只是《心灵奇旅》不只让我们在短暂的2小时中停下脚步,思索自身,它也雇发了一些人去好奇地了解背后的故事,去了解毕加索,了解这种思想背后的哲学议题。
  很明显,我们也很难完全像阿多所主张的那样,尽可能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事实上,在疲惫繁忙的现代生活里,我们可能需要非常艰难地努力,才可以把自己从日常的循规蹈矩里释放出来,去“享受生活”。
  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往往会需要进行永恒的斗争,而说到底,这恰恰又不会是永恒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无限逼近理想中的状态。
  尾声
  在现实中,“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并不是一件全然美好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成千上万受苦和身陷苦难的人们来说, “当下”这个词,本身就是难以承受的。有些事物看上去很美,但置身其中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中有让我们热爱,也就有让我们厌恶的事物。
  《无权者的权力》一书里写道,只要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令人期待的事情,有想要执着、想要追求的标准,才会有周旋的勇气。有些人拥有着这样的勇气,甚至当他们在受苦、处于绝望的境况时,也能够在世界中安定存在。
  索尔仁尼琴在《第一圈》里极力地描写了身为囚徒的感受,他躺在床上,双目紧盯着破损的天花板, “存在的纯粹快乐让我颤栗”。
  卢克莱修(伊壁鸠鲁的学生)在与伊壁鸠鲁交流时,曾惊叹: “面对这些(世界)美景,一种神圣的愉悦,一种恐惧的微颤攥住我的身心。”在这种哲学主张里,这种“神圣的微颤”,便是人类最伟大的部分。
  当这种微颤向我们袭来,不需要试图逃避。就像《心灵奇旅》所示的,当叶片落下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抓住它,抓住这一当下。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与描述rn一天傍晚,两名干部在研究着教师们的活动方案:“今天小芳老师交了白卷.”保教主任说.“啊?什么情况?”副园长问.保教主任说:“刚才,我发现小芳老师在食堂门
期刊
京城潘家园书摊捡漏儿rn文/方砚rn京城淘宝潘家园也算个好场所,那些年还能捡着漏儿,这些年很少能捡得着了.不过,去看看热闹、过过眼瘾还是个不错的地方.二三十年来我经常去潘
期刊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推动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发展之路,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稳步发展,正成为教育
期刊
大师的修养,既包含着丰富精博的思想学识、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的艺术结构,又包含有精准巧熟的技术素质和激情想象的艺术创造。
正义岛儿童法治教育绘本共7册,是用绘本故事的形式讲述法治规则的读本.法律规则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行为规则,人们要很好地在这个社会生存,就必须使自身遵从的习惯、方法要和
期刊
由于高考带来的压力与竞争,许多学生转而通过考取艺术类专业进入大学,毕竟艺术类专业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不是很高,美术生这个群体就随着这种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作为
期刊
王德荣,1964年生,江西省广丰县人,现就职于中共上饶市纪委。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上饶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上饶市信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获
近年来,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国推广,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逐渐重视,使得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回到了语文教学应有的轨道.而古诗的阅读与欣赏应
期刊
随着时代高速发展,人们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大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基地,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强教育改革
2021年春节档电影成绩斐然,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被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黑马影片《你好,李焕英》稳收口碑红利,线上话题持续高涨,线下热度同样不减,而在影视魅力加持下被点亮的文旅目的地,不止湖北襄阳….  “华夏第一城池”再度火热  湖北襄阳,金庸在《射雕》和《神雕》提及过这个古城260次,《全唐诗》有4000多首古诗写过这里,《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