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空间的多元与突破

来源 :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院空间”系列展是湖北美术馆自2014年启动并持续实施的一个艺术项目。该项目每年以不同主题邀请各大艺术院校的青年创作群体参展,以此展开开放、多元的视觉交流与学术讨论,在客观呈现学院脉络下青年艺术家自我感悟与观念表达的同时,不断深化学院之间多维度的交流与对话,在“学院空间”搭建的特定场域里创新、创造,以期呈现出当代青年创作面貌的差异与多元,由碰撞生发可能,由可能寻求突破。





  “错流:共同体想象与可能路径——2021学院空间艺术展”是湖北美术馆“学院空间艺术计划”的第七个展览,首次将关注视野由本地放眼至全国。展览邀请来自北京、广州、杭州、重庆、石家庄、南宁、福州、衡阳、武汉等地艺术高校的19位青年艺术家参展,展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漆画、影像、书法装置等媒介共70件作品。较之往届,本届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展览对空间权力下惯性区域概念的突破,以及基于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资源调配不均等客观事实。美术馆作为开放性场域,在尊重地域差异与务实基层思维提示下对展览资源进行整合、调试、共享与传播的文化关怀和责任担当。
  以上,也正是本届学院空间展提出“错流”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根据策展人的阐释,在思想观念的对话亦即重叠和交集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了“错流”的现象,信息技术强化了“错流”现象的频率、强度、深度和广度,逐步抹平概念圈定所造成的鸿沟。地域的差异与局限必然生成别样的视觉感知和心理维度,从而勾勒出学院艺术视域下的另一个广度。基于通过“错流”式运动合理调试不同地域文化资源配置落差的重要初衷,展览对这批分别来自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视觉与观念上的整合,并从艺术家个体反思、艺术本体探索与实践、图像语言的观念化表达以及影像、书写与绘画装置等多媒介相互作用下的交错体验这四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视觉呈现与空间场域下的多元解读。



  从具体的作品来看,首先,艺术家与社会以及艺术家与艺术史的辩证思考。江衡的油画作品《谜NO.9》,在视觉图像的冲击下,以“假发”为媒介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幻象,在观念形态的更新中,是艺术家对消費文化的反思,以及被物化对象的再思考,其表象的背后是对青春、未来的探索,对自我生活方式的感悟。肖旭的《拿瓶子的男孩2》,用巧妙构思去调度视觉图像,通过个人视角,将主观经验、想法用超写实的技法进行认知转换,把当代艺术精神传递给公众。在不同区域背景和资源差异下,艺术家所呈现的艺术风格、视觉张力亦是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同时呈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平衡感和矛盾感也带给观者更多提示性的思考。文瑶的《一览众山小》、廖有才的《水天一色》,就源于艺术家在广西的艺术创作经历,他们通过个体化的视觉思维,敏感地捕捉艺术和生活中的天地万物,在现实的独特体验中提炼当下表达的艺术语言,不断追寻个人主体性的突破方式。
  其次,关于语言自觉与探索的样本呈现。李中军的《三只蝴蝶》、蒋燕的《肥皂》、蒲浩淼的《褪色花7》、吕琼雯的《繁星下的爱丽丝》是将日常生活体验转换成艺术表达,用单纯的艺术语言来实现自我发现,不断打破物化的界限,强调个人风格形式,同时亦是对自我的不断认识。胡杰彬作为福建籍艺术家,在福州漆艺传承的大环境下,一直致力于漆艺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作品《参合》从漆的本质出发,表达出语言材料在当下艺术中的一种精神和特质,体现出艺术家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漆文化多元性的思考和选择。而崔强的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将传统笔墨和现代审美价值融合起来,在自我转换中不断突破创新。汪鹏飞的作品则将直观感受提炼到画面中,不限于写实性的描绘,以简单、直白、粗犷的表述方式让物体间彼此关照,用不同材质语言折射出当下的心境。
  此外,一些作品也涉及了风景作为精神镜像如何转化与表达的主题。一部分艺术家在多重身份的边界上,将现实的认知和感受不断转换、突破自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地域性的多维面貌。任剑的《和风景系列》、李本的《甘南风景》、孙谋的《领地》、裴丽的《美国树木》等,透过作品可体察到艺术家的共通性,即作为自然生命的体验者,突破艺术实践的视觉感知力,用独特的图像景观反馈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江超的作品将艺术家当下的生存感受,用抽象、秩序的图像语言进行展现,改变了既有的叙事结构,尝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突破。



  影像、书写与绘画装置作为不同文化视角和观念立场的独立体验空间日益成为当下展览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固有的空间维度中,不论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还是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探索,还是多媒介的尝试研究,展览都应充分尊重艺术家的表达形式和价值体验。如同施立刚的《草书心经》以笔法化解笔墨符号,用意象的方式超越技巧,营造独特的视觉体验以完成情感抒发。陈勇静的作品在空间节奏上进行打破重组,利用笔墨的调控来平衡结构彰显视觉冲击力,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在传统技艺上对字形笔法的突破和探索。王小丁的《牡丹花下》作为绘画装置,不断打破既定的边界,将物象认知转换成各种视觉体验。
  诚如“错流:共同体想象与可能路径”所指,对作品的呈现与阐释,其目的不在于结论,而是在参照系下的映射与能指。严格来说,“学院空间”既是美术馆利用其“墙内空间”通过对学院青年艺术家作品进行展示与传播,客观呈现当下学院艺术生态、助推美育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以“学院艺术”为交互媒介搭建艺术教育与公众对话的“开放式空间”。这“一内一外”正是“学院空间艺术计划”基于当下美术教育与创作实践,尊重差异、呈现多元、整合调试、寻求突破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责任编辑:姜 姝
其他文献
哲学探索命运,文学表达命运,宗教信仰命运。千百年来,对于人的思考一直是哲学永恒的命题。人与命运,也总是文学所竭力表现的主题。事实上,人的伟大和崇高,正是通过对死神的挑战与征服表现出来的。死亡作为人类无法回避的终极话题,古往今来无不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古代的圣贤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莫里,施瓦茨认为:“学会了死亡,就学会了生存”。死亡既是人类生命历程的终点,又是建构人类价值
期刊
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客观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无不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开放,通过多种开放途径,广开语文学习的信息之源,使学生进行大量、多层面的信息交流;通过多种开放形式,全方位地解放学生,让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学面对的学生,身心特点,志趣爱好,千差万别,个性客观存在。陶行
期刊
“喂,林落落,看啊,是那个砌砖头的鱼。”我刚骑车冲到政法楼,就听到有人嚷嚷,腹火中烧啊,无奈只得挂了地。“柿子秋,好。”柿子秋是女孩,准确的说是个小美女,尽管有些自作。由于爱脸红,我就喊她柿子秋。好容易挤了点笑,就看到林落落死瞪的眼睛。我转了转头,狠咽了一口唾沫。“嗯呵,那个,两位美女先去吃饭,下午我陪美女去植物园。”这么说我真是要英勇的牺牲了,林落落和柿子秋是植物学的,去植物园就是观察那些什么花
期刊
[摘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消费状况。重视大学生消费现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有益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基本特征和解决措施,成为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 消费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思想与行为
期刊
习作的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隧道,是传达老师对学生圣洁无私的挚爱的平台。传统的习作评语,大都是判官式的判词:“内容不具体,句子不通顺,此词不够恰当,错别字太多”等。老师经过一轮辛苦熬夜将习作批改好,并且写上了评语,本想让学生好好看看。可习作本一发下去,学生对老师所写的作文评语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了一下,很少有学生能花时间去读一读老师写的批语,更没有学生去细心地体会老师的这些评语的用意。布鲁诺说过,“
期刊
[摘要]:现代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必须掌握和遵循一些经营的基本常识,而这些常识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经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等。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营常识 全面质量管理    前言    所谓常识,就是普遍存在的一般知识。  由于它普遍,反而经常被大家所遗忘和忽视。  之所以被遗忘和忽视,多数都是由于急于获取眼前利益和解决手头问题,而丧失了基
期刊
[摘要]:20世纪的苏联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河。但它又是不完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其中不乏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背离的一些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破坏。政治民主遭到严重扭曲。在构建和谐社会,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今天,这些经验和教训的确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索。  [关键词]:苏联模式 政治民主 和谐社会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在摸索中建立起一个前
期刊
[摘要]:当今经常会听到日语错乱这样的说法,年轻人不规则用语等等自创日语,随处可见。本文对现今日语中存的错乱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日语錯乱的种类,并就其原因进行探索研究。
期刊
汤国(《画刊》封面计划艺术家,2021年第9期):当Al芯片植入人脑并不断升级后的审美争战是终极之战吗?  郑达:如果说智能机器和人类的终极之战是伦理,那AI芯片和人脑的终极之战便是审美。古往今来,哲学家都希望能用清晰的原理和逻辑,从零开始推出伦理标准,也就是规定我们应当如何行事的原则。可惜,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唯一的共识就是:没有共识。审美亦是如此。  媒体理论家尤金·塔克(Eugene Thac
期刊
绘画终结了吗?在今天谈及这个问题似乎非常“愚蠢”,尤其是在我们的艺术界:高校还在培养大批绘画专业的学生,绘画展览轰轰烈烈,绘画拍卖纪录屡创新高,甚至绘画还被赋予光荣的文化任务。种种事实显示,绘画作为一类艺术实践,非但没有终结,它还在蓬勃发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被裹挟在市场、教育体制和政治结构中的绘画,距离艺术本身已经越来越远。在我们周遭运作的绘画实践,大多是工具性的,而且是在整个社会结构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