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ing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本文试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践,从艺术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找问题”、 留给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设计自主探究创造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1]因为问题是一切兴趣的发端,而好奇与疑问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好奇而产生疑问,因疑问而进入深思,因深思而求惑解,惑解便得以进步。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成功教师应该具备的本领。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这一意识,我之浅见如下:
  一、艺术地设计问题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多斯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2]。要“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就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的动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努力探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为此提问须注意以下“四度”。一是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那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纷纷举手,踊跃发言。二是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三是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就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就随之逐步提高。四是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反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适当的度,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艺术。
  二、引导学生主动“找问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就教与学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正是激励他们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关键。没有大胆的疑问,就不可能有大的进步。事实上,每人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现身边的许多问题,但只有那些能激起我们兴趣的疑问,才会引起探究的欲望。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使学生不断获得进步的有力措施。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要尊重好问天性,激励学生爱提问题,敢提问题。克莱恩说过:“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4]学生能提问、肯提问是好事,说明学生愿意和老师、和同学交流,也说明提问的同学学进去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所有的提问,包括深刻的、肤浅的、符合逻辑的、违背常规的,寻根究底的,质疑问难的,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擅长问学生,不喜欢学生问老师;喜欢驯良的学生,不喜欢所谓有“反骨”的学生,这是不对的。沟通是双向的,交往是平等的,学生有问题问你,是对老师的信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5]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所问的,要有和善谦逊的态度和真诚博爱的情感,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提问的信心。以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不敢发问的心理障碍。
  其次,要耐心倾听学生发问。叶澜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然而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6]是的,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教师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还要有警觉意识,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话语中,倾听出学生独到的发现,倾听出学生疑惑与欲望需求。在学生提问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有充分的耐心,要有执着的精神,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表,尤其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能达到熟练、精确的地步,更要热情的鼓励他们,真正地意识他们思想的价值,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思考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
  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7]可见,探究,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对教育者而言,采用有效的,有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这种需要,并引导学生把这需要转化成为一种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让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探究要素全部设计好,包办太多,使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无论在对文章整体感知质疑,对部分感知质疑,以及对质疑的解答,都应该交给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相互交流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对于较浅易的自读课文,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登上讲台教一会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有较大的新奇性,呼应着学生着学生好奇竞胜的年龄特点,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学生有积极参与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也强。如我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讨论,并安排学生提问的时间。这一节课我认真地听取,学生提出了“既然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文章前面说‘斯是陋室’,后文又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矛盾吗?”“作者不喜欢‘丝竹乱耳’,为什么又喜欢‘调素琴’?”等问题。第二节课,我肯定了学生所提问题的独到,并依据问题,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集思广益,让学生向自己人开启自己人的“问题域”找寻答案。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探究过程中,分别找出了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寻找到了答案,我再对个别问题进行总结,教学任务就在师生共议问题中完成了。
  正是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有了质疑的机会,有了探究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才智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就会乐此不疲,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习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四、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张载说:“学贵有疑。”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他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8]敢于提问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学生好奇心和判断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的精神,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对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切中关键的问题;第三类,跟课文关系密切,能打开思路的问题。
  对三类问题,教师要眼明心亮,教会学生看准问题的本质,提要害问题;根据自己的爱好、情感,提兴趣问题;根据自己对道德的要求提健康问题;根据自己成才的需要,提有用的问题。而对提问题的学生,问题无论价值如何,教师应予以肯定,但是一定要让学生渐渐的能提出有用的问题、核心问题,而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针对体裁提问。如议论文可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证的,论证的结构是怎样的?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性?小说可问主要人物是谁,有何性格特点,作者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主题是什么……针对课题提问。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有学生问:“既然钱塘湖就是西湖,诗人为什么不用《西湖春行》为题呢?”针对疑难处提问。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有些是依据注解就能解决的。如果老师一字一句的讲解,势必会呆板枯燥,浪费时间,我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同学们都不能解决的,老师再引导分析,这样教学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针对文章的空白处提问。如《木兰诗》中,对木兰提出替父从征后,家人有何争论,她的父母、姐姐、弟弟如何言语,木兰如何说服父母答应让她替父从征的。诗中最后一节的话是谁说的呢?都可以让学生提问讨论补充,让情节更完整,木兰的形象更丰满。这样,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更能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语言提问。对说明文、议论文可问:“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对小说可针对语言的生动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提问;对诗歌可针对语言的凝炼形象提问。如教学《在山的那一边》时,诗中的“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铁青着脸”是山的颜色吗?山为什么会“铁青着脸”呢?这样写妙在何处?这样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修辞手法妙处、诗歌语言的凝炼。
  善待学生的发问,培养学生的“找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做一个 “问题”的引路人,这样,学生的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提问题”的学生。
  综上所述,“问题” 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学和探索,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问题”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两主”有机结合,活跃了课堂,启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地间接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地学习去获得一些直接经验。“问题”教学模式对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极大的作用;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石鸥,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56页。
  [2]《辞书大全·名言警句》,李翰文,九州出版社,2001,289页。
  [3]《心理学》,郭黎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9页。
  [4]《教育学》,丁锦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3页。
  [5]《心理学》,郭黎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49页。
  [6]《外国教育研究》,梁忠义,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编辑出版, 1998,36页。
  [7]《教学最优化艺术》,阎承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98页
  [8]《辞书大全·名言警句》,李翰文,九州出版社,2001,437页。
  
  (作者单位:镇雄县泼机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素质教育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基础教育还很落后。如何真正做到教育改革,怎样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期刊
[摘要]咳必清即枸橼酸喷托维林,是临床上常用的镇咳药,其镇咳作用为可待因的1/3,但无成隐性,副作用小,常规应用极少发生中毒,其中毒情况主要为小儿误服或成人服药自杀导致的大剂量急性中毒。  [关键词]咳必清 中毒致死 法医病理鉴定    我中心在司法鉴定实践中遇到一口服咳必清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现报告如下:  一、案例  (一)案情摘要  张某,女性,36岁,2008年7月14日8时20分
期刊
[摘要]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当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八大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若将八大路线付诸实践,中国早已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八大路线未能在八大之后坚持下去,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同时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以重要历史启示。  [关键词]中共八大路线历史原因历史启示   
期刊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和教师问题设计的质量相关。于教学细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能否把握设计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是问题设计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处设立提问点:一、在关键处设点;二、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三、在看似矛盾之处设点;四、在容易引起联系、想象处设点;五、在貌似无疑却有疑处设点;
期刊
[摘要]高校党建网络信息化,不仅是对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更是对争夺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高校党建信息化的现状以及重要性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高校党建网络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以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 党建 信息化     2009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电子技术基础目前的教学现状,之后从重视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的方法、运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教学几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高效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  [关键词]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电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接受基本技能的练。学生学好该课程无论是对
期刊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精心优选 明确 及时 总结    一、精心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期刊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钱晓霞,200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的。但是很多一线老师都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已经对学习英语产生了畏难情绪,有些孩子已经形成了一定得心理障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军队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军医大学,肩负着培养军队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使命。而通过怎样的人才培养管理理念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质修养,以适应时代和军队的要求,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军校医学人才培养最主要应该把好三关。  [关键词]军校人才 高素质 管理理念    
期刊
[摘要]2010年,为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投入1750万元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班班通”工程,旨在提高我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农村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班班通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2010年6月底,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我们通过高等学校录取的学生档案上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考不过城市学生”——高考就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