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少老师还是热衷于在备课时制造所谓的“亮点”,在课堂上天马行空,语文书被搁置一边,“语文味”越冲越淡,学生思维呈现浅化与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彰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呢?
  细细回想,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注重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他们获得最真切的感悟的,其中有几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单看”能改为“先看”吗?
  我在教学《长城》时,清晰地看到课文中有这样的话语: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后在“单看”这个词上加上着重号,设置疑问,请学生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补充好下面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我边巡视,边提示学生读书细致,在文中找语言。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我们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本领啊!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侯谁有这么好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
  生:再看那长城有一万多里长,那时侯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修长城呢?
  ……
  学生的思维燃烧起来。听着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我不失时机地启问: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他们的探究能力超乎我的想象,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体味与感悟——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他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
  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补一补”,“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在比较、推敲中感悟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课堂也因此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意味深长,内涵丰富。但我们学生初读这句话,觉得语意含混不清,既是“大约”,又岂能“的确”?然而我们的学生再把它放到孔乙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加以推敲,却又发现是符合情理的。孔乙己是周围人们取乐的笑料,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会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还是活着?只能说“谁晓得?许是死了”,更证实“大约”的准确无误。孔乙己现已身受重伤,穷途末路,存活希望不大。况且他是个嗜酒的人,只要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一口,但一年多的时间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大约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处境和命运,同时也增强了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批判麻木的国民性的鞭挞力量。
  这样咬文嚼字式的品读,使我们的学生领会到一个词句只要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就与周围的语句乃至全文发生紧密的联系。
  三.从“竹柏”两种植物解读苏轼的品行
  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我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我说:“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课堂马上进入了一个高潮。学生们马上发现“竹柏”这两种植物的特殊内涵。当大多数同学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时,我们文学社中一个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已经举手发言:“老师,我知道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作者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君子。柏遇霜雪而不凋,耐寒耐旱,冬夏常青,傲居霜雪,郁郁葱葱,精神抖擞,坚强不屈。苏轼遭权臣迫害,被安置黄州管制。他在荒地上栽种农作物,又筑园围墙,园子里则遍种松、柏、竹、梅等花木。竹同松柏‘志同道合’,不同流合污,坚贞不屈,地位高洁。苏轼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被千磨万折所屈服,不肯随波逐流的高大形象正气凛然地傲立在我们面前。这不正是文中竹柏之托物言志,寓意所在吗?”
  我还能说什么呢?要做的只是用劲儿鼓掌。
  陈桂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句容。责任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关关雎鸠,传承房州千年优秀传统;琅琅书声,品味中华百代经典韵味。在诗祖(《诗经》创作者:尹吉甫)故里湖北房县这个山清水碧、英杰代兴的神奇沃土上,有一群诗意栖居的人,他们撑起了房县一中文学教育的天空。  房县一中语文组是一个由30人组成的“德艺双馨”的团队,有湖北省特级教师杨锦全掌舵,有湖北省骨干教师陈兆刚领航,有十大名师、学科带头人郜国旗(学科组长)在前面呐喊冲锋;有湖北省高考阅卷专家郜国旗、吴崇
教学的受众是学生,但事实上,我们的很多课堂令人昏昏欲睡,这是一个事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如九斤老太般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但是有必要扪心自问: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心里到底有没有学生?上一届学生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偏向虎山行”还是“旧貌变新颜”,这一届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如获至宝……如果医生是根据病人开方子,搞室内装饰的是根据房子主人的要求画图纸,那么,教师为什么不是根据学情写教案?
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针对当时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依然造就的是大量词句不通的学生”(《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讨论稿)》,《语文学习》1992第5期),而今时过境迁,中学语文教改已过30年。中学写作教学在艰难探索了30多个春秋之后,光景如何?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写作素质是否
短篇小说《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于1911年的一篇佳作。小说塑造了一位诚信善良、把制靴当作一种事业并且做到极致的小人物——靴匠格斯拉。他面对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工业化文明进程,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做人底线,最后却因失业,贫困,饥饿而死。   这篇小说在我国,除了使用苏教版的师生,其他身份的受众似乎不多。对这篇小说的重视与赏析,自然也就做得还不够,有限的分析也往往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而我以为,该作品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版2013.12)刊登的陈小飞老师的《〈岳阳楼记〉对滕子京的赞扬》一文中,陈老师认为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称赞滕子京”,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认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赞扬人;二是认为滕子京心胸宽广,为人坦荡,“借写洞庭湖的阔大气势来暗示滕子京的胸怀如洞庭湖一样宽广博大”;三是赞扬他胸怀国家,心系苍生。对此观点,笔者颇不能认同。  可以把以上内容归
当下的汉语流行词汇中,有一个词很是惹眼,它就是——正能量。2012年岁末,知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评选出“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当之无愧地位居榜首。  “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作为专业词汇的“正能量”一般是不太可能进入流行语范围的。但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语言世界更是异彩纷呈,只要条件具备,一个新词、一个新的用法或一条流行语就可能应运而生。“正能量”的流行就是这样。“正能量”
据我校统计,我校特殊家庭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1.68%,由于家庭的原因和自身缺乏自觉性,他们很多已经成为学困生,甚至有的已经沦为问题学生。帮助这些学生“脱贫致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来,笔者潜心关注这个特殊群体,从农村特殊家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成因、帮扶措施方面作了探究,使农村特殊家庭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一路芬芳。  一.农村特殊家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性格比较孤僻,想问题
语文教学本应是富有诗意的教学,并在这种诗意盎然的教学中,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个人素质得以完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熏陶演绎可使人生充满诗意。但长期形成的重传授、重应试的传统,使诗意的语文教学缺乏理论支撑;对知识急功近利的训练,使生机盎然的语文阅读变得琐碎、枯燥;忽视语文教学的审美规律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激情消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迷失,使其本应深厚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心灵显
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泛人文教育”到处可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二:一是教师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给人的感觉比较泛;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一节课下来,人文内容是什么,要点在何处,精彩在哪里,学生心中都没什么印象。对此,许多老师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还教学之本来面目,应在引导
《动态》:赛微电子于2021年5月14日发布了2020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您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详细情况?  孔铭:公司以截至2020年12月31目的总股本639121537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以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35元(含税),扣税后,通过深股通持有股份的香港市場投资者、QFII、RQFII以及持有首发前限售股的个人和证券投资基金每10股派0.315元。不送红股,不转增股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