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renl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任何不同语言之间有差异也有共性。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有着共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通过尽量接触,提高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因此,学习母语的一般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学习外语。正如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说明先辈们早已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方面背诵也同样尤为重要。
  一、背诵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肯定中国古代的语言教育是成功的。中国传统教育一贯强调背诵、吟咏这样的一种读书方式。如果把这种方式硬性定性为死记硬背,或者毫不留情地把它完全放弃,是非常不合适的。对语言反复阅读、朗诵、背诵,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加深理解。以前读私塾就是三个字:“念、背、打”。更有古语说“开卷有益,不求甚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私塾教育就是先背后理解。四五岁的孩子晃着脑袋背会了,再由先生讲解。也就是说先练孩子的记忆力,后理解课文的内容。由此,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培育出了不胜枚举、数不胜数的杰出文学巨匠,如: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伟大的作家、诗人,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映照着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广袤天穹。
   遥想“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驱们,他们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当时尽管引进了不少新学科,但修身、国文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他们在“不情愿”的接受中夯实了文化根底,成就了辉煌的文化建树。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但没有传承,何以叛逆?又何谈建树?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倒是应该感恩传统文化对他们的馈赠。陈独秀、鲁迅、胡适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笔者个人的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兴趣的基础上,英语背诵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也是修身励志、陶冶情操的好方法。记得自己在初中时,老师抓得严,要求我们背诵每课的英语课文,背完后才准吃饭。老师也没有指导我们要怎样背才能又快又好,没办法只有靠自己来摸索。我当时心想“不管黑猫白猫,能够背会才是好猫”,于是经过一段时间我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学完一篇课文后,自己先努力地背好第一个句子,直到自己能够把该句子脱口而出为止,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最后,整篇课文就变成自己的“口中之物”了。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集体宿舍里的“卧谈会”开得热火朝天,但热闹是他们的,自己心里却还在想着白天背过的英语课文,那种场景像是在过英语电影瘾,如此而来的快乐,真是非言语能形容。从那时起,我就梦想将来能够做一名英语教师。
  学习英语犹如造房子,英语句子就是框架,单词则是造房子的砖瓦,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砖瓦和框架两者得而兼之呢?我认为记单词不如记句子,记句子不如记文章。因为单词只有放在句子中才有生命力,孤立地死记单词是没有意义的:快记快忘。通过背一句话记一个单词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还能运用,这样记住的单词是活的。每一个句子都可以表达一个意思。一个个的句子组成文章(包括对话)。句子只有放到文章里,才能满足人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需要。不要孤立地背英语单词,要背包含生词的句子或词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运用这些词汇,而且印象深刻。要每学一个句子,想办法找时机马上用到你的表达中去,这个句子才是你的。以上之见是我摸索实践得出的,感觉颇好,收获颇丰。
  到后来,学英语的材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了,自己就开始背一些英语报刊杂志上的一些优美地道的文章,像English Weekly, Learning English , Crazy English 等上面的文章我认为比较好的,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拿来背一背。经典的句子和文章背多了,自己的英语语感也就增强了,英语考试也能轻轻松松高分过关。
  到了大学,自己迷上了“VOA”,每天乐此不疲。如果时间和场合允许,自己还会跟着广播背诵起来,劲头十足,优哉悠哉。英语角和外教的家里更是少不了我的身影,期间若能够用到自己背过的那些经典句子,更是飘飘然。可能是自己背英语背得过于如痴如醉了,以至于室友们老“投诉”,说我半夜里老是用英语说梦话,呜呼,难道这也是错?!于是,慎思之,笃行之。
  再后来,美梦成真,我在大学做起了英语教师。我把自己学英语的亲身经历如数家珍地告诉给我的学生,并监督他们效仿,效果良好。比如用联想记忆法背记单词“cock ”我会让他们先想一想公鸡头的形状,然后我会引导他们想到 tap water的开关“水龙头”, 于是“cock”的“水龙头”之意便会被他们铭记在心。另外,我经常督促学生背课文,表现跟综合测评相结合。万事开头难,但在我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态度峰回路转,开始努力配合起来,背诵热情顿时高涨。最令我感动的是,有一位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有好几次一口气在讲台上流利地背诵出2000多字的英文课文。课堂上最后5-10分钟,我通常留给学生背诵些谚语,像“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等等我的學生都背过且能够脱口而出。
  二、落实教材的背诵要求
  针对背诵,其实英语教材有明确的背诵要求。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Text A课后“Language sense enhancement”部分的第一个练习就是“Read aloud paragraphs A and B and learn them by heart.”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Text A课后第一个练习要求就是“Read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aloud until you can say it from memory.”《大学英语·精读》课后第一道练习也是同样的要求:“Read aloud and memorizing”背诵的篇幅通常都是1-2段左右。但是由于放弃了“念、背、打”的教育理念,谁去在意呢?这样的训练也就是形同虚设了。
  笔者的设想是:由专家确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务必背诵、默写的英文句子。这些句子务必成为升级、升学的门槛。这些句子可以结合教材,体现教材的进度,体现语法规则,体现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假定中学毕业生能掌握900句,大学生掌握1500句,他们就能熟练利用外语,根本上解决随意堆砌词汇的痼疾。只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将900将1500个句子脱口而出、提笔能写是完全可行的。
  “念、背、打”中的“打”是监督的手段,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则可以通过另外的奖惩方式:查。平时测,期末考。既然英语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读、背,对知识的考查当然也应该向诵读倾斜。如果考试不考课文默写,或者考得很少,却要求教师让学生多读多背,这谈何容易?笔者认为现在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得份量过大,建议减少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加大试卷课文默写所占的份量,可以增至试卷总分的20%以上,这并不为过,而是对师生花在诵读教学上功夫的回报。当然,像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统考增设默写题目,目前难度太大,因为教材不统一。目前所能做到的是期末考试教师自己命题时,根据教材,检查默写。考试可以直接要求默写,也可用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熟记程度,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适度采用口语测试。
  三、结束语
  现在,我们教育界高举“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旗帜,然而近百年来,私塾教育留下了多少传世之作?现代又有多少作品能够比肩于古代优美的诗篇?许多人抱怨数十年来没有产生“大师级”的学者、作家,其根源不是不证自明吗?因为重视和做到诵读的人越来越罕见、越来越少了。在缺乏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要学好英语,大兴背诵、默写之风着实是当务之急、行之有效的良策了。末了,一言以蔽之,孜孜以求,找到适合自己背诵英语的方法,学好教好英语,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便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版)强调为了实现学生的英语技能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途径,这样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增加认知体验。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活用英语教学资源,更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主动交流和积极展示。  一、鼓励找同伴寻“疑”交流,加强学习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和同伴交流学习心得,能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学
期刊
教师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学策略设置和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教育构建主义学者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主体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主导”思想。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也成为教学工作者所必需肩负的重要“使命”。教学实践证明,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贯穿
期刊
背景:词语是语言结构的基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抓手,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形成。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部分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费尽心思地包装课堂:展示课件,分组讨论,即兴表演,一时成为教学时尚。他们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对考点的分析、讲解与知识的传授,甚至强迫学生接受结论,这种舍本求末追求热闹的做法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文化。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线基层教师,笔者认为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同时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如果对他们灌以高深的理论知识,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期望的新课程理念是:快乐为主线,兴趣为先驱,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师课堂有声语言的有效性研究,却忽视了对肢体语言的研究。肢体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表情代替有声语言,藉以传情达意的一种无声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同样可以把信息或者情绪传递给学生,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述之外,很多时候是借助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可以更形象地表达教师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润物细无声
期刊
后进生一直以来是广大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数学后进生更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课堂十分枯燥,既没有语文课堂上的文学欣赏,也没有英语课堂上的听力;课后作业和考试时,往往花上很长的时间也解决不了一道难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量的分数付之东流而毫无对策。所以数学后进生相对而言就很多,也更让数学老师伤心欲绝。  万物形成都有因才有果。所以要想解决数学后进生的问题首先必须找到它形成的原因。数学后进生的形成有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被借鉴,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按照课堂作文的程序,学生的合作学习分为“作文前”和“作文后”两个阶段。  一、“作文前”合作  首先,
期刊
从教十几年,经历了两次大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更加开放,不仅允许学校自己选择教材,而且要求各校能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教材。然而,笔者在走访了一些学校,听了一些课以后,总体印象是语文教学仍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交流信息的场所。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传统观念依然在作祟,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
期刊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对中国老年夫妇去外地旅游,在机场看到两个美国小孩在对话。其中一个老人对他的老伴发出感慨:“这两个小孩真有本事啊,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外文!”周围的人不禁哑然失笑。这虽然只是一则笑话,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与我们古人的智慧不谋而合: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两个美国小孩平时接触的都是英语,他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倡导白话
期刊
一次,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成员聚在一起解读教材《老王》。  我们不但为老王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善良而感动,为他的不幸而扼腕,同时也为“我”即使自己遭受不幸,但是仍然关心照顾不幸的老王的行为而感动。我们提到,“我”对老王已经够好的了,可是文章的最后为什么还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大家议论纷纷。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先应明白作者说的幸运者是谁、不幸者是谁。作者为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