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辛伐他汀治疗)和观察组(35例,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均明显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的人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疼痛持续时间,还能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药物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因为冠状动脉阻塞,引起血流供应不足,导致其发生坏死性临床症状的疾病,心前区的压痛、濒死感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1]。目前,临床上将哌替啶、吗啡等药物作为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的主要药物,但是这两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2]。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随机对70例相关患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为45~72岁,平均年龄为(56.3±2.5)岁。观察组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为44~70岁,平均年龄为(56.2±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凝治疗,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多进食清淡食物,并采用ACEI、硝酸酯类制剂抗血小板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溶栓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海外制药(桦甸)有限公司),每天口服300克,4天后逐渐降低药量至每天70克或100克[3]。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每天20毫克,观察组则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晚20毫克。坚持28天为1个疗程,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持续时间和用药过程中的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等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PA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 ±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持续时间 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均明显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的人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有数据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看,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冠状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是常见的致病因。心前区和胸骨后压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增加疾病的病死率。
在本次治疗中,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均明显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的人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1)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属于他汀类药物,对于人体内肝脏胆固醇的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和阻断作用,而且还能够加快L-DLC的合成速度,所以可以快速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2)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发展,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疼痛持续时间,还能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裴凤群.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27(15):117-118.
[2]张燕.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J].中國卫生标准管理,2014,23(17):141-143.
作者简介:杨欢欢 女、1986年1月 汉 浙江省杭州市 本科 住院医师 内科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辛伐他汀治疗)和观察组(35例,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均明显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的人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疼痛持续时间,还能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药物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因为冠状动脉阻塞,引起血流供应不足,导致其发生坏死性临床症状的疾病,心前区的压痛、濒死感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1]。目前,临床上将哌替啶、吗啡等药物作为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的主要药物,但是这两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2]。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随机对70例相关患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为45~72岁,平均年龄为(56.3±2.5)岁。观察组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为44~70岁,平均年龄为(56.2±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凝治疗,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多进食清淡食物,并采用ACEI、硝酸酯类制剂抗血小板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溶栓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海外制药(桦甸)有限公司),每天口服300克,4天后逐渐降低药量至每天70克或100克[3]。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每天20毫克,观察组则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晚20毫克。坚持28天为1个疗程,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持续时间和用药过程中的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等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PA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 ±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持续时间 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均明显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的人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有数据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看,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冠状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是常见的致病因。心前区和胸骨后压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增加疾病的病死率。
在本次治疗中,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均明显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药物上瘾的人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1)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属于他汀类药物,对于人体内肝脏胆固醇的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和阻断作用,而且还能够加快L-DLC的合成速度,所以可以快速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2)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发展,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疼痛持续时间,还能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裴凤群.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27(15):117-118.
[2]张燕.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J].中國卫生标准管理,2014,23(17):141-143.
作者简介:杨欢欢 女、1986年1月 汉 浙江省杭州市 本科 住院医师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