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态度与文艺高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用心品味这番话,联系文艺创作的现状,我感悟,在不断提升创作水平的基础上,文艺高峰与创作态度密切相关。道理明摆着,“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不同,过程与结果大不一样。工作如此,创作亦然。文学家也好,艺术家也罢,态度是否严谨认真,直接左右乃至决定着其作品的品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作品内容充实,极具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他的《秋声賦》《醉翁亭记》等,所以成为传世佳作,与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欧阳修在创作《醉翁亭记》时,开头曾用了几十个字的篇幅,描写滁州四面有山的情景。初稿写好后,自觉不满意,遂反复修改,只留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妻子劝他不必自讨苦吃,欧阳修却说:“文章不写好,我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啊!”
  由此想到当下某些饱受诟病的“高产作家”。曾经,作家高产,是很自豪、很光荣、很令人羡慕的。然而,不知何时,“高产”悄然变味了──某些作家,关注的不是作品品质,而是带来的经济效益。于是,变创作为码字。结果是,自身掉价不说,作品也不受欢迎。
  以长篇小说为例。据悉,我国现今每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千多部,约占世界三分之一。有的“高产作家”,一年可以推出几部长篇。我没读过这类作家的作品,不敢妄加评论。但以为,如此“高产”的作家,断难创作出精品之作。道理明摆着,未经过沉淀和打磨的作品,不是“快餐式”,便是“应景式”,怎么可能经久不衰、流传下去?又怎么可能显山露水,见“高原”,有“高峰”?
  文学创作,如同酿酒,仅有好的原料、好的工艺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其充分“发酵”。否则,流出来的,不是酒,而是水。任何一个作家,脑子里的文学知识、素材储备,都是有限的。即便真是天才,不经常腾出时间和精力,体验生活、补充素材、更新知识,大脑纵是一座仓库,也有被掏空的时候。退一步说,瞎编乱造、闭门造车,炮制出来的东西,生产出来的文字,要么如同“空谷子”,乍看起来,足够大,论营养,天晓得。相反,吃多了,对人体还有害呢。
  曹丕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家柳青有句名言:“作家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的。”可谓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论长短、不分体裁,既需要观察与思考、积淀与酝酿,更需要推敲与雕琢、打磨与润色。正所谓,赤膊锻剑,静心煮字。我相信,有了严谨的创作态度,加上优秀的创作水准,创作出既能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又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指日可待。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广大文艺工作者,理所应当以对人民负责、对艺术负责,以及对时代负责、对民族负责的严谨态度,自觉树立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理念,力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注重作品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引导功能,努力打造出更多更好更有品味的精品佳作,让受众的心灵在愉悦与欣赏中,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和启迪。这样,才可能集少成多、聚沙成塔,才可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其他文献
气质,是当下热词,“主要看气质”甚至一度成为去年年尾刷屏至爆的微信游戏,并在朋友圈迅速蹿红。那么,气质到底是什么?  气质一词,最早源自于宋朝理学家,他们解释为人类先天的不同禀赋,“天生丽质”“先天禀赋”之谓是也。与此同时,古人也认为气质后天可以改变,如宋代思想家张载认为“为学大益,在自求變化气质”,即指人在出生时有不同的个性,但这些不同的个性,都可能因为后天的修养与阅读,而所有改变。而现代科学观
期刊
历史中有两样东西最血腥,一个是真枪实刀地争夺,另一个就是玩政治。  刘备正在后园浇菜,曹操请他喝酒,书里写得备细:“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够情调。可这里不是喝酒,是谈政治——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是英雄,刘备装逼卖傻,胡乱提了一大堆,都被曹操摇头否决。刘备还在装,曹操干脆挑明了:“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曹耳。”刘备一听吓得筷子都掉了。可巧天上打了一个响雷,刘备低头拾起筷子,曰:“一震
期刊
史学大师陈寅恪当年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在开学第一课时向学生郑重申明:“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难怪傅斯年赞誉:“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吴宓则认为陈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胡适当年在大学演讲,他先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板上寫“孔说、孟说、孙说”。最后,总要加上一个“胡说”。这不仅是
期刊
慣用语“唱对台戏”指从前两个戏班子为抢生意,在同一时间演相关的戏,以此反对或搞垮对方。写杂文不妨说是站在假丑恶之对立面,唱以良知和正义领衔主演的“对台戏”。对面演污泥浊水、同流合污的丑剧,这里就唱激浊扬清、泾渭分明的正剧;对面弹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老调,这里就喊革故鼎新、进取创新的新声;对面忽悠民众,这里就发聋振聩;对面假公济私、贪赃枉法,这里就猛追穷究;对面居心叵测,这里就作诛心之论;对面把水搞
期刊
欲求事业有成,就得花功夫。然功夫有明暗之别。明功夫指和所做之事直接相关的专业训练或必要准备。如梨园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或应试学子“平时不用功,考试就发懵”。暗功夫指看似游离于自身主(专)业,却间接对主(专)业多有裨益的旁通功夫。文艺家成就的高低,最后比拼的往往是暗功夫之深浅精粗。写杂文亦如是。  鲁迅有藏书14000多册,“但我们读鲁迅的书,不太易发现这些书籍的影子。这些东西都是藏在文
期刊
哈米先生用《雨果:革命之上有人道》(本刊2016年8月上)来驳斥“革命就一步步演变为恐怖统治”(《书屋》载推荐《论革命》的文章)。前者是“翻書”时看到的“人道”,后者是讲述“革命”后曾经发生过的“恐怖”。“书”怎么能否定“事实”呢?  哈米先生将一名侵越美军中的士兵一时的善心与“革命”的“人道”相联系,恐怕有些欠妥。
期刊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沙漠中的饭店》里写过,丈夫荷西说老板要到他们家里做客,点名要吃竹笋炒冬菇,竹笋还要鲜嫩的。在这茫茫沙漠中,哪儿找鲜竹笋去?我们的三毛却胸有成竹,用小黄瓜削皮切片,与香菇急火快炒,一道“竹笋炒冬菇”就出锅了,脆嫩爽口,令老板赞不绝口,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的“竹笋炒冬菇”了。这道俏菜正好迎合那个老板的刁嘴,也许只有三毛才能想得出来。  同样是刁嘴的,还有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潘五爷,他指
期刊
老牛堂集,土地祠札,东莱新语。扛鼎笔,腾蛟鸣凤,犀利诙谐神韵著。书卷气,若悬泉流馥,飞溅琼珠似雨。争道是,三家村后,血脉相承应许。  博览强记梳今古,合千家,山不辞土。聘颖悟,知人论世,评说雌黄皆有据。谈笑里,正人心风尚,臧否恒生妙趣。似灿簇,寒光点点,直指城狐社鼠。  行看纸贵东都,恰鲁迅遗风重睹。寄人间忧患,黎庶心声共铸。忘毁誉,恁肝肠吐,只为神州裕。风采富,摇曳多姿,品藻瑶台独步。  附注:
期刊
胡适先生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嘲讽做事不到位的某些国人。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名言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最后“差不多先生”病了,家人误将畜医当成先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很想得开,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活着跟死了,也差不多。”  这种“差不多”,与刻板精神的人大异其趣。因此形成的对比是,认真地生产的柴油机,可以安放在办公室的红毯上,噪音不会影响到隔壁办公的人。而“差不
期刊
《慈禧的专权误国与维多利亚的虚君辉煌》(《杂文月刊》2016年9上)是一篇好文章。好在尊重事实,评介客观,不溢美。不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昌盛归功到女王个人名下。人们赞誉她,不是她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她什么都不做,完全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她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她有时温柔善良,有时却强硬冷酷;有时顺应时代潮流,有时却顽固地与之对抗。她也并非生性不喜欢权力或者其道德水准高到了超乎常人的程度,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