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要踩准点儿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_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两年来,在线教育可谓炙手可热。在线教育公司的融资新闻不断传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提供在线课程的创业公司宣布获得百万美元级投资,而且这些网站用户活跃度极高,堪称叫好又叫座。
  在国外,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反观国内,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辞任CEO后立即杀入在线教育领域,其二次创业的网站“91外教网”也随即浮出水面。但是,当在线教育真正遇到中国教育的氛围时,现状并不乐观。如今教育行业的现状是,有教育情结、愿意做教育内容的人主要集中在线下,而懂IT、懂互联网的人则将主要精力放在搭平台而非做内容上,因此国内互联网教育模式还相当初级。
  在这种情况下,在线教育的创业者该怎样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许多业内人士告诉《创业家》,尽管在线教育今年很可能迎来大爆发,但它并非颠覆所有教育模式的“必杀技”。弄不好,你就可能从先驱变成先烈。

在线教育还不是一个特别赚钱的行业


  主持人:现在许多人都投身到在线教育里去,这个行业似乎将成为一个新的爆发点。我们该怎样看待国内在线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李学凌:在线教育还处在发展早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认识的凡是投了在线教育的VC都亏得一塌糊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做在线教育赚到了钱,赚的也只是卖证的钱,比如获得了某个部委的某证,从此黄金万两就来了。但过去一两年,在线教育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已经能看到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革命。
  第一,在线教育极大地释放了学生资源。以前,学生会因为地理条件、价格等种种因素,非常难以获得培训和学习,但互联网给了他们机会。第二,释放了老师资源。现在就是一个人人可以为师的时代,因为互联网把讲课成本变得非常低。比如我可以在网上开一个班,讲创业8年来的融资经历和失败教训,每个人收300块,凑够了30个人就讲一课,凑不够就不上。我上一次课就能赚1万块钱。
  人人为师,就能把很多经验不经过滤地传达给别人,不仅极大地释放了教师和学生,还对传统的学校体制产生颠覆。现在的学校,付给教师的工资大概只占营业额的30%,占据大部分的是教学设施的投入。互联网可以改变这一切,用互联网做教育,你可以只收教育款的20%,其余80%给老师,因为老师如果自己能赚到钱,他一定会离开你的学校。如果每一个学校都这样,学校就会变成一个为老师服务的集体。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新东方一定会被互联网颠覆,因为新东方要拿出营业额的80%来维持整个大平台,没办法把80%给老师,20%留给自己,它所有体系都不符合这样的模式。
  张浩:2010年,教育培训行业有四家企业上市,让整个行业信心爆棚。只有三个分校的企业,都敢喊要上市。但到2012年,很多机构都彻底打消上市的念头,而且开始收缩。教育行业一家上市公司2011年的增长率是60%,但是2012年增长率就一下子降到30%左右。当行业增长没有如预期般爆发,各种矛盾就会爆发出来,身边很多机构就倒了。一夜之间,厦门排名第二的教育机构就散掉了,这就是我身边血淋淋的事实。
  再说在线教育。2009年,我们在上海有30个人专门研发线上业务。大概两个月前,我专门去拜访了一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创始人,他说自己2012年线上亏损约700万美元。一个模块亏损4000多万人民币,这是教育机构玩不起的。所以,中小学教育怎么线上线下结合,把18岁以前的升学教学搬到线上来,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找到了答案。
  悖论在于,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没有问题,他通常不需要通过网上教育或课外教育作补充,就不存在需求。而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动力出了问题,谁敢期望说,把电脑放在他面前他会去学习?李总讲得非常好,当能解决你生存问题的时候,你会去学习,但我们的中小学生可不稀罕。
  黑马营学员:现在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都有应用,但是在教育行业基本没有。小学生不会做一道题时是不是可以向互联网求助,或者帮助小学生做一个学习计划?
  李学凌:谁要说把小学生的教育搬到网上去,我就跟谁急,因为这会把小朋友的视力都搞坏。而且小学生的教育也不应该搬到互联网上。学校不仅仅是学生上课的地方,也是他们接触有限社会的地方,孩子们成长中关于集体、互助、爱以及仇恨的培训都在那里。另外一方面,互联网讲究硬需求和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但现在的学校教育都不是学生主动想学的,因此没办法在互联网上做中小学教育,因为你一开机,QQ这些应用的声音就响起来了。

要做生存教育,要有价值差


  主持人:张浩做的是传统教育,请你先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讲一下行业的问题,然后请李学凌谈谈网络教育有哪些能挣钱的模式。目前很多人都注意到,YY作为一个在线沟通平台,是具备发掘在线教育业务的潜力的。
  张浩:2005年,我们在厦门创业,做中小学课外辅导。从需求上讲,这是一个刚性需求。很多家长对我说,将来不会让自己的小孩上培训班。我和他们说,再过一两年你就不会这么说了,因为孩子一上学的时候你就Hold不住了。那种氛围,就算你Hold住,你的孩子也Hold不住。
  我们创业时从班级做起。2008年至2009年,我们在厦门推出了个性化教学模式,当时厦门整个行业都不知道什么叫个性化教学。事实上,直到现在,所有个性化教育机构都是打着个性化的幌子做着标准化的事情,这是因为行业本身存在缺陷。
  个性化教学很好理解,就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任何行业都有业务核心,抓住核心才能成功。教育行业的核心一定是老师,其他东西都是锦上添花。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学,如果一个机构有300个学生,可能要200个老师支撑,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教育机构没办法保证短期内能够系统化生产这么多教学优秀的老师。   情况往往是这样:一家机构,今天收了你家3万块钱,明天去签约一个给你家孩子上课的老师。那怎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呢?运气好,你可能会碰到一个比较负责任的老师,但大量家长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会耗费大量老师,任何一个机构都没办法支撑,所以只能一个老师对多个学生,而学生越多,教学质量越低。即便真的做到了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那必然收费很高,因为如果我是一个名师,你把所有学费给我都会嫌少。高收费带来的必然是高期望,高期望必然带来的就是高失望。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单纯的一对一培训机构,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大多仅为30%,所以这个机构就会沦为销售性机构。而一个教育机构如果沦为销售性机构,是会出问题的。所以快乐学习在一对一培训上始终坚持审慎的原则。
  教育培训行业,买单的人跟体验的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付钱的是父母,学习的是孩子。摩尔庄园是孩子们自己买单的,因为娱乐和游戏的成分较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一旦用户跟买单者不是同一个群体,矛盾就会出现。比如,家长觉得挺好,但孩子学了10分钟后就不愿意学了,这3000块钱就扔掉。扔掉之后父母亲就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培训不行,所以他只会买一次。任何一个公司,如果用户的消费都是一次性的,那就很可怕。这种情况下,一家机构即便一年能做到两三亿元的收入,同样会沦为一家销售型公司。
  因为上述种种,我们2011年年底就感觉整个行业可能会出问题。果然,2012年,上海本土很大的几家培训机构开始裁员。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做培训的机构以10万为单位。当一个行业什么人都能来做的时候,这个行业必然会出问题。
  李学凌:我是教育的外行,很多不太了解,但学籍教育,我觉得是互联网没办法参与的,我们离它越远越好。我目前看到了两个在线教育的方向,第一个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的教育,另外一个是有价值差的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就是说上了我的课你就能活下去。大量的高中毕业生上了很多年学,但没有任何可以活下去的技能,也不能找一份工作,人家说我们只需要熟悉加减乘除的人就可以。而这两年,从小玩游戏的那批人已经到了要结婚的年纪,要结婚就得有收入。8块钱包夜在网吧待一晚,如果从十七八岁就过这种日子,到二十五六岁就不行了,扛不住了。他们要重新回到社会,找到一份工作,这是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邢帅网络培训学院创始人邢帅最早就是2块钱买一包泡面,8块钱在网吧包夜的人。后来,因为上大学的时候PS过照片,他们就开始在互联网上教人怎么用Photoshop软件。教的过程中,一些人找到邢帅说,你总不按时上课,我们也找不到你,那我们能不能几个人攒个班跟你学?
  一开始,邢帅也觉得挺奇怪,后来才发现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在网上学PS,因为Photoshop用得比较熟的人,即便在广州和深圳这样的地方,找一份月薪4000块钱的工作也很容易。即便在二三线城市,懂得PS的人一个月也能赚到2000块钱,因为每一个影楼和冲印店都需要会用Photoshop的人。今天,如果我和一个Photoshop高手一起出门找工作,他肯定能比我先找到。这是我知道的最早能挣钱的在线教育模式。
  还有一个适合用互联网做的是英语教育。只要一踏出国境,会说英语就变得极其不值钱。在香港,就是一个酒店服务生,英文也说得溜溜的。很多菲律宾人英文说得非常好,但因为就业形势特别糟糕,很多大学毕业生只能做菲佣。而在国内,一个人如果有一门专业技能,同时英文又很好,基本上在任何公司都能拿到1万元月薪。
  这种价值差使跨国教育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一个创业团队,就在菲律宾雇了很多英文讲得不错的人,在网上教中国学生讲英文。现在,他们可以把价格做到一个小时20块人民币,无预约价是40块,这种服务非常方便,也确实有效。这个价格,我其实都有点动心,愿意有空的时候花20块钱学英文。
  黑马营学员:YY未来准备把YY教育做成平台还是准备自己做一些课件?
  李学凌:我们自己做课件是不行的,互联网力量会把教育的重心一直下放到老师,当然,也得帮学校宣传。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阿里巴巴召开组织部会议“百舸争流”,年轻干部们分为三组讨论和分享。上午,马云对这些分享做点评和“打击”,下午,则因为这些年轻人对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门协同、资源分配等,讨论颇为激烈,马云针对性地阐述了对“组织”的理解:组织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要去积极完善。(注:组织部为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团体,M5以上员工为组织部成员)  这两天我特别高兴,我认为这是阿里
期刊
我们有几个年轻人去一家公司谈业务,回来告诉我,他们部门经理认识我。我一听很高兴,但他们一说他的名字,我傻眼了。  这是一个曾经被我开除的人。这个人不坏,但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经常偷懒,不够上进。记得我开掉他的时候告诉他,我开掉你是帮你,哪个公司会用你这样的人?结果这个人成了我的甲方,而且恰好主管我们现在的业务。  没办法,主动拜访吧。他一见我,很高兴地过来和我握了握手,但再也没有和我说话。想找他
期刊
上市是创业的关键一跳。但去年以来,IPO遭遇冰冻期,大批明星公司排队等候上市,其中一些公司在上市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止步不前,消声匿迹,甚至突然死亡。  有人把创业的前三年叫作“死亡谷”,但对创始人来说,也许上市前的这一段才是最黑暗的时候,就像一段隧道,你已走过三分之二,这时看不到前面的光亮,你自己也最没有信心。  一些公司冒险闯关,却遇挫而归,元气大伤。比如,凡客、拉手、迅雷、神州租车,名声在外,在
期刊
《创业家》9月刊封面《VC潜规则》引发了一场关于创投关系的深度讨论  @经纬张颖:所有创业者必读的一篇好文章。我早就说过,跟VC打交道,也必须花时间去了解投资者,他们的风格,他们的优缺点,他们的流程,他们的诚信。跟经纬打交道,谈深了的时候可以随时拿我们已投公司创始人电话自己去问,自己去评判经纬,我有信心说我们好的要远远多过说我们差的。  @李开复:创新工场绝对杜绝这些潜规则!  @曾玉:没考证文中
期刊
陈玮导读:想要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好草。股权激励表面上看是一个公司激励员工的问题,实质体现了创业文化和人才竞争战略。创业者要在激励团队和公司股权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就要恰当地选择对核心团队的股权激励时机和方式。原则上讲,股权激励越早对企业的财务安排和激励作用越到位,也越有利于企业吸引PE投资者,但激励多少,激励谁,怎么激励却是一个不简单的学问。企业最好在实施这一计划前进行充分的讨论,而且聘请一个有经
期刊
策划/卢旭成 摄影/李英武  公司的休息间是什么?  它是公司老板趣味的直接体现;  它是企业文化的播种机;  它是码农(程序员)发呆的地方;  它是宅男宅女的游戏乐园;  它是美女帅哥不因长期加班身材变形的保障;  它是减压舱;  它是加油站;  它是脑力激荡室;  ……  1. 百度公司高级的按摩椅  百度的休息空间俯看像熊掌(百度的LOGO),横看像太空舱。  百度健身房  百度健身房活动排
期刊
草根创业者: 吴宁  花在开网创始人兼CEO,曾服务于百事可乐、明基、奥美公关  花在开网(创立于2012年4月)  这家网络花店面向中高端消费群,每天从全球种植园将精品鲜花空运到配送中心,经由花艺师的精美设计,送达消费者。公司称“传递快乐的艺术”是其品牌主张,目前客户都是通过口碑而来的,八成客户会进行第二次消费。  草根创业者: 龚天乙  星点网创始人兼CTO,曾服务于网易、掌上灵通、HUBS1
期刊
2012年贺岁档,“喜羊羊”系列电影的第四部《开心闯龙年》以不足4000万元的制作拿到了1.6亿元票房,这也是其电影第四次票房过亿。新时代“狼吃羊”故事的缔造者——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坐落在广州,而“喜羊羊”并不孤单,因为就在这座“羊城”中还存在一个“张小盒”,它的创作者叫盒成动漫。  盒成动漫是本届黑马大赛的冠军,成立于2004年,2006年开始创作反映白领生活境遇的“张小盒”系列漫画。创始
期刊
2010年,胖女孩张婧薇厌倦了在淘宝销售外贸服装的生意,怀揣20万元,南下尝试更为“高深的买卖”。 由于自身长期的苦恼,她看到了大码女装的广阔市场,创立“MS·SHE”品牌,并在2011年年底占据淘宝平台大码女装20%的销量。“也有一些自私的成分吧”,张婧薇对选择这个产品门类如是解读。  最开始,张婧薇对于如何创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到哪里创立自己的公司都源于“道听途说”。一位朋友对她说番禺有
期刊
2011年,一个新的化妆品类开始在淘宝走俏,这就是原液(从纯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高纯液体)。深圳确冶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简称确冶)是这一概念的鼓吹者,也是受益者。  当年,周巍巍决定从做了14年的一家深圳化妆品生产厂出来单干,创办确冶。因为进入卖场成本太高,确冶选择了进入美容院这一专业渠道,也接点代工单。“赚点小钱,能养活自己和员工。”  面临国际化妆品巨头和国内一线品牌的竞争,周巍巍一直在思考如何活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