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an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艺术形式和作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欣赏的内容选择要源于生活、就地取材;欣赏的目标要定位清晰、指向明确;欣赏的环境设置要自由宽松,激发情趣;欣赏的知识要以幼为本,回归生活。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因此要理解幼儿欣赏时的行为,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美术欣赏;闽剧服饰;幼儿教育
  中圖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108-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
  一、欣赏的内容要源于生活,就地取材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地方戏曲之一,也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
  我原来工作的幼儿园地处福州下辖的连江城关,连江的方言与福州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地的闽剧团在福州地区是出了名的。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晚生后辈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及其艺术魅力,各中小学校很注重把传统的文化引进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与幼儿园仅隔一个栅栏的连江附小,在校内成立了一个师生同演的闽剧团,这段时间连江附小把闽剧文化在校园里传播得风生水起,校园里随处可见穿着闽剧服饰的武生花旦,这一举动引起了隔壁我园的小朋友的注意,孩子们经常隔着栅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还三五成群地讨论着:“好美呀!”“我也想穿这样的衣服。”“我能摸摸也可以。”“她们身上的花好漂亮,你看,还有蝴蝶。”“金灿灿的,是不是金子做的?”……看着幼儿羡慕的样子,美术欣赏活动“闽剧服饰美”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这种的活动选材没有经过教师的精挑细选,没有刻意安排,而是在孩子们自发的兴趣点上,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体现了源于生活、就地取材的理念。有了活动的主题,就自然而然地考虑到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接收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激发哪些情感?如何定位好活动的目标呢?
  二、 欣赏的目标要定位清晰,指向明确
  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三维目标的指向性,本次活动的目标可以界定为:①感受闽剧中角色的服饰美。②懂得欣赏闽剧服饰的特点。③萌发对闽剧文化的喜爱之情。这三个目标的定位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次活动的方向、重难点、教师指导的重点和预设幼儿能力发展的要求。
  目标的第一点明确体现了欣赏活动的知识目标,目标的界定没有框住幼儿的思维,从目标中可以明确得知本次活动欣赏的作品是闽剧的服饰美,服饰美中美的元素不是只含有颜色、装饰的美,它包含服饰的造型、材质、颜色、花纹、刺绣等各方面。幼儿可以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体验他们自己所感知到的各种美的元素,而不是单一的一两个方面的知识点。给幼儿比较宽松的感受范围,他们的思维自然就不会被框住,也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目标的第二点体现的是幼儿的能力目标,重点突出“懂得欣赏”,这与本次活动的重点相呼应。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从而强化自己的审美体验,通过幼儿的观察、发现、探索发现闽剧服饰的美,并允许不同的幼儿观察的点不一样,得出的感受不一样。本次活动“懂得欣赏”主要落脚点在幼儿对闽剧服饰特色的欣赏上,欣赏闽剧服饰的领口特色、袖口特色、下摆特色,还有袖子的长度、服饰的款式及装饰图案的特点和装饰所用的一些材料元素,经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就知道重点欣赏的知识点,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
  目标的第三点体现的是情感目标,大班幼儿的情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让幼儿的情感在活动中表露出来,是其参与这次活动的深层次的表现,当孩子们在与欣赏的作品充分接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作品的各种美时,他们表现出讶异、惊叹、欣喜、好奇,于是对闽剧文化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就表露出来了。因此第三个目标的制订必定在第一目标和第二目标的基础上才能生成。
  当然,目标的实现需要活动的开展来实行,但目标的定位清晰明确、指向性强,能为教师设计整个教学环节、实施活动过程,引导活动的顺利进行乃至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欣赏活动目标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三、欣赏的环境要自由宽松,激发情趣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活动“闽剧服饰美”的活动前期准备中,教师请幼儿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利用在家里的时间一起收看闽剧节目,让家长给幼儿讲讲有关闽剧的故事,并把幼儿看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带到班上与小伙伴们分享交流。
  根据幼儿提供的信息,教师在教室四周随意挂着各种各样的闽剧服饰,展板上展示着有关闽剧文化的各种素材,课间的音乐随性地播放着与闽剧相关的曲段,这样一个自由宽松且带着浓浓传统民族文化气息的环境,犹如一个戏曲的舞台。幼儿在平日里自然随意地与闽剧有关联的事物接触着,闽剧的相关知识以及对闽剧的初步感知正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幼儿,更激发着幼儿深入了解闽剧的美的兴趣,于是,时机一成熟就促成活动的开始。
  (二)设置简单开放的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的创设至关重要,它可以引发幼儿在与欣赏的作品的交互作用中体验作品的“情景美”,增强美术欣赏中的快乐情绪体验。在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设置提问,所设置的问题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讨论,也可以鼓励幼儿独立进行思考,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解释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自主地学习。
  活动一开始,教师播放闽剧音乐曲段,四位“演员”教师身穿不同角色的服饰,随着不同的音乐舞着与角色对应的舞步动作出场。教师设置一个简单、有效、开放的问题:“演员们穿的服装一样吗?”引导幼儿简单回顾闽剧四大角色——生、旦、净、丑,导入活动主题欣赏闽剧服饰。接着教师只是提供引导语:“每组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演员,请到组里来,想想你怎么发现闽剧服饰与其他服饰的不同?它美在哪里?”并让“演员们”被邀入各小组,扮演者不断地引导幼儿动用各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抖一抖、揉一揉,感知闽剧服饰的材质、花纹、图案、做工等方面的美。幼儿们兴奋极了!动用了所有能感知的感官来与服饰近距离地接触,而教师此时无须做太多的事情,他们是幼儿参与探索型活动兴趣的激发者。有时教师在幼儿兴奋时说的一句“把你最好的发现分享给老师和小朋友”,往往能引起幼儿进一步关注,而且是带有思考的关注。   (三)提供有效的活动策略
  美术欣赏的重点在于“欣赏”二字,如何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自主的欣赏和感知艺术美是本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活动中,教师创设舞台一样的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抖一抖、揉一揉等感知觉来自主地欣赏感知闽剧服饰的美。教师没有过多的牵引和指导,而是通过简单的两三个问题,让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与“演员”近距离接触、互动来感受和欣赏闽剧的各种美。这里教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自由的气氛,让幼儿感觉仿佛置身于看戏之中,显得轻松有趣,既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也勾起了幼儿对活动前知识准备的回忆。“演员们”深入到幼儿当中去,并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幼儿可以零距离接触到他们喜欢的作品,胆子就大了,积极主动地动用了各种感官感知作品的美,这样的活动策略是有效的,也是幼儿喜欢的,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其可以随心所欲地观察、开心地感受、尽情地欣赏。
  四、欣赏的素材要以幼为本、回归生活
  (一)素材体现以幼为本
  “闽剧服饰美”这个活动素材的产生没有经过教师的挑选、教材的编排、旁人的推荐,而是基于幼儿自发看到的一种现象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幼儿在此阶段还处于无意识注意的发展阶段,这种无意识注意是一种在周围的环境刺激下产生的,所以我们提倡进行美术活动的教育的素材应该趋近于生活化,以幼儿为本。“闽剧服饰美”这个活动的产生正是幼儿无意间发现的一件发生在身边的素材,它迎合了幼儿的好奇,顺应了幼儿的想法,激发了幼儿发现的眼光。这种通过生活并源于生活的活动,是使人印象深刻、比较容易理解和受幼儿欢迎的活动。
  (二)内容体现回归生活
  幼儿对各种事物的欣赏感受与成人不同,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方法也与成人不同。他们喜欢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本领。
  在幼儿充分感受和欣赏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幼儿把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观察到的艺术美分享给全班小朋友,幼儿从中获取了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的熏陶,并共享了资源。有了这些资源,幼儿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闽剧中四个角色服饰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不同点,并把这些资源迁移到生活动中去,找找生活中有哪些闽剧服饰美的元素。现实中,孩子们找了很多生活中的闽劇元素,如妈妈的围巾上的绣花,绣花鞋上的图案,少数民族服饰上的花纹,靠垫上的装饰图案,等等。由此可见,幼儿不但在活动中获取了相关的知识,还把它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接着幼儿再亲身体验,为闽剧服饰装饰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并穿着自己装饰的“戏服”自由“演出”, 更加体现了回归生活的理念。这些都做到了让幼儿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充分感受、体验、艺术美,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活动中去,也体现了教学的素材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对于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只要教师牢记“谁去欣赏”“欣赏什么”“怎样欣赏”,那么,我们的美术欣赏活动将不会偏离《指南》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鲜”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园中3—6岁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幼儿在园中三餐两点搭配和营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膳食加工管理工作无疑成为幼儿园后勤管理重点工作,幼儿园膳食管理的好坏更成为评价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后勤服务是否有效的窗口性工作。如何让幼儿园三餐两点“嗅”色可餐,如何提升后勤管理品质。文章作者尝试着将精细化管
一  胡乔木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作为重点批判对象受到严重打击,可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还是没有恢复正常的政治生活。1977年四五月间,邓小平再次复出已成定局。邓力群正同王震计议,通过什么途径让胡乔木重新出来工作。就在这时,五一劳动节后刚刚上任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匡已经找上门来:恳请胡乔木主持《鲁迅全集》 新版的注释工作。胡乔木欣然同意。  编辑、出版一部比较完备和准确的 《鲁迅全集》 新的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文章以微课《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设计为例,从作者本校市公开课开放周外校教师听课问路情境出发,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微课的形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将数学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数学学科教学关键点,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
摘 要: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被中小学重视。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应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基础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它关乎国家和个人的未来、契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分析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德育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咱们孔老夫子有个最得意的门生,《论语》 里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位颜先生并非因为没菜吃,住在破烂的房子,做了这样的一个“穷措大”而不快乐。他所以还能那样高兴,是因为他对于所学实在津津有味,所以虽穷而不觉得;虽然穷得“人不堪其忧”,而他因为有心里所酷爱的学问在那里研究得实在有趣,所以仍是一团高兴。这段纪事并不是奖励人做穷人,是暗示我们总要寻出自己所高兴学的,所高
摘 要: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拓展“通道”,延伸儿童探究之宽度;归还主场,唤醒主体自觉之活度;聚焦需求,提升知行合一之深度,从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归还儿童的话语权,适应儿童的发展需求。在深度思考中探寻儿童立场,尊重儿童主体性,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助力儿童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
一个不能理解的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大约在9至10月间,当时我在重庆军令部第二厅第一处第三科当上校参谋,曾经看到一件美国政府致中国政府的公文,大意是“商请中国政府派出一个由5万人编成的军,协助盟军占领日本事宜”。  这件公文是美国驻华大使馆转来的,是经过了中国的外交部、军委会外事局、蒋介石的侍从室等机关再到军令部的,已有不少人签了字,盖了不少人的私章。其中最显明的批示是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批
摘 要: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民间美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五课《小老虎》为例,介绍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模仿制作方法,认识造型特点,了解艺术特色,并且让他们在问题情境中充分调动视知觉经验,感悟艺术之美,体会生活之趣,融入个人之感,生成鲜活有温度的美术作品,以期让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逐渐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关键词:民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者要做真性情教师,育真性情学子,要从儿童视角出发,融入学生群体,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研究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知识、才能,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会玩”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真性
摘 要: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人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认知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实现学习的整个过程。小学写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上好写字课,让学生能够引发对书法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进而通过学习书法开始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形式的审美到文化的认同,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