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借Windows Server在x86平台的垄断地位,微软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进军虚拟化市场、进而抢占云计算制高点的目标。
在虚拟化市场,微软是后来者,尤其是在服务器虚拟化市场。当微软的Hyper-v随着Windows Server 2008进入服务器虚拟化这个领域时,不管是VMware的ESX、还是开源软件Xen都早已扬名立万,特别是VMware的ESX已经占有80%以上x86服务器虚拟化市场,成为x86服务器虚拟化的代名词。这对微软开拓虚拟化市场是一个严峻考验,但这并没有影响微软进军虚拟化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在微软的历史上,微软曾多次凭借其品牌知名度和强大的资源优势,上演了后来居上的好戏,而Windows Server在x86平台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也给了微软充足的底气。
6月3日,微软在北京举行了以“秉虚为实 化繁为简”为主题的虚拟化峰会,再一次向业界明确地传达出微软进军虚拟化市场的坚定决心。
虚拟化是第一步
云计算是微软的战略重点,微软的高层曾在多个场合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在今年3月微软CEO鲍尔默在美国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这也是微软的产品和服务全面转向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云 端”是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市场策略,在“云 端”战略的指导下,微软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方面充当公共云服务供应商,运营着Hotmail、Bing、MSN、在线Office、在线Exchange、Windows Azure Platform等众多服务; 同时还是云计算技术的供应商,提供云平台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和产品,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System Center等产品。不过,无论是作为公共云服务供应商还是作为云计算技术供应商,微软认为虚拟化的产品都在其中充当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虚拟化是迈向云世界的第一步,没有虚拟化,云计算的那些优势,包括动态响应需求的变化、节约管理成本、按需分配资源、灵活支持业务都是一句空话。”微软大中华区市场战略部总经理孙建东介绍说,“云计算的部署应该先通过虚拟化实现资源的整合,然后通过管理自动化提高管理的效率,最后是对流程进行优化才能最终完成。”
孙建东说,虚拟化技术的好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识,这就使得引入虚拟化已经成为用户的一种普遍需求: 虚拟化就像操作系统一样正在成为企业IT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为了响应用户的这种需求,微软才在自己的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中新增了虚拟化引擎Hyper-v,并在其系统管理工具System Center引入对虚拟机的管理等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对桌面虚拟化的支持。
当然,对微软而言,Hyper-v还是继续捍卫微软操作系统统治地位的必要之举。因为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将使得虚拟化管理程序(Hypervisor)成为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之间新的一个软件层,这对操作系统的核心地位构成了一定威胁,甚至有可能使操作系统的作用弱化。因此,Hyper-v成功与否事关微软在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角色定位。实际上,微软一直加紧完善Hyper-v的功能,特别是Hyer-v R2的推出大大缩小了与同类产品的差距。
丰富的桌面虚拟化方案
桌面虚拟化技术是当前虚拟化领域的新热点,而微软也同样非常看重。
与我们常说的桌面虚拟化稍稍有些不同,微软的桌面虚拟化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应用程序实际运行在服务端,用户看到的桌面只是运行结果的图形表现 (微软称之为虚拟的桌面或VDI); 另一种是指用户看到的桌面应用程序就运行在用户的电脑上,只是这些程序并不实际安装在用户的电脑上(微软称之为桌面虚拟化)。区别这两种情形的一个关键是,是否需要保持始终在线,前一种情形由于程序实际运行在服务器上,所以必须保持永远在线状态,而后者只要求应用程序下载时在线就可以了。
据微软工程师介绍,微软VDI方面的主要产品是RemoteApp,虽然它在功能上不及VMware的View 4和Citrix的XenDesktop 4,但更简单和易用,配合Hyper-v,同样也可以给用户带来灵活性和成本的节约。而后一种桌面虚拟化产品的代表则是微软的APP-V,这一款独具特色的产品,它能提供应用程序的虚拟化能力。与Citrix的应用虚拟化产品XenApp不同,它是把应用软件的运行环境直接打包下载到用户的电脑中运行,从而既可以解决应用程序与本机系统不兼容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客户端电脑的计算能力。而且,由于微软与Citrix具有多年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APP-V能与Citrix的产品集成共同为用户提供功能非常强大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微软还有一款用于“虚拟的桌面”的产品MED-V,也可用于解决应用程序的不同版本同时运行以及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的不兼容问题。
微软在桌面虚拟化方面的产品还不限于此。在大会上,微软的技术人员还演示了用户状态虚拟化等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用户配置文件重定向实现用户漫游,真正实现了只要有互联网,就能在任意一台电脑上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另外,针对一些视频应用时桌面虚拟化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微软提供了RemoteFX技术,它能利用服务器GPU的计算能力,让一些渲染和计算在服务器端完成,从而改善用户的体验。
用户认可是关键
由于VMware和Citrix早已在虚拟化市场耕耘多年,作为后来者的微软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是让用户接受微软的虚拟化产品,认可其产品可以用于关键的业务系统。对此孙建东表示,微软的虚拟化产品是能满足支撑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的诸多要求的,因为微软有三个独特优势: 即微软拥有超大型数据中心、对外提供共有云服务还对外提供云计算的各种产品。微软就是这些产品的第一个用户,微软的这些产品都在这些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着。
“微软拥有一个超过60个足球场大小、耗资超过5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每月新增的服务器都超过1万台。这个云计算中心就运行在Windows Server平台上,由Hyper-v作为虚拟化引擎,并处于System Center的管控之下。这个平台每月承载28亿次搜索、600亿个邮件处理、2400亿条即时通信消息。”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Michel Van der Bel在演讲时说,“微软的产品能够承担如此大的处理量,足以说明产品的可靠性。”
据孙建东介绍,微软的虚拟化解决方案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在本次虚拟化峰会上,《计算机世界》记者见到西门子和海辉软件的两位IT负责人,前者使用了微软的服务器虚拟化产品Hyper-v,后者使用了微软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
海辉软件是一家从事软件按外包服务的公司,它使用微软的VDI来管理软件工程师的开发工作。海辉软件CIO许可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表示,微软的产品简单易用、成本低,而且与软件开发工程所用的开发环境能紧密集成,这些是海辉软件决定采用微软产品的主要原因。据许可介绍,目前海辉已经有超过250名开发和测试工程师工作在这个VDI环境中,而IT部门用于支持该项目的工程师只有两名。
“不管是硬件采购成本的节省和开发效率的提升都是非常明显的。以前一名开发人员可能同时有几台电脑,如今只要一台简单的终端就可以了。相对一台物理PC,虚拟桌面的成本降低了60%以上,而且开发环境的部署更快捷和方便也让工程师的开发效率提升了20%以上。另外,在安全方面的管控能力也大大加强了。”许可说,“我们从虚拟化的项目中看到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我们准备继续扩大VDI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计划引入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在虚拟化市场,微软是后来者,尤其是在服务器虚拟化市场。当微软的Hyper-v随着Windows Server 2008进入服务器虚拟化这个领域时,不管是VMware的ESX、还是开源软件Xen都早已扬名立万,特别是VMware的ESX已经占有80%以上x86服务器虚拟化市场,成为x86服务器虚拟化的代名词。这对微软开拓虚拟化市场是一个严峻考验,但这并没有影响微软进军虚拟化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在微软的历史上,微软曾多次凭借其品牌知名度和强大的资源优势,上演了后来居上的好戏,而Windows Server在x86平台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也给了微软充足的底气。
6月3日,微软在北京举行了以“秉虚为实 化繁为简”为主题的虚拟化峰会,再一次向业界明确地传达出微软进军虚拟化市场的坚定决心。
虚拟化是第一步
云计算是微软的战略重点,微软的高层曾在多个场合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在今年3月微软CEO鲍尔默在美国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这也是微软的产品和服务全面转向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云 端”是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市场策略,在“云 端”战略的指导下,微软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方面充当公共云服务供应商,运营着Hotmail、Bing、MSN、在线Office、在线Exchange、Windows Azure Platform等众多服务; 同时还是云计算技术的供应商,提供云平台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和产品,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System Center等产品。不过,无论是作为公共云服务供应商还是作为云计算技术供应商,微软认为虚拟化的产品都在其中充当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虚拟化是迈向云世界的第一步,没有虚拟化,云计算的那些优势,包括动态响应需求的变化、节约管理成本、按需分配资源、灵活支持业务都是一句空话。”微软大中华区市场战略部总经理孙建东介绍说,“云计算的部署应该先通过虚拟化实现资源的整合,然后通过管理自动化提高管理的效率,最后是对流程进行优化才能最终完成。”
孙建东说,虚拟化技术的好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识,这就使得引入虚拟化已经成为用户的一种普遍需求: 虚拟化就像操作系统一样正在成为企业IT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为了响应用户的这种需求,微软才在自己的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中新增了虚拟化引擎Hyper-v,并在其系统管理工具System Center引入对虚拟机的管理等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对桌面虚拟化的支持。
当然,对微软而言,Hyper-v还是继续捍卫微软操作系统统治地位的必要之举。因为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将使得虚拟化管理程序(Hypervisor)成为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之间新的一个软件层,这对操作系统的核心地位构成了一定威胁,甚至有可能使操作系统的作用弱化。因此,Hyper-v成功与否事关微软在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角色定位。实际上,微软一直加紧完善Hyper-v的功能,特别是Hyer-v R2的推出大大缩小了与同类产品的差距。
丰富的桌面虚拟化方案
桌面虚拟化技术是当前虚拟化领域的新热点,而微软也同样非常看重。
与我们常说的桌面虚拟化稍稍有些不同,微软的桌面虚拟化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应用程序实际运行在服务端,用户看到的桌面只是运行结果的图形表现 (微软称之为虚拟的桌面或VDI); 另一种是指用户看到的桌面应用程序就运行在用户的电脑上,只是这些程序并不实际安装在用户的电脑上(微软称之为桌面虚拟化)。区别这两种情形的一个关键是,是否需要保持始终在线,前一种情形由于程序实际运行在服务器上,所以必须保持永远在线状态,而后者只要求应用程序下载时在线就可以了。
据微软工程师介绍,微软VDI方面的主要产品是RemoteApp,虽然它在功能上不及VMware的View 4和Citrix的XenDesktop 4,但更简单和易用,配合Hyper-v,同样也可以给用户带来灵活性和成本的节约。而后一种桌面虚拟化产品的代表则是微软的APP-V,这一款独具特色的产品,它能提供应用程序的虚拟化能力。与Citrix的应用虚拟化产品XenApp不同,它是把应用软件的运行环境直接打包下载到用户的电脑中运行,从而既可以解决应用程序与本机系统不兼容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客户端电脑的计算能力。而且,由于微软与Citrix具有多年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APP-V能与Citrix的产品集成共同为用户提供功能非常强大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微软还有一款用于“虚拟的桌面”的产品MED-V,也可用于解决应用程序的不同版本同时运行以及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的不兼容问题。
微软在桌面虚拟化方面的产品还不限于此。在大会上,微软的技术人员还演示了用户状态虚拟化等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用户配置文件重定向实现用户漫游,真正实现了只要有互联网,就能在任意一台电脑上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另外,针对一些视频应用时桌面虚拟化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微软提供了RemoteFX技术,它能利用服务器GPU的计算能力,让一些渲染和计算在服务器端完成,从而改善用户的体验。
用户认可是关键
由于VMware和Citrix早已在虚拟化市场耕耘多年,作为后来者的微软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是让用户接受微软的虚拟化产品,认可其产品可以用于关键的业务系统。对此孙建东表示,微软的虚拟化产品是能满足支撑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的诸多要求的,因为微软有三个独特优势: 即微软拥有超大型数据中心、对外提供共有云服务还对外提供云计算的各种产品。微软就是这些产品的第一个用户,微软的这些产品都在这些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着。
“微软拥有一个超过60个足球场大小、耗资超过5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每月新增的服务器都超过1万台。这个云计算中心就运行在Windows Server平台上,由Hyper-v作为虚拟化引擎,并处于System Center的管控之下。这个平台每月承载28亿次搜索、600亿个邮件处理、2400亿条即时通信消息。”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Michel Van der Bel在演讲时说,“微软的产品能够承担如此大的处理量,足以说明产品的可靠性。”
据孙建东介绍,微软的虚拟化解决方案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在本次虚拟化峰会上,《计算机世界》记者见到西门子和海辉软件的两位IT负责人,前者使用了微软的服务器虚拟化产品Hyper-v,后者使用了微软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
海辉软件是一家从事软件按外包服务的公司,它使用微软的VDI来管理软件工程师的开发工作。海辉软件CIO许可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表示,微软的产品简单易用、成本低,而且与软件开发工程所用的开发环境能紧密集成,这些是海辉软件决定采用微软产品的主要原因。据许可介绍,目前海辉已经有超过250名开发和测试工程师工作在这个VDI环境中,而IT部门用于支持该项目的工程师只有两名。
“不管是硬件采购成本的节省和开发效率的提升都是非常明显的。以前一名开发人员可能同时有几台电脑,如今只要一台简单的终端就可以了。相对一台物理PC,虚拟桌面的成本降低了60%以上,而且开发环境的部署更快捷和方便也让工程师的开发效率提升了20%以上。另外,在安全方面的管控能力也大大加强了。”许可说,“我们从虚拟化的项目中看到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我们准备继续扩大VDI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计划引入服务器虚拟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