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中的规则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教师利用教材帮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了解规则,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能使儿童顺利完成小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校园生活,而且能帮助改变学生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进而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特点 规则意识 品德与生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正处于从幼儿时期向童年时期过渡阶段。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他们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
一、解读课程标准,精心确定行为目标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综观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的需要和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设计纬度,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的节奏,加强规则意识,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为他们今后自主发展奠定基础。笔者经过解读课程标准,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为中心,将小学低年级儿童培养的规则意识聚焦在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五个方面,确定出以下最需要培养的行为目标。
二、以生为本,科学选用教学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儿童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儿童步入学校,走进课堂,他们需要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在规则意识培养方面,如果儿童获得了发展机会,他们便会形成自信心。作为《品德与生活》任课教师要从《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入手,关注与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切实地为步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一)以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了解规则的知识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对于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来说,规则就是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注意倾听同学发言等。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也常常设计一些小游戏,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全体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邀请懂规则守规则的孩子参与游戏,为儿童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此时此刻的规则是什么。也正是在这热闹而有序的游戏中,儿童明白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种品格。
(二)以故事造情境,激发儿童遵守规则的愿望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来教育儿童,让儿童从故事中增长智慧。教师在向儿童讲故事的时候,能够向儿童传递大量信息,同时还感染着儿童的情绪。这时候,儿童不仅是在聆听,而且儿童也参与到故事中,并被唤起心中的热情,激励儿童奋进,引导儿童不断成长。
三、重视激情导行,规则意识培养“三步走”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出现的问题源于童年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因此,在小学品德与规则教育中,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是告诉他多少规则,而是要让他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养成用规则处理问题的习惯,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内化为个人的自我约束行为,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再现情景,切入主题,引出规则。
操作要领: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书面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则意识。
(二)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规则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
操作要领:再现生活的方式很多,如情景再现、模拟表演、分角色讲故事等。同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做个守规则、宣传规则的小公民。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有预见性,并及时引导。
(三)课后践行,内化规则
学习目标:链接生活,应用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实践中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化规则,从而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目的。
操作要领:在课中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规范”的道德人。
【关键词】儿童特点 规则意识 品德与生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正处于从幼儿时期向童年时期过渡阶段。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他们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
一、解读课程标准,精心确定行为目标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综观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的需要和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设计纬度,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的节奏,加强规则意识,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为他们今后自主发展奠定基础。笔者经过解读课程标准,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为中心,将小学低年级儿童培养的规则意识聚焦在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五个方面,确定出以下最需要培养的行为目标。
二、以生为本,科学选用教学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儿童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儿童步入学校,走进课堂,他们需要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在规则意识培养方面,如果儿童获得了发展机会,他们便会形成自信心。作为《品德与生活》任课教师要从《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入手,关注与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切实地为步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一)以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了解规则的知识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对于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来说,规则就是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注意倾听同学发言等。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也常常设计一些小游戏,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全体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邀请懂规则守规则的孩子参与游戏,为儿童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此时此刻的规则是什么。也正是在这热闹而有序的游戏中,儿童明白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种品格。
(二)以故事造情境,激发儿童遵守规则的愿望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来教育儿童,让儿童从故事中增长智慧。教师在向儿童讲故事的时候,能够向儿童传递大量信息,同时还感染着儿童的情绪。这时候,儿童不仅是在聆听,而且儿童也参与到故事中,并被唤起心中的热情,激励儿童奋进,引导儿童不断成长。
三、重视激情导行,规则意识培养“三步走”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出现的问题源于童年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因此,在小学品德与规则教育中,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是告诉他多少规则,而是要让他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养成用规则处理问题的习惯,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内化为个人的自我约束行为,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再现情景,切入主题,引出规则。
操作要领: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书面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则意识。
(二)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规则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
操作要领:再现生活的方式很多,如情景再现、模拟表演、分角色讲故事等。同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做个守规则、宣传规则的小公民。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有预见性,并及时引导。
(三)课后践行,内化规则
学习目标:链接生活,应用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实践中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化规则,从而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目的。
操作要领:在课中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规范”的道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