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在实施中困难颇多。主要表现在课程发展不平衡,课程执行系统的各级主体程度不同地缺位,缺乏对课程实施策略的关注和与研究,致使课程实施水平和价值实现不尽如人意。为此,需要教育系统各个环节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推进课程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8-0013-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推进之中,大体经历了转变观念普及课程理念、制定课程规划和开发课程内容、探讨有效实施策略并付诸实施、逐步走向常态这样一个艰辛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一些可喜的局面和经验,又表现出十分的不平衡。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基层调研,包括听课、参与教研活动、座谈交流等形式,我们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与指导。现就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一初步分析,并试着提出我们的对策性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进展极度不平衡,整体来看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缺乏刚性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加之课程的实施难度,使得区域间、学校间课程的实施状态极不平衡,与整个课程改革的步伐很不协调。从我们走过的29个区县来看,有9个区县整体上没有开设此课(这29个区县中有15个作为综合实践专项调研,因此都是被安排到较好的区域),从管理部门到学校都没有这门课程的意识和理念;全省11个市只有5个市配备了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其中还有四个市的教研员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区县一级专职教研员不足五分之一;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过专项培训或研讨的只有三个市、十几个区县;有的市仅以五年级和八年级到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一周来代替课程的全员性实施,推卸了学校的课程责任……因此,课程实施的区域推进与规划管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导致了区域间课程落实和进展情况的严重不平衡。
  各学段间的发展不平衡也十分明显。在那些已经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市、县,小学、初中、高中各段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一般来说,小学做得相对较好,不同程度地开出了此课程,并进行着课程管理与实施的探索;中学普遍做得不好,课时紧张、升学压力大、教师紧缺是主要借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没有体现。此外有的市中学管理权限不在县区,也留下了管理真空。
  学校间发展不平衡也普遍存在,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课程意识和管理水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校长借口教学任务重、课程内容多、课时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拒绝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内部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实施情况也不平衡,这与教师的课程意识、职业理想和业务水平有直接关系。所以,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常态实施还有很远的距离。
  2.课程执行系统中各级主体的缺位,制约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从实践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导致执行不利的问题。
  从教育行政部门来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措施尚未到位,甚至还有许多真空。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校是否开设此国家课程、课时能否保障等表层问题都没有纳入管理范围,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与监控系统中没有此课的位置或达不到应有的权重;在教研员和教师配备、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师职称评定及评优评先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是中高考中,此课程的地位难以落实。尽管中考改革方案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和指标,但缺乏操作和落实,至于全省使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根本就没有体现此课程;与课程管理和实施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这些部门与教研、教学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整合,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培训脱离教师和教学实际,缺乏课程建设的宏观思路与管理,特别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
  从教研机构来看,在对课程实施的研究、指导与管理方面也明显缺位。一是大部分教研机构在职能定位上就存在偏颇,不是把开足、开全、开好三级课程作为重点,而是专注于考试研究,重视考试科目,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其工作的“盲点”;二是大部分教研员身兼数职,即使是专职,其兴趣和专长也不在综合实践课程,因而将此课程的研究和指导作为副业,不能真正投身到此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中来,缺乏对学校、教师的专业引领和有效指导;三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主动、高效地开展工作。
  从学校层面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执行者,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大部分学校主要是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此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课程意识薄弱,课程领导能力较低,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运行保障机制,工作重心只放在那些显性目标上,不能从全局和未来的视角进行课程建设与规划;二是学校课程执行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整合各课程领域,对课程内容、相关资源、活动类型、实施方式、评价管理等缺乏整体规划,致使课程推进困难,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三是学校不具备课程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整个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统一整合,缺乏整体研究、统一规划、协同落实的意识和氛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特色的选择与突破、学科课程的拓展与整合等各个方面没有统一的思路和规划来统领,显得分散、凌乱,没有灵魂,成效很低;四是以考试为中心,在落实国家课程、课时方面打折扣,或是不按要求安排课程课时,或是虽把课程安排进了课表,实际却形同虚设,致使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非考试科目随意被挤占,在质量监控和评比检查中没有它们的地位;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单一,不能多线索、多领域、多渠道地开展活动,不注重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的引领,单纯地停留在课堂活动或结果的展示,无法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和价值追求。
  从教师层面看,作为课程的具体执行者,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是兼职,必然存在一系列先天不足和现实问题。一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和要求都不了解,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二是缺乏课程经验,没有掌握基本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难以适应课程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难以满足活动各环节指导的需要;三是缺乏研究意识,不懂得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究、实践反思等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应付现象严重,学校教学研究中基本没有此课程的位置。
  3.课程操作层面的研究与指导不到位,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与指导。但由于上述各执行主体的问题,导致具体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操作和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不能从课程指向的三条线索出发,有机地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不是立足于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活动内容,而是表现出几种倾向:一是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把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活动课,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科内容的拓展,甚至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还有的是直接以学科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按照预设内容讲授此课程;二是割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而孤立实施的倾向,以开设“微机”(或信息技术)课、劳动课或学校传统项目来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是教师主体倾向,课程选择与实施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且囿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能力,简单地把预设内容强加给学生,使他们在脱离真实生活的背景下重复同样类型的活动,达不到课程的价值追求。
  在课程实施与教师指导方面,对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胆创新关注不够,缺乏适度、适当、适时地指导。一是注重结果,忽略过程。从我们听过的近百节课和教师提交的活动设计与案例来分析,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重两头,轻中间”,即准备阶段的情境设置和选题指导、成果的交流与展示这两部分算是重头,尤其成果展示,而中间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教师指导策略几乎是空白,即使有过程描述,也是一切顺利,缺少理性思考和策略的反思与提升,更缺少学生探究活动中活生生的经历、体验和感受;二是指导策略的缺失。作为一门新课程,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到指导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其实施需要一系列指导策略来支撑和保障。但在实际中我们看到,教师活动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真实体验的关照与引领,对活动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不能以团队的方式和研究的态度来反思和提升指导策略与水平;三是方法的缺失或指导欠规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经历探究、实践与服务的过程中关注体验,重视方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但由于教师受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的制约,在课程实施中往往浅尝辄止,越俎代庖,缺乏对过程的深度体验和必要的方法指导,影响了课程的效果。
  在课程评价方面,从宏观到微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导向作用几乎还是空白。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尚未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如何在升学考试和学生成长记录中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待于研究与实验。同时,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评价机制的使用与完善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如何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如何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一起来,如何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价,如何对教师的指导工作与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
  
  二、推进我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是目前我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化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特提出以下对策性思考。
  1.加强宏观管理,依靠课程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执行系统的有效运行。
  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及其价值彰显与提升不仅有赖于课程理念的普及和课改实践的依托,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和监督。具体包括:
  (1)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需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执行系统中是首要环节,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督导,依托有力的行政手段和管理职能推进课程的全面实施。首先,研制并发布我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或指导意见),使课程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协调政、训、研、导等部门机构,建立和谐推进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和运行系统,改变政策制定者不问落实、培训者不做研究、研究者无权培训、督导评估不问此课程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再次,在教师队伍定岗定编、教师职称评定及相关评选等问题上,制定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政策和要求,以便提供政策引导和系统支持;第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对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指导和协调;第五,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改革研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种评价中的地位和权重。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制度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策略。
  (2)发挥各级教研机构的指导和服务作用。教研机构肩负着执行课程制度和诠释、研究、指导双重职能,是实现宏观管理的桥梁和中介。因而一是要赋予其课程管理的职能,依据行政部门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参与并监督课程执行情况;二是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确保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专业队伍;三是教研机构从理论到实践都要先行,通过学习和研究,掌握课程发展动态及实际实施情况,切实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四是深入学校,指导教师,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寻找对策,与学校共同创造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先进经验。
  (3)发挥学校课程实施主阵地的作用。在课程执行系统中,学校是直接执行的主体,理想的课程设置、完备的课程制度、有效的管理机制等都要由学校来实践、验证和完成。因此,加强对学校层面的管理与指导,使之具备较强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也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也要立足实际提出本单位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方案和相关制度,在课程设计、内容开发、队伍建设、校本研修、活动方式、课时安排、评价机制等诸方面提出思路,制定计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2.加强培训,提高校长、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师。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自然的联系,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强调对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必然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
  (1)需要研究制定可行的培训方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各高师院校在传统教学的框架下无从涉及此课程,既不关注课改实践,也不了解基层教师需求,但却承担着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致使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有效的培训应该是从实践中来,经过学习、反思、研讨和升华,再回到实践中去。为此,各相关部门应统一协调,研制可行方案,并赋予研究机构一定的培训职能。
  (2)重视校长层面课程理念的灌输和课程领导能力的培养。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许多校长面对三级课程结构显得无以应对,不仅不能有效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且在纷繁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诸多的专题教育和学校活动面前束手无策,一味抱怨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不懂得在有效领导和统筹下进行课程的整合与重建。所以,应把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实施策略和水平作为校长培训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3)树立大培训理念,以活动促培训。开展有效的研讨、交流、说课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历练,在相互学习中提高,是深受教师欢迎的互动式培训。关键是如何使类似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这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目前,需要分学段开展课程实施的现场观摩与研讨,就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与策略进行具体研究。
  (4)加大校本研修和培训力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毕竟在学校,能否立足学校,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和提高,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对于全省所有中小学教师来说,要更快更好地适应课程需要,最有效的培训就是在实践中,基于实践,为了实践,研究实践,提升实践。为此,学校应有相关的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学研究组织,使广大教师能够像语文、数学……那样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氛围,并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研究中来。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研修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和学校研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和水平的丰厚土壤。
  3.加强课程研究与实验,力求在课程实施的策略、方法和技术上不断突破。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因此,要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全面探索具有我省区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实践中进行此课程理论与方法的总结和构建。主要目标是:探索符合各地、学校实际的课程实施途径和办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方法,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模式;在研究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探索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的教师素质和领导者素质的内涵与外延,为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经验,准备队伍;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全面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学生指导用书,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真正成为中小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新平台。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对于旅游业来说,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中
报纸
数学基本技能是数学知识运用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设计更注重情境创设和课堂生成,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和感悟中的基本技能教学。 The basic skills o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和Internet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身份认证是安全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所有其他的安全服务都依赖于该服务,他的失败可能导致整个
冬季是亲鱼性腺发育早期,这个阶段亲鱼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亲鱼怀卵量多少,同时对翌年春季家鱼孵化生产、鱼苗鱼种供应等生产过程有较大影响。因此,抓好亲鱼冬季培育不可忽视。
<正> 在国家标准 GB3935&#183;1-83中对质量监督一词的定义是:&#39;根据政府法令或规定,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的活动&#39;。在1991年化工部颁
新课程历史教学创新。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课标,增强课程意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的需讲明基本线索,有的需作必要的补充,有的需重组教材——复习教学阶段检测题、旧题型可以发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学校内涵发展能否实现,教育科研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科研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切
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成功分离克隆出1个控制水稻籼稻、粳稻杂交不育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
农村学校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负责传授给他们知识,而且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诸多问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文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及教育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