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52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入手,比较了中西方的饮食观念、饮食方式等方面,并深入挖掘了中西方饮食文化背后的深刻含义及原因。希望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密切,文化间的差异能得到理解和接受,以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关键词:饮食;中西方;差异;文化
  作者简介:刘雨晴(1997.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圆桌上吃饭,而西方人喜欢在方形桌上吃饭?为什么中国的宴会很隆重而西方却简单得多?不同的饮食文化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而食物作为文化因子的传递者,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一)艺术与营养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反映了中国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的灿烂的饮食文化,并且在生活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中国的食物无论从味道还是准备过程方面都很讲究精致,色香味俱全。虽然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重视养生,但是我们传统的烹饪方法也是以味道作为第一准则的,导致食材的营养在烹饪中流失了一部分。但是人们仍追求一种烹饪的艺术,比如佛跳墙这道菜,包含了三十多种原料,并且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去烹饪。
  中国人对食物倾入了感情,在烹饪制作上偏向感性,而西方人则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态度对待食材。他们从营养价值判断,看重食物的卡路里、维生素和蛋白质,并且试图减少调料的摄入,例如盐和味精,使食材更原生态,以达到多种营养的平衡。
  (二)感性和理性
  在中国,食物已经不再仅仅是用来填充肚子的必需品。聚在一起吃饭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它可以使人们在享受美食之余,同时也进行交流。当一个孩子出生,他的父母会举行一个出生的仪式。当他长大,生日聚会、婚礼甚至葬礼后的饭局又会接连不断。所有的习惯表明在中国,饮食是人们一种沟通的手段,给人们提供了提升情感和交流信息的机会,甚至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方式。
  但是在西方,吃饭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语堂说过:“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仅仅把吃饭当作为身体摄入营养的方式,就像给汽车加油,以确保其正常运转。”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人经常围着一张圆形桌子共同享受美食,特别是家庭聚会。因为圆形在中国的文化里代表着团结、统一和整体。食物是公共的,每个人都用筷子夹到自己的碗里食用,这是一种共餐制。有时其他人还会帮你夹菜以示友好。
  相反的是,西方人更享受分餐制,大多是自助餐,也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各取所需,這样更加卫生。而他们喜欢在长方形桌子上吃饭,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西方人对自由和个体主义的追求。
  华裔作家谭恩美有一部著名小说《喜福会》,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女主角琳多在很多年以前移民到美国,但是她还不能完全适应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当她的女儿薇弗莉第一次带她的美国男友里奇回家时,一个接一个的笑话和文化冲突就在餐桌上有了深刻的体现。由于分餐制的习惯,里奇把所有他喜欢吃的食物都拨在里自己的盘子里,并且拒绝吃自己不喜欢的菜,这让琳多很不舒服。在琳多端上了一盘自己的拿手菜时,并自贬地说到:“这盘菜味道太淡了,并且做的也恨粗糙,大家凑合着吃吧。”里奇在大家惊讶的眼光中往菜里倒进了许多酱油。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度,他们在表达自我时采用的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所以无法理解东方人的谦虚,因为西方人理解的就是他们所听到的,一场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在中国,其实很早之前也存在分餐制,据记载,“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在古代,饮食是体现长幼尊卑秩序的。但共餐制还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成为主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食物的热爱和尊重也都融在共餐制中,体现了中国“平等”“分享”的文化价值观和特色。
  此外,中国的饮食讲究“调和”,无论是重口味的川菜,还是清淡口味的粤菜,都是各种味道的融合的结果,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民族性格与中国人以筷子为主要餐具也极其相符[1]。而西方人多是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他们崇尚冒险,倡导“骑士精神”,追求力量,表现在饮食文化中就会倾向于味觉的刺激,使用刀叉也是一种体现。
  四、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我们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在烹饪、餐桌礼仪,还是在进食方式这些方面都可以很明显地找到。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饮食文化深刻地扎根于人类起源的源头。中西方之间应当取长补短,促进饮食的交流与融合,双方也就可以在与本国环境一致的情况下不断发展提升自己的饮食文化。
  从某种方面上说,跨文化交际中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努力了解和学习对方,同时,也不能丢掉自身的价值观和习惯。总的来说,中西方饮食文化将会在碰撞中融合,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同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饮食作为一个交流的载体,必然会给中西方国家带来更加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佳.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D].黑龙江大学,2011.
其他文献
中国彩灯文化历史悠久,在现如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彩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公众一直关心的问题,处于川南地区的自贡市利用自贡灯会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彩灯产业,在传统民俗
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帮助企业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方便信息的传输与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兴趣于研究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对纵向边界的影响就是其中的研究重点之一。目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金融市场也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其中,比较明显的方面就是利率的市场化。利率的频繁波动,使得利用利率期货
摘 要:20世纪60年代末,Rosch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对国内语言汉语和二语习得研究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本文搜集了国内中文核心期刊30篇代表性文章,从其引进介绍、借鉴运用到批评与反思三部分综述,为原型范畴理论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综述;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王珊珊(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财经大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一种新型的研发模式——虚拟研发日益成为研发机构未来发展与经营管理的主流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研发机构的组织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提高研发组织适应市场、把握机遇的能力,从而使其获得长久的竞争力。目前,有关虚拟研发组织的研究是理论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以发展虚拟研发组织理论为目的,展开了对虚
摘 要:“假X”作为使用频率较高、流行范围较广的网络新词之一,其产生体现了现代汉语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强劲的生命力,也说明了汉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与时俱进。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假X”这个构式,通过对其构式来源、构件和意义的分析,探究“假X”构式的形成理据。  关键词:“假X”;构式;生成理据  作者简介:赵红军(1994-),女,汉族,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
体温,是身体的温度。再进一步说的话,它是指人或动物身体的温度。那么,词语可有体温吗?我的回答是:有。它本身虽然没有,但它是“热”的良导体,颇能传导使用它的人的体温。这
摘 要:本文以历史进展为主要线索,从汉代徐州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徐州汉代墓葬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徐州;汉代墓葬制度;形成;发展  作者简介:彭娟(1990-),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徐州正位于中国南方和北方交界
“哎哟!”魔法师赫伯特走在路上,被石头绊倒在地,脸上沾满了泥土。他一边呻吟,一边从地上爬了起来,拍了拍他那宽大的魔法长袍,整了整他的魔法帽子。“哇!哇!还是魔法师呢!”
摘 要:《中原音韵》是元代关于元曲创作的一部韵书,由周德清编纂。这部著作对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很大,从当时的实际语音出发,以中原语音为标准,根据元代戏曲大家的戏曲作品用韵情况,同时结合他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研究心得进行编撰,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关于《中原音韵》是否存在入声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争论很大,本文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以及其他各家的观点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