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院校是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是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的道德建设历来是理论界和高层领导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社会各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高校道德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我国高校的道德建设结构得到了很大调整,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存在不吵问题,高校道德建设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道德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高校数量迅猛增加,在校人数迅速扩大,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高学历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兴国、教育兴国战略得到了广泛体现。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就业形式日益多元化,同时互联网的影响也日益广泛深入,高校的道德建设工作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当中,并处在一个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当中,高校道德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上是好的,富有时代特色,但是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修养差;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失,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片面强调自我意识、自我价值、个性发展。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语言粗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组织纪律性差、唯我独尊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屡见不鲜。文化底蕴不深厚、不重视人文科学知识对人生的深远影响、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学艺术欣赏水平低、美学知识缺失、审美能力差等。
育人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高校道德建设理所应当承担起解放思想、道德转化的艰巨任务。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颁布实施,特别是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此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相继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一个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全国掀起,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各高校都在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教育指标和指数都在发生较大变化,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两课”教学和“三进”工作的推进,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不断改进,育人能力、育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重教学轻管理、重业务轻德育的观念一直没有彻底扭转,对道德建设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改革力度不大,建设结构单一,往往是重理想化教育和单纯的政治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而忽视对教职工的教育,道德建设目标体系缺失;管理队伍相对弱化,专兼职德育队伍配置标准不高;教育途径单一,制约了高校道德建设的发展,使得高校道德教育游离于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知与行、说与做、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必须着力于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创新教育新模式,以适应目前大学生开放思维的要求。
实现高校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一切活动和行为都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造所有教职工都为学生发展做贡献的环境和氛围,把所有的工作都融入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上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通过不断开展师德教育,建立志存高远、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勤于学习、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握方向,积极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举办校园化品牌推介活动,大力推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公寓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完善文体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学术、科研、艺术、娱乐活动;建设高尚、健康、和谐的校园人文景观,高品位地规范建设校园标语牌、道德标牌、雕塑、楼房标牌等,对大学精神、道德文化理念给以形象体现,对学生给以景观启迪和感染,形成一种无形的激励。
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围绕树立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搞好校报、广播、电视、橱窗、标语各种新闻载体建设。特别发挥网络阵地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管理和运用,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融入网络建设,制作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网络专题,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就业援助、法律咨询、心理教育等网上服务,拉近沟通距离,使道德建设更富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抓好讲坛管理,加强政治道德建设,规范地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等。
经常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体验环节落后和针对性、实效性差的问题,应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了解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选择一批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军民联欢、公益劳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人至少参加一到两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志愿服务,至少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等。
建设和谐高校。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抓好“平安校园”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处理好择友、健康、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还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贫困生救助工作,建立专门的助学贷款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贫困生档案,确保高校收入的一定比例足额用于资助贫困生,切实为贫困生解决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切实加强后勤服务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要求。
建立高校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把道德建设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位置,纠正单纯的专业教学思想,把道德建设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使高校教职员工时刻知道自己首先是一名德育工作者,要在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圆满完成自己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道德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和队伍建设,优化工作方法、途径和育人环境。建立高校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覆盖全校的组织网络,加强以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队伍建设。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与高校干部教师职称相当、学历结构相当。认真落实专职人员的待遇,专职人员的实际收入应与全校干部教师的水平相当。落实专兼职德育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规划,坚持定期轮训,加快培养优秀学生干部。
把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学生成才服务。
对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要建立道德建设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将教师师德建设作为高校办学任务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对专兼职德育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同样与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各类津贴直接挂钩。建立学生道德表现考评制度,毕业生道德表现情况要记入学生档案,以此形成监督约束机制,实现高校道德建设的双向监管,共创高校的道德文明。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编校:郑艳
高校道德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高校数量迅猛增加,在校人数迅速扩大,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高学历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兴国、教育兴国战略得到了广泛体现。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就业形式日益多元化,同时互联网的影响也日益广泛深入,高校的道德建设工作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当中,并处在一个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当中,高校道德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上是好的,富有时代特色,但是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修养差;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失,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片面强调自我意识、自我价值、个性发展。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语言粗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组织纪律性差、唯我独尊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屡见不鲜。文化底蕴不深厚、不重视人文科学知识对人生的深远影响、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学艺术欣赏水平低、美学知识缺失、审美能力差等。
育人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高校道德建设理所应当承担起解放思想、道德转化的艰巨任务。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颁布实施,特别是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此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相继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一个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全国掀起,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各高校都在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教育指标和指数都在发生较大变化,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两课”教学和“三进”工作的推进,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不断改进,育人能力、育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重教学轻管理、重业务轻德育的观念一直没有彻底扭转,对道德建设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改革力度不大,建设结构单一,往往是重理想化教育和单纯的政治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而忽视对教职工的教育,道德建设目标体系缺失;管理队伍相对弱化,专兼职德育队伍配置标准不高;教育途径单一,制约了高校道德建设的发展,使得高校道德教育游离于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知与行、说与做、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必须着力于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创新教育新模式,以适应目前大学生开放思维的要求。
实现高校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一切活动和行为都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造所有教职工都为学生发展做贡献的环境和氛围,把所有的工作都融入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上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通过不断开展师德教育,建立志存高远、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勤于学习、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握方向,积极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举办校园化品牌推介活动,大力推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公寓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完善文体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学术、科研、艺术、娱乐活动;建设高尚、健康、和谐的校园人文景观,高品位地规范建设校园标语牌、道德标牌、雕塑、楼房标牌等,对大学精神、道德文化理念给以形象体现,对学生给以景观启迪和感染,形成一种无形的激励。
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围绕树立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搞好校报、广播、电视、橱窗、标语各种新闻载体建设。特别发挥网络阵地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管理和运用,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融入网络建设,制作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网络专题,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就业援助、法律咨询、心理教育等网上服务,拉近沟通距离,使道德建设更富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抓好讲坛管理,加强政治道德建设,规范地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等。
经常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体验环节落后和针对性、实效性差的问题,应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了解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选择一批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军民联欢、公益劳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人至少参加一到两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志愿服务,至少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等。
建设和谐高校。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抓好“平安校园”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处理好择友、健康、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还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贫困生救助工作,建立专门的助学贷款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贫困生档案,确保高校收入的一定比例足额用于资助贫困生,切实为贫困生解决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切实加强后勤服务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要求。
建立高校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把道德建设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位置,纠正单纯的专业教学思想,把道德建设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使高校教职员工时刻知道自己首先是一名德育工作者,要在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圆满完成自己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道德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和队伍建设,优化工作方法、途径和育人环境。建立高校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覆盖全校的组织网络,加强以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队伍建设。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与高校干部教师职称相当、学历结构相当。认真落实专职人员的待遇,专职人员的实际收入应与全校干部教师的水平相当。落实专兼职德育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规划,坚持定期轮训,加快培养优秀学生干部。
把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学生成才服务。
对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要建立道德建设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将教师师德建设作为高校办学任务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对专兼职德育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同样与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各类津贴直接挂钩。建立学生道德表现考评制度,毕业生道德表现情况要记入学生档案,以此形成监督约束机制,实现高校道德建设的双向监管,共创高校的道德文明。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