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会展”概念的梳理与探究

来源 :中外会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广义会展活动——“大会展”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发展态势给予了论述,也对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做出了相关的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MICE 大会展 梳理 探究
  “大会展”即是广义的会展活动。这一概念现已被会展业界广泛接受。但是,围绕“大会展”的相关方面,似乎还存在一些应当梳理和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就是撰写本文的初衷和考虑。
  一、演进脉络
  关于“大会展”概念的演进脉络,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成以下九个重要的关节点。
  1.2000年10月:中国提出了“会展经济”的概念
  有观点认为,1995年大连兴建星海会展中心的时候,大连市政府领导提出过“大力组织会展活动,发展经济”的意见。认为这是把“会展”和“经济”联系起来的最早说法。或者说就是“会展经济”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还有更多的业者认为,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浙江台州开会时,发展中心市场研究所任兴洲所长首先明确提出了“会展经济”的概念。当时的背景和逻辑是,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国内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加强第三产业”提上日程。所以,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具有新兴意义的“会议和展览活动”开始受到关注;进而有了“会展经济”的提法。但是,此时“会展经济”概念中的“会展”指的只是“会议”和“展览”这两项内容。
  应当指出,把“会展”的概念和“经济”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会展经济”这一名词的正是中国。因为至今在欧美会展行业发达的国家,其专家学者也只是提出“会议”(convention、conference、meeting等名词)和“展览”(exhibition、expo、show等名词),而未把它们与“经济”(economy)联系起来和相提并论。可以说欧美并未形成所谓“会展经济”(exhibition&convention economy)这一正式提法和相关概念。
  当然,中外都把“会议”、“展览”和“行业”、“产业”联系起来,故都有“会展业”——“会展行业、会展产业”的概念(exhibition&convention industry)。
  2,2001年12月:入世促使中国确立了“会展业”
  经过十多年艰苦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11年12月得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人世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更促进了中国的国内改革。正是由于人世,中国会展业才得以确立。
  入世之前,中国虽也有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但都是由政府或国营单位操办,无从谈及“会展业”的概念。然而,在人世谈判中,欧美等会展业发达国家却明确提出中国开放会展业服务市场的要求。
  此时,中国人世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在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汽车制造业、第三产业的金融业等几大产业;对于会展业可以说是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这从参与对外谈判和作为后援专家的名单上就可以看出来。在最后签订的《中国入世议定书》附件九中,“会展业”被承诺完全对外开放。而与之对比的是,台湾作为一个独立的关税区加入世贸组织时,只承诺了展览业的市场开放,没有承诺会议业的市场开放。
  但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是人世谈判促使中国确立了“会展业”。
  3.2002年5月:“会展业”正式获得了国家认可
  人世以后,中国必须按照世贸规则办事。所以,“会展业”很快正式进入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002年5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会展业”以“会议和展览服务业”的全称正式成为了属于“商务服务业”项下的一个小行业,其行业代码是L7491。
  至此,“会展业”正式获得了国家认可。
  4.2003年12月:HICE的概念被首次引入了进来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分类,“会展业”是指对“会议”和“展览”服务的业态,也就是所谓狭义的“会展业”。不过“会展业”的狭义内涵很快就扩大了。
  2003年12月,商务部、经济日报社、中国贸促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在分论坛上,博华展览公司总裁王明亮向大家介绍了MICE的概念。从而使这个作为“大会展”概念的国外特有名词——MICE,首次被引入到了中国。
  现在,会展业界已经比较熟悉MICE了。知道其中的M(meeting)是指企业会议,I(incentive)是指奖励旅游,C(convention)是指行业大型会议,E(exhibition)是指展览会(后又指“活动”)。于是,“会展业”就从狭义的“会议”和“展览”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奖励旅游”的“广义会展(大会展)”的范围。
  5.2004年2月:“会展业”所确定的范围又扩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类会展活动的大繁荣。2003年10月中央常委李长春同志指示在深圳举办中国首个文化产业的会展项目(文博会)。
  2004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出《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该文件规定:“会议及展览服务”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的“广告和会展服务”类别。具体包括:大型活动文化商务服务:文艺晚会策划、组织活动,运动会策划、组织活动,大型庆典策划、组织活动,艺术、模特大赛策划、组织活动,艺术节、电影节等策划、组织活动,展览、博览会策划、组织活动,民族、民俗活动策划、组织服务,其他大型活动文化商务服务。行业代码也使用原有的L7491。
  自此,“会展业”的范围从“商务服务业”扩大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表明扩大范围的“大会展”在国家层面又得到了认可。
  6.2005年7月:“大会展”概念在业界扩大传播
  “大会展”在会展业界传播并获得认同是逐渐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2005年7月。   2005年7月10日,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第一次提出“会展活动”包括:“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五种形式。
  这样,包括5种类别的“大会展”和包括“奖励旅游”的MICE概念,同时在业内进行传播。
  7.2006年2月:会展经济研究定位于“大会展”
  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之后,正处于筹备酝酿阶段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筹)加快了工作进度。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是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由商务部主管、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研究型、促进性的会展经济中介组织。国家能够批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表明对会展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06年2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筹备组在关于《章程》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研究会所研究的对象和业务范围是中国会展经济。这里的“会展”既包括展览,也包括会议,还包括节庆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为此,研究会还成立了涉及各种会展活动形式的各相关工作委员会。“大会展”概念在会展经济研究和促进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8.2008年6月:会展国家标准体系明确“大会展”
  随着会展经济的大发展,制定会展业国家标准的工作提上日程。2008年6月“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它所确定的《会展标准体系基本框架》明确包括:“展览、会议、活动”。要逐步针对“大会展”制定各种国家技术标准。
  至此,“大会展”的概念已经先后进入《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完成了身份的“登记”、“注册”和“认证”。
  9.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积极推动了“大会展”
  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正式开幕,历时半年。这是经国际展览局批准的A1级(最高级)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结果更是一届“规模最大、观众最多,非常精彩、圆满、成功”的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使人们亲自感受到什么是所谓的“大会展”?因为上述所说的“大会展”各种类别——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奖励旅游等,都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应当说,7000多万中外观众参观上海世博会,使他们对“大会展”有了更直接的感知;众多中国会展专业人士参与世博会工作,使他们对“大会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在组织、管控、服务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也对“大会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所以,上海世博会真是对中国“大会展”的一次大实践和大推动。
  二、发展态势
  在上述对“大会展”历史脉络和时间节点梳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大会展”在中国的四个发展趋势。
  1.“大会展”范围在不断扩大
  如果以2003年12月“大会展”概念引入中国为起始点,则从那时开始,“大会展”的范围就在逐步延伸和扩大的过程中。
  2003年12月引入MICE概念时,“大会展”范围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3项。
  2005年7月中国会展文化节提出“大会展”时,范围包括:“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5项;如加上述的“奖励旅游”,共计6项。
  2009年3月,刘大可教授在2009-03期《旅游学刊》发表了《大型活动的旅游效应与旅游概念延伸》的论文,提出与会展、旅游相关的活动类型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 travel)、会议旅游(Meeting tourism)、个人商务差旅(Business personal trip)、展览会旅游(Exhibition tourism)、特殊活动旅游(SpeciM events tourism)和教育培训旅游(Training&educationtourism)等6项,可以简称为IMBEST。如与前述“大会展”范围进行合并整理,则“大会展”的范围内增添了“培训”,共计7项。
  2009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旅游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此后,笔者在多个场合提出“产业观光(工业旅游、采摘农业等产业观光活动)”是“会展”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应当属于“大会展”。这样“大会展”的范围就扩展到共计8项。
  2012年4月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学术研讨会上,信诺传播公司代表介绍了“公关活动”、“传播活动”与会展活动的关系,提出可以将其归入“大会展”。信诺集团曹秀华总经理于2012年10月当选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并领导“会展与公关传播工作委员会”。这样“大会展”的范围就扩展到共计10项。
  2012年12月张敏教授在江苏会展论坛上阐述“大会展”范围时,提出还应包括“主题公园”的内容。这样“大会展”的范围就扩大到了共计11项。
  2013年2月,笔者又将各种可供参观的“馆”加入进来。这些“馆”是指:科技馆、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陈列馆、会所馆、蜡像馆等。他们除了常年展示的内容属于展览之外,还利用本馆的场地组织一些临时性的展览展示和交流活动。因此,也可以将其加入进来。这样“大会展”范围就扩大到了共计12项。
  将以上“大会展”的范围做一个概括,就是:“会、展、演(会议、展览、广场演艺),节、赛、馆(节庆、赛事、文化所馆),奖、训、观(赛事、培训、产业观光),公、传、园(公关、传播、主题公园)”。
  2.“大会展”与相关产业结合
  所谓“大会展”与相关产业的结合,是指由“大会展”各类会展活动组成的“会展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融合、契合、配合”,从而形成“互动、呼应、关联、共赢”的效果。
  2008年12月,为了克服当时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文件)。指出:“要努力发展节假日和会展消费”。在这里,国家把“节”(节庆)、“假”(休闲)和“会展”(活动)并提并列,也就是按照“大会展”的范围,把它们都看作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利用手段。这些在节假日开展的各种活动本属于“休闲产业”的范围。所以,即是“大会展”与“休闲产业”的结合。   2009年12月,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指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特别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这即是“大会展”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重要依据。
  2009年2月4日商务部发出《商务部关于抓好2009年商贸会展促进消费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包括“引导支持品牌展会,带动相关行业消费;丰富节庆展销活动,扩大商品消费;开展特色餐饮等活动,促进服务消费;密切供需,强化促进效应;完善服务,强化消费带动效应;创新手段,强化消费扩展效应;规范秩序,优化会展消费环境;转变职能,做好会展引导与服务工作”等八项措施。在2009年和2010年,商务部都使用流通领域扶持资金,共支持了200多个会展项目(含商业性节庆活动有20多个)。因此,“大会展”也在与“商贸产业”相结合。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播报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定》之后,接续报道了在开封举办菊花节和在景德镇举办国际陶瓷展览会的两则消息。此后,文化类“大会展”活动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里就是“大会展”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全国有60多个省市制定了本地区的《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且都是按照“大会展”的思路进行设计安排的。譬如,北京市提出:“创新发展融会议、展览、节庆和奖励旅游等于一体的大会展产业(MICE),力争将北京会展业发展成为推动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实现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的重要抓手”。贵阳市提出:“做精会议业、做特展览业、做优节庆业、做强赛事业、做大会奖业”。这就显示出,“大会展”正在与城市发展和“城市产业”相结合。
  3.“大会展”在业内逐步扎根
  随着“大会展”MICE概念的引入,“大会展”在业内的影响力无疑是呈逐渐扩展的趋势;而更主要的是在业内逐步扎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大会展”开始进入统计范围。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广州、大连、南京、杭州、成都、贵阳等城市做到由市统计局进行“大会展”的统计或由市统计局授权会展办进行统计。全国性统计多为分项进行;浙江亚太会展研究院(郭牧)在做全国展会、出展、节庆、会议数据的合并估算。商务部计划先从展会的全国数据统计人手,逐渐扩大范围。
  其二,“大会展”宣传的力度在增大。在杂志期刊方面,现在至少有:《商务奖励一旅行MICE》、《中国企业会议MICE China》、《Event商旅圈》、《中外会展》、《旅游会展》等4本以“大会展”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在组织活动方面,学校、媒体、中介组织、研究机构等都组织过关于“大会展”方面的论坛、评比、交流等活动。2012年12月30日,人民网还组织了“第三届节庆创新论坛”,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并讲话。
  其三,“大会展”成为了会展教育主流。2012年全国共有213所高校设有会展专业,招收新生首次过万,达12302人;已出版包括:会展、展览、会议、节庆、活动等方面的教材共366种;会展教育在教育部教学系统中归属工商管理学科、旅游管理大类(丁萍萍:《2012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随着“大会展”在业界影响力逐步增大,会展教育也日益从重“展览”到重“会展”(“会议”、“展览”),再到重“大会展”。其中,走在前面的学校首推上海师范大学。因为该校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大会展”之外会展教学的方向和特色,并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
  4.“大会展”与国际潮流同步
  当中国经历着从“狭义会展”向“广义会展”(“大会展”)发展过程的时候,其进展基本上与国际会展业界的发展做到了同步。这种同步是与中国会展业界积极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紧密关联的。
  2005年1月,在MICE的概念介绍进入中国,文化类会展活动开始起步的时候,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节庆活动论坛”;“国际节庆协会组织(IFEA)”的中国分支机构也同时成立。
  2006年2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时的第一批专业工作委员会就包括了“节庆活动研究委员会”,并立即与“国际节庆协会组织(IFEA)”建立起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IFEA在1956年成立时的名称叫做IFMA(国际节庆管理协会);在进入新世纪后才更名为国际节庆与活动协会(IFEA)。期中M置换成E的变化,正是向“大会展”演变的表现。
  无独有偶,类似的是2007年3月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也更名为“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其所更改的E即是event(活动)。2007年7月IAEE在中国举办研讨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应邀参加。IAEE与中国贸促会共同组织的CEFCO论坛到2013年已经办到了第九届。
  2011年3月,美国会议产业理事会(CIC: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在其网站(www.conventionindusry.org)上公布了题为《会议行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的报告。其范围就是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的“大会展”范围。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中国“大会展”与国际潮流的同步。
  三、理论思考
  对于“大会展”,本文提出以下五点理论思考。
  1.关于对HICE的两处深入探究   其一,在MICE中,M(meeting)与C(convention或conference)同时出现,是否属于重复?由此是否在说明MICE乃是一个随意说出之词而来非严谨用语?C所对应的是究竟是convention还是conference?E所对应的究竟是exhibition还是event?
  其二:关于MICE最早的提出者是谁的问题,现有多种说法。俞华、朱立文所著《会展学原理》的说法是,它是由澳大利亚约翰一艾伦(Johnny Allen)在其所著《大型活动管理》中首先提出来的。也有说MICE出自美国乔治一华盛顿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从事旅游与会展研究的一些教授人士,如此等等。但完整予以说明介绍的论文还没有。
  2.关于“大会展”在中国大发展
  在对比中外会展行业、会展经济、会展企业的发展情况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规律”:开始是,中国落后外国领先;然后是,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很快是,中国赶超扩大发展。
  譬如,“会展”的概念和会展行业都是在欧美首先建立的,并在新世纪才进入到中国;而其后仅是近十年的时间,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会展大国;特别是“会展经济”这样的提法也是中国首创的。
  再譬如,“大会展”MICE的概念是2003年引入到中国的,而美国的IFEA、IAEE等会展组织也是在此先后完成的从“狭义会展”向“广义会展”的转变(名称的变更)。说明中国已经可以做到对国际会展业的发展变化予以及时响应了。而且现在中国“大会展”范围的扩展与丰富,恐怕更是欧美国家有所不及的了。
  又譬如,在2004年以前中国的会展教育还是一片空白。那时如果有一场展览业务培训或是听到外国人进行会展业务讲课,都会使大家趋之若鹜惊喜万分,讲义材料也是非常宝贵争相复印。而现在中国会展院校和在校会展学生的数量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此外,现在中国的会展理论研究、中国出版的会展教材、中国的会展研讨活动等也都是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的。
  以上固然都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大会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如此迅速大发展的深刻内在原因。
  可以认为,有利于“大会展”大发展的中国环境就在于:“会展的社会基础强大,扩展的文化动力充足”。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会展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活动。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传承、国情环境、社会氛围、政治背景之下,会展活动实际上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这正是十八大推出的“五大建设”)密切相关的。这乃是中国的特色之所在。
  对于后者,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乃是一个具有讲究“格物致知”,追求“即物穷理”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在一些像“会展”这样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领域里,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总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因为我们似乎更喜好追求“事理”的至根至源的解释和表达,更强调“术”与“道”之间对于“道”的满足。
  所以,“大会展”就会在中国的土壤里快速生根和生长起来。
  3.关于“大会展”大扩容的研讨
  其一,“大会展”大扩容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本文认为,这首先在于“壮大力量、增扩影响”。因为只有“业态”的体量加大、其影响力才会增加和扩大。同时也在于“拓展功效,体现价值”。由于有了“大会展”不断拓展了的功效领域,其对社会贡献的价值也就能够更为突出地体现出来,因此也就可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民众认知。
  其二,“大会展”大扩容的基础和本质何在?本文认为,无论是从“狭义会展”(C&E)到MICE——增加了“会奖旅游”,还是对E的解释从Exhibition(展览)扩大Event(活动);以及后来不断加入的“新成分”、“新内容”;都离不开“人”的介入,都是人所参与的各种不同活动的内容扩展和内容丰富。因此,所谓“大会展”的基础和本质,其实就是“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扩展和加入。
  进一步探究:人是会展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已知最早的会议起源于人类的相互交流和议事讨论;最早的展览起源于集市的物品摆置和陈列叫卖;最早的节庆起源于劳作后的阶段性休憩与联欢。但是,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又使人们产生了拜物教的倾向。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就是以显示最新产品为主的一个“博物的大会”。进入现代社会后,技术的发展又使其异化成为最为“神圣”的东西。世博会又成了一个“博技的大会”。只有当生产力再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需要“以人为本”的时候,世博会才成为了人类思想、观念、文化进行大交流、大融合的一个“博思的大会”。2010年“大会展”的典型——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最新的理念。
  4.关于“大会展”业态机理分析
  所谓“机理”就是事物通过怎样的手段、方式、原理、机制实现其相关的功能和作用。而会展业的服务机理就是会展行业(会展活动)——即为“大会展”,是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运作,体现其原理,实现其服务的。
  会展产业的业态机理特色还可以进一步展开为:“多态”、“普适”、“泛联”、“兼容”这四个方面。
  “多态”是指会展业是多种形态的。譬如目前就包括了:会议、展览、活动(节庆、演艺、赛事等)、奖励旅游、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
  “普适”是会展业几乎可以做到“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办会展,所有的城市都可以办活动”,具有普遍适合的特色。
  “泛联”是指会展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广泛联系、广泛沟通、广泛络合的特色。
  “兼容”是指会展产业链条上的各种企业也可以分别隶属各自相关的行业,譬如:会展策划、组织的企业可以归为文化、咨询行业;会展场馆企业可以归为不动产、物业管理行业;会展设计搭建企业可以归为创意和广告行业;展品运输可以归为货代物流行业;展具生产可以归为制造行业;展览物品的提供可以归为租赁行业等。但是,它们又都在会展业的行业(产业)服务内被兼容包括进来了。
  5.关于“大会展”对人才的要求
  会展活动扩大到“大会展”范围以后,对于会展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地相应提升。可以认为,“大会展”对于会展人才的要求几乎是“全面”的、“完美”的、“苛求”的。这些要求具体可以展开为以下8个方面。即:
  丰富的学识基础、敏锐的洞察能力、出众的策划水平、良好的语文表达、宽阔的国际视野、广泛的人脉联络、深刻的哲理思考、积极的进取精神。
  本文不再做进一步的展开。但会展实践的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肯定会对会展人才的要求是:“更高、更强、更好”。
  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吧!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国家、地区、城市的发展必然要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会展作为经济交流、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将面临巨大的市场前景。在成都大力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新时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会展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矛盾,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成都会展业的影响,以及成都会展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成都会
期刊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它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才能“减负”不减教学质量,“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是我们教师一直在思考、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本文拟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统一作一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
期刊
高考地理选择题有11个,共44分,综合题56分,必做题两道,选做题一道,考生往往眼高手低,那些题目似曾相识,作答时,感觉良好,但公布成绩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高分。究其因是,每道综合题中一般都是一些分值较大的简答题,很多分就是丢在那里的。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庞大的试卷,采分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答题必须紧扣采分点。  一、判断采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框架  1.根据分值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而创新思维是核心。本文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教学、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积极评价等策略论述了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教师应充分地尊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孩子,不断地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在此,笔者就关注学生主动发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  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改变传统的价值取向,再也不能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和接受知识的“收音机”。要把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
期刊
“美术”故名思意,即令人满意的技艺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个目的,须从小培养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特别处于这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如何让小学生成为真正美的感受者和建造者呢?关键是如何运用短短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审美观,从而达到分辨美、欣赏美、建设美的能力。  一、注重认知,培养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他们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作为开
期刊
【摘要】物理课堂导入的含义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题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关键词】物理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我从下面七个方面讲解导入课堂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导入方法
期刊
公路路基作为公路工程的基础性结构,路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公路工程质量的优劣及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提高公路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保障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是公路工程建设者们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共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公共交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路建设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发展自然也对公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公路基础的公路路基,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路面的
期刊
一、安装模板  模板宜采用钢模板,弯道等非标准部位以及小型工程也可采用木模板。模板应无损伤,有足够的强度,内侧和顶、底面均应光洁、平整、顺直,局部变形不得大于3mm,振捣时模板横向最大挠曲应小于4mm,高度应与混凝土路面板厚度一致,误差不超过±2mm,纵缝模板平缝的拉杆穿孔眼位应准确,企口缝则其企口舌部或凹槽的长度误差为钢模板±1mm,木模板±2mm。  二、安设传为杆  当侧模安装完毕后,即在需
期刊
【摘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呢?一要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二要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三要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美术 鼓励教学  老师们经常问我:“我看那么多同学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那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