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泽园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孝道的表现之一,中国人历来重视对死者的掩埋。《礼记·月令》中“掩骼埋黹”之说,历代奉为明训。《后汉书》卷七栽,东汉桓帝时,诏“今京师死者相枕,甚违周文掩背之义……若无亲属。可于官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眸)诏谕中也说:“掩骼埋黹,古之令典。今或有孤老馁疾致死,暴露沟堑者,洛阳部尉依法棺埋。”宋代对此尤为重视。早在宋太宗时即下诏“死者官为藏瘗,以钱五百千分给之。”(《宋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诏开封府市地于四郊,给钱瘗民之不能葬者。”(《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纪”)徽宗时,蔡京当政,更创为漏泽园,作为掩埋代葬的专门机构。《宋会妥》卷六十“食货”栽:崇宁三年(1104年)二月三日,蔡京上书建言,元丰年问神宗“常诏府界以官地收葬枯骨。今欲推广先志,择高旷不毛之地,置漏泽园”。得到徽宗批准。
  漏泽园类似现代公墓,由僧人负责管理,并设仵作等执事人员。僧人支给薪水,并领赏赐,“瘗及二百人,官府保明中朝家,给赐紫衣、师号赏之。”(《宋会要》卷六十“食货”)漏泽园的经费,取自常平仓,所谓“埋瘗无主死人,即于常平司钱内量行支给”,“措置修盖漏泽园地段,及召募僧人,每月支破常平钱米。”(《宋会要》卷六十“食货”)《梦粱录》誊十八言及杭州的情况时说:“宋朝行都于杭,仁和、钱塘两县。置漏泽园一十二所,官府委德行僧二员主管,月给各支常平钱五贯、米一石。”
  漏泽园一般“择高旷不毛之地”为之,也有设于空闲田地或其他山地,以藩墙隔开,“无故若放牧,悉不得入。”收埋对象包括“寺观寄留槽椟无主者,若暴露遗骸,悉瘗其中”,“军民贫乏亲属,愿葬漏泽园者,听之。”后来大抵以居养安泽院收养之^为主。在埋葬时,人给地8至9尺,以为墓地。墓穴深3尺,掩埋后,立有碑记,写明“死人姓名、乡贯,以千字文为号”,并置图籍,“以备点检查核。”(《宋史》卷六十“食货”)其管理,可谓细致周密。
  漏泽园的施行也并非没有弊端,其弊主要有二:一是“埋瘗不深,遂致暴露”:二是园地往往为豪右占佃,即所谓“缘其间地段,多是为人占佃”,而地方官往往徇情包庇,以致事情得不到妥当的解决。
其他文献
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有幸来美国纽约举办画展,并在展览期间来耶鲁大学这座名校讲演,是我终生难忘的。在此,我要感谢朋友们的盛情邀请,感谢诸位光临。  我今天讲的是我对中国绘画的继承和发展的看法;同时我要讲一讲中国彩墨画与香格里拉的关系,特别是我对中国绘画的色彩问题的体会,愿与诸位朋友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敬请指正。   一、最早的中国画是重彩画    人们对中国画存有误解,以为中国画仅
期刊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要论小说创作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非著名通俗章回小说家张恨水莫属。  他17岁开始写作,三十年间出版了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写了五千多篇杂感、随笔,总量达三千五百多万字。可长期以来,我们的现代文学史家以政治倾向作取舍,把非“主流”的作家排斥在文学史外(只局限于几大社团),使这位名震宇内、妇孺皆知的作家竟告阙如,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中国的大仲马加上半个巴尔扎克    张恨水
期刊
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不仅有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像她这样的女性,还真是不可多见。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诗,其第二首说:“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守边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而据说是她思念情人而写的《锦江春望词》四首,则令人扼腕
期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中后期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以及文艺评论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一生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浮沉。神宗年间王安石新党一派执政。他讥笑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端,接连上书宋神宗,反对变法方案,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不得不放弃做待遇优厚的京官,自请到地方任职。当神宗病死,继位的宋哲宗年幼,高太后把持朝政,又重新起用司马光等旧
期刊
涪江由北而南,当流经射洪县柳树镇境时,江面开阔,水势平缓。江水在这里绕流成一处大的河湾。西岸形成一坝河滩、田原,柳树镇的房舍星罗棋布于大片田畴中。东岸则是丹岩赤岸,盘根错节的黄桷树用它的浓荫掩隐着一条窄窄的小街和重重庙宇。这便是我们多次寻访过的古镇——青堤镇。这里距射洪(太和镇)城区20公里,为涪江中游地段。  清清的江水拍打着岩岸,赭红色的岩石好似沿东岸筑起了一道长堤。那些整片、坚实的岩坎形成好
期刊
钱玉趾最近公开出版了新作《巴蜀史与古文字探》。全书分二辑,近三十万字,图一两百幅。其考证严谨,立论新颖,为巴蜀文化研究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株奇葩。钱先生对巴蜀古文字研究尤为关注。他于二十余年前写的《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载于《四川文物》1988年第6期)、《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再探》(载于《四川文物》1989年第6期)曾为海内外瞩目。本书第一辑全面展现了作者在巴蜀古文字并及中华其他古文字研究方面较高
期刊
当代中国文化的—个显著标志,就是文化的发展追慕着西方潮流,一直借用着西方的话语模式、研究方式,几千年精美丰厚的文、史、哲积累远离我们的国民教育。学术浮躁,选题重复陈旧、观点不新,缺乏创新价值、内容雷同的平庸之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对学术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学术性是由稿件的选题原创性、观点的新颖性及论证的严谨性等学术品质构成的。高质量论文的关键是作者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研究解决学
期刊
丘溶(1421—1495),字仲深,明代海南人氏。他“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明史·丘溶列传)丘溶为官四十余年,曾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等朝廷要职,是明中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  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丘溶有许多时人“不可及”之品行。如:他身处名利场却能心静如水,读书不辍,且勤于笔耕,有《琼台会稿》、《世史正纲
期刊
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四川美术出版社联袂主办的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张大千的世界》(3卷)、《张大千的世界研究》首发仪式并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4月28日在成都举行。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省老领导章玉钧及部分省直机关、人民团体的领导和文艺界、新闻界、社科界的专家学者与张大千先生的亲属、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并张大千故里内江市的有关领导计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专程前往参会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
期刊
一、四川省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基本概况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民俗的特殊性,本身便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建构,因此文物艺术品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西部占有突出地位。  近些年来,四川省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年交易额逐渐上升,兴建了许多大型的古玩商城。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古玩艺术品市场十余座,四川省收藏家协会有会员两千余人,古玩从业人员近五千人,古玩爱好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