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学会安全自护”一节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名叫小明的学生在家的一些生活片段,并请学生们回答“小明哪些行为是危险的”。那位教师还精心准备了四大块拼图作为奖品,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得到拼图奖品的学生,还可以在黑板上拼出“安全自护”四个字。那位教师满以为这样的激励手段不但巧妙地引入了话题,还鼓励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可是,结果并不如她所愿。原来,学生们知道有奖品,看完小片后都非常积极,“我来,我来”的呼声不断。第一位学生说:“他去洗手,没把手擦干就去插电视的插头。”那位教师说:“真棒,奖你一块拼图。其他同学还有吗?”第二位学生说:“他拿小刀乱舞,很容易砍伤自己。”那位教师又说:“请坐,奖你一块拼图,还有吗?”“还有,还有……”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了,那位教师也有点兴奋,一连请了两名学生。第三位学生说:“他在家开火做饭,我觉得很危险。”第四位学生说:“他自己在家很危险。”那位教师把最后的两块拼图分别递了过去,说:“请坐,奖你一块拼图,也奖你一块拼图。”此时,拿了拼图的四名学生到黑板上拼贴,而教师继续追问:“还有吗?”尽管小片中的小明还做了其他一些危险事,但学生们看到教师手里的拼图用完了,兴致全消,“我来,我来”的呼声在一瞬间消失了,林立的小手也不见了。那位教师紧皱眉头:自己的鼓励性评价怎么失效了呢?
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是一种即时性评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都会想法设法按照学生的需要,运用激励性手段来调动其参与欲望与学习热情。但是,在看似“满足”了学生需要的热闹的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真的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吗?从上面的教学案例看来,效果并不乐观。
一、强化替代物的使用要适当
强化替代物是课堂评价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手段,它象征着对学生表现的肯定和奖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强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如那位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奖了拼图,学生们都有好胜之心,都想得到奖励,所以在开始阶段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值得注意的是,强化替代物虽然是教师使用频率很高、效果明显的一种评价手段,但如果使用不当,其成效可能适得其反。案例中的教师使用拼图就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当拼图用完了时,学生们再也不能被吸引到教学中,这就起到了反作用。其实,在课堂上给学生画一面红旗,奖一朵红花也同样能达到强化学生积极态度和行为的效果,为何不用呢?总之,教师在使用强化替代物作为评价手段时要多思索,否则就容易“画蛇添足”了。
其实,除了强化替代物,最常用的课堂激励手段还是语言评价,教师如果能把这一评价手段运用好,学生照样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产生很强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学习。东北师范大学张德教授曾说:“正确的评价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教师应如何发挥语言评价的独有魅力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打造精彩的互动课堂呢?
二、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避免单一化、程式化
课堂教学评价用语,属于“即兴创作”,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发挥人格魅力。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每次都能作出及时、得体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案例中的教师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对问题回答得精彩的学生,教师夸奖“真棒,奖你一块拼图”,对回答还不到位的学生,教师也是一句“奖你一块拼图”。教师一味地说“好”,评价语言显得单调、枯燥,缺乏真情。
更重要的是,评价语言的单一化、程式化,使激励手段丧失了针对性,对具有感悟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学生来说,一味说“好”的评价对他们心灵的震撼力是很小的,实在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例如,当有学生认为“小明自己在家很危险”,“他自己开火做饭很危险”时,教师也给予了肯定,这是学生最需要教师启发、点拨的绝佳时机,那位教师却错过了。这样的评价不但是无效的,而且妨碍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为避免评价的程式化,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富有情趣的专属儿童的评价语言,鼓励生生评价。生生评价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合作,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能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增强道德认知,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愿望,消除评价语言的单一化、乏味化。
三、客观判断,及时点拨
案例中的学生都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小明在家的险情进行了判断,教师本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误判断,但教师却只顾鼓励参与,忘记表明观点,使评价的诊断功能丧失殆尽。当学生指出险情时,对于“险情险在哪,为什么是危险的”这样的问题,教师未能及时追问,使评价缺失了应有的指导性,实在可惜。
要做到客观判断和及时点拨,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言语,及时诊断出学生发言中的优缺点,并加以引导点拨,给予学生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赞美和鼓励,促使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心中的想法。如:“你的回答比较完整,如果再把过程说得详细些就更完美了。”“他的回答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他很有勇气,你们也要向他那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你们能再换个角度想一想吗?”这些评价语言不仅肯定了学生思考,具有激励的作用,而且启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若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就必须斟酌学生的需要,提高评价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学会安全自护”一节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名叫小明的学生在家的一些生活片段,并请学生们回答“小明哪些行为是危险的”。那位教师还精心准备了四大块拼图作为奖品,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得到拼图奖品的学生,还可以在黑板上拼出“安全自护”四个字。那位教师满以为这样的激励手段不但巧妙地引入了话题,还鼓励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可是,结果并不如她所愿。原来,学生们知道有奖品,看完小片后都非常积极,“我来,我来”的呼声不断。第一位学生说:“他去洗手,没把手擦干就去插电视的插头。”那位教师说:“真棒,奖你一块拼图。其他同学还有吗?”第二位学生说:“他拿小刀乱舞,很容易砍伤自己。”那位教师又说:“请坐,奖你一块拼图,还有吗?”“还有,还有……”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了,那位教师也有点兴奋,一连请了两名学生。第三位学生说:“他在家开火做饭,我觉得很危险。”第四位学生说:“他自己在家很危险。”那位教师把最后的两块拼图分别递了过去,说:“请坐,奖你一块拼图,也奖你一块拼图。”此时,拿了拼图的四名学生到黑板上拼贴,而教师继续追问:“还有吗?”尽管小片中的小明还做了其他一些危险事,但学生们看到教师手里的拼图用完了,兴致全消,“我来,我来”的呼声在一瞬间消失了,林立的小手也不见了。那位教师紧皱眉头:自己的鼓励性评价怎么失效了呢?
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是一种即时性评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都会想法设法按照学生的需要,运用激励性手段来调动其参与欲望与学习热情。但是,在看似“满足”了学生需要的热闹的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真的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吗?从上面的教学案例看来,效果并不乐观。
一、强化替代物的使用要适当
强化替代物是课堂评价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手段,它象征着对学生表现的肯定和奖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强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如那位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奖了拼图,学生们都有好胜之心,都想得到奖励,所以在开始阶段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值得注意的是,强化替代物虽然是教师使用频率很高、效果明显的一种评价手段,但如果使用不当,其成效可能适得其反。案例中的教师使用拼图就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当拼图用完了时,学生们再也不能被吸引到教学中,这就起到了反作用。其实,在课堂上给学生画一面红旗,奖一朵红花也同样能达到强化学生积极态度和行为的效果,为何不用呢?总之,教师在使用强化替代物作为评价手段时要多思索,否则就容易“画蛇添足”了。
其实,除了强化替代物,最常用的课堂激励手段还是语言评价,教师如果能把这一评价手段运用好,学生照样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产生很强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学习。东北师范大学张德教授曾说:“正确的评价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教师应如何发挥语言评价的独有魅力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打造精彩的互动课堂呢?
二、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避免单一化、程式化
课堂教学评价用语,属于“即兴创作”,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发挥人格魅力。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每次都能作出及时、得体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案例中的教师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对问题回答得精彩的学生,教师夸奖“真棒,奖你一块拼图”,对回答还不到位的学生,教师也是一句“奖你一块拼图”。教师一味地说“好”,评价语言显得单调、枯燥,缺乏真情。
更重要的是,评价语言的单一化、程式化,使激励手段丧失了针对性,对具有感悟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学生来说,一味说“好”的评价对他们心灵的震撼力是很小的,实在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例如,当有学生认为“小明自己在家很危险”,“他自己开火做饭很危险”时,教师也给予了肯定,这是学生最需要教师启发、点拨的绝佳时机,那位教师却错过了。这样的评价不但是无效的,而且妨碍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为避免评价的程式化,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富有情趣的专属儿童的评价语言,鼓励生生评价。生生评价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合作,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能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增强道德认知,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愿望,消除评价语言的单一化、乏味化。
三、客观判断,及时点拨
案例中的学生都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小明在家的险情进行了判断,教师本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误判断,但教师却只顾鼓励参与,忘记表明观点,使评价的诊断功能丧失殆尽。当学生指出险情时,对于“险情险在哪,为什么是危险的”这样的问题,教师未能及时追问,使评价缺失了应有的指导性,实在可惜。
要做到客观判断和及时点拨,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言语,及时诊断出学生发言中的优缺点,并加以引导点拨,给予学生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赞美和鼓励,促使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心中的想法。如:“你的回答比较完整,如果再把过程说得详细些就更完美了。”“他的回答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他很有勇气,你们也要向他那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你们能再换个角度想一想吗?”这些评价语言不仅肯定了学生思考,具有激励的作用,而且启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若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就必须斟酌学生的需要,提高评价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