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产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推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工作程序为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以顶岗实习为重要教学环节,从形式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以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为基础,创设职业情境与氛围,形成真实的职业情景。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点。“工学结合、三学期制”是指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实现在原有的春秋季两学期的基础上,将每年的6至9月作为实践学期,改变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生三学年“三个顶岗实习学期”,逐步形成工学交替——增加“一个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工学交替、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1.高职教育背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路子,实现创新模式,办出特色,实现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突破。
2.产业与区域背景。近年来,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迅速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确立了“立足区域,服务区域;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的专业定位。
3.社会实践背景。高职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高职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重要手段。
4.顶岗实习背景。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计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校企合作在互利互赢中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是广大高职生顺应社会发展渴望早日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育理念在广大师生中生根发芽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拓展内涵提升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工学结合、三学期制”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改革的主要内容。课题组调研了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与现状,总结了学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快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边推广,逐步创建了“工学交替、三学期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工学交替、三学期制”的高职教学模式。即构建社会实践学期、顶岗实习学期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期,实现真正的工学交替。①进行机制改革,为工学结合模式提供保证。“工学交替、三学期制”改革的实质是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改革,确保高职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职业素质提高与在岗经验。围绕加大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建立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单位与企业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②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各个专业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工学结合实践中聘请企业、行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培养,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贯彻“依托行业,对接产业,走进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高水平系统构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③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工学交替、三学期制”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既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又突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我们已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社会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实习实训教师从工厂、公司的高级职员中选聘,采取专兼职结合策略,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解决的关键问题。“工学结合、三学期制”是以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多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对社会、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认知,实践技能的提高与职业素质提升,围绕加大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与联动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共同推进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专业教师利用“三学期制”深入企业一线,进一步加大“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引进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学生对社会、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认知,实践技能的提高与职业素质提升,累积在岗经验。校企合作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
三、“工学结合、三学期制”的实施方法及措施
1.实施方法。将第一学年的6~9月作为社会实践学期,将第二学年的6~9月作为顶岗实习学期,将第三学年的2~6月作为毕业实习学期。社会实践,由自由实践改变为教师指导;顶岗实习学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安排顶岗实习,专兼职教师结合指导;毕业实习学期,专兼結合,分组指导,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综合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引进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利用“三学期”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践,面向顶岗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升“双师”素质与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与企业人员互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与项目,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校内生产性和仿真性一体化实训室,构建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通过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
2.实施措施。一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合作共建理事会为纽带,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二是校企合作实行双元管理。学校、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分别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工作的政策落实及组织实施。推动多方联动、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有效运行。三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体系与发展环境建设。推进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三学期”制制度化。根据《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省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等文件精神,政府要制定有关企业内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等激励办法。四是落实顶岗实习企业的税收和收费优惠政策。探索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优化专业发展环境。
四、“工学交替、三学期制”的特色
通过工学交替,实现了高职教育每学年三学期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学生教师进企业,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实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专兼职教师为主导,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岗位进课程,企业项目进课堂,注重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方面:校企融合,创新机制,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企业方面:项目进课堂,师傅带徒弟,学生经验加技能,适应企业需求;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家庭方面:以工养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学生方面:自主完成学业,提高职业素质;教师方面: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社会服务与“双师”素质的提高;教学单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构建了一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满意率增长,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五、“工学结合、三学期制”的应用
“工学交替、三学期制”已经开始运行七年,确立了“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通过学生顶岗、专业教师技术服务,调动了企业参与专业教学的积极性,构建了“学院 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课堂进企业、企业进校园”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寻求与企业互补的利益合作点,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訂单培养或合作培养。校外顶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规模的大小、管理是否规范、外聘实习教师水平的高低和责任心的强弱对顶岗实习的效果均有直接的影响。计算机类专业已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分批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三个学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近三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立项为学院示范性实训基地、现代工业与信息化实训基地,被立项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立项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实现了学习工作“零距离”。通过实施“工学交替、三学期制”,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确保了学生三年之中有长达一年半的实习实训时间,解决了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为职场能手。另一方面,在“工学交替、三学期制”中将专业教师选派到合作企业担任驻厂指导教师,参与专业顶岗,协助企业进行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对驻厂学生的培训。同时,也有利于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新工艺、新流程,使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三学期制”,引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进校园,引进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了一只校企合作“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力、创造力、竞争力、“双师”素质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示范价值。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的研究弥补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骆昭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51-152.
[3]马扬,梁阳,茆琛.三学期制:高等教育“一片晴空”?[EB/OL].2006-05-30.
http://www.edu.cn/20060530/3192513_1.shtml.
作者简介:张俊才,硕士,副教授,高级程序员,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许昌市耕新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邦,硕士,工程师。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点。“工学结合、三学期制”是指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实现在原有的春秋季两学期的基础上,将每年的6至9月作为实践学期,改变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生三学年“三个顶岗实习学期”,逐步形成工学交替——增加“一个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工学交替、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1.高职教育背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路子,实现创新模式,办出特色,实现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突破。
2.产业与区域背景。近年来,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迅速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确立了“立足区域,服务区域;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的专业定位。
3.社会实践背景。高职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高职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重要手段。
4.顶岗实习背景。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计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校企合作在互利互赢中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是广大高职生顺应社会发展渴望早日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育理念在广大师生中生根发芽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拓展内涵提升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工学结合、三学期制”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改革的主要内容。课题组调研了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与现状,总结了学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快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边推广,逐步创建了“工学交替、三学期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工学交替、三学期制”的高职教学模式。即构建社会实践学期、顶岗实习学期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期,实现真正的工学交替。①进行机制改革,为工学结合模式提供保证。“工学交替、三学期制”改革的实质是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改革,确保高职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职业素质提高与在岗经验。围绕加大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建立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单位与企业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②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各个专业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工学结合实践中聘请企业、行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培养,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贯彻“依托行业,对接产业,走进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高水平系统构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③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工学交替、三学期制”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既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又突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我们已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社会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实习实训教师从工厂、公司的高级职员中选聘,采取专兼职结合策略,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解决的关键问题。“工学结合、三学期制”是以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多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对社会、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认知,实践技能的提高与职业素质提升,围绕加大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与联动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共同推进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专业教师利用“三学期制”深入企业一线,进一步加大“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引进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学生对社会、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认知,实践技能的提高与职业素质提升,累积在岗经验。校企合作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
三、“工学结合、三学期制”的实施方法及措施
1.实施方法。将第一学年的6~9月作为社会实践学期,将第二学年的6~9月作为顶岗实习学期,将第三学年的2~6月作为毕业实习学期。社会实践,由自由实践改变为教师指导;顶岗实习学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安排顶岗实习,专兼职教师结合指导;毕业实习学期,专兼結合,分组指导,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综合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引进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利用“三学期”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践,面向顶岗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升“双师”素质与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与企业人员互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与项目,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校内生产性和仿真性一体化实训室,构建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通过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
2.实施措施。一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合作共建理事会为纽带,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二是校企合作实行双元管理。学校、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分别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工作的政策落实及组织实施。推动多方联动、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有效运行。三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体系与发展环境建设。推进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三学期”制制度化。根据《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省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等文件精神,政府要制定有关企业内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等激励办法。四是落实顶岗实习企业的税收和收费优惠政策。探索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优化专业发展环境。
四、“工学交替、三学期制”的特色
通过工学交替,实现了高职教育每学年三学期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学生教师进企业,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实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专兼职教师为主导,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岗位进课程,企业项目进课堂,注重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方面:校企融合,创新机制,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企业方面:项目进课堂,师傅带徒弟,学生经验加技能,适应企业需求;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家庭方面:以工养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学生方面:自主完成学业,提高职业素质;教师方面: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社会服务与“双师”素质的提高;教学单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构建了一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满意率增长,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五、“工学结合、三学期制”的应用
“工学交替、三学期制”已经开始运行七年,确立了“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通过学生顶岗、专业教师技术服务,调动了企业参与专业教学的积极性,构建了“学院 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课堂进企业、企业进校园”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寻求与企业互补的利益合作点,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訂单培养或合作培养。校外顶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规模的大小、管理是否规范、外聘实习教师水平的高低和责任心的强弱对顶岗实习的效果均有直接的影响。计算机类专业已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分批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三个学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近三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立项为学院示范性实训基地、现代工业与信息化实训基地,被立项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立项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实现了学习工作“零距离”。通过实施“工学交替、三学期制”,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确保了学生三年之中有长达一年半的实习实训时间,解决了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为职场能手。另一方面,在“工学交替、三学期制”中将专业教师选派到合作企业担任驻厂指导教师,参与专业顶岗,协助企业进行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对驻厂学生的培训。同时,也有利于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新工艺、新流程,使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三学期制”,引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进校园,引进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了一只校企合作“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力、创造力、竞争力、“双师”素质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示范价值。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的研究弥补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骆昭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51-152.
[3]马扬,梁阳,茆琛.三学期制:高等教育“一片晴空”?[EB/OL].2006-05-30.
http://www.edu.cn/20060530/3192513_1.shtml.
作者简介:张俊才,硕士,副教授,高级程序员,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许昌市耕新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邦,硕士,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