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莱西市大青山实施分年度治理,坚持水利建设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开发水源,实施节水技术。到2011年底,共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32.7平方公里,年减少泥沙流失6.15万吨,治理区群众大多已脱贫致富。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发展经济
山东省莱西市大青山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从二○○七年七月正式开始,通过五年的努力工作,于二○一一年十二月全面完成,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平方公里。在此过程中,该市始终坚持从流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这个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重点,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流域调查
1.1 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大青山位于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西北部,地处东经112°12''''~112°39'''',北纬36°45''''~37°09'''',总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峰大青山海拔278.80米,沟壑密度2.92千米每平方公里。
土壤与植被地表出露岩层大部为片麻岩,土质为棕壤土,土层厚度山地坡积层0.1~2米,山下堆积层0.5~15米。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花生和地瓜等;林木树种有刺槐、松树和荆条等;果树主要有苹果、冬桃和板栗等;草种主要有茅草、绿皮芽等,林木覆盖度13%。
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地表、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28万立方米,工农业及人畜用水量356万立方米,按评价标准,属缺水區。
1.2 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面积3.27千公顷,其中耕地697.87公顷,水保林747.4公顷,经济林229.94公顷,荒山荒岭1190.13千公顷,稞岩7.33公顷,村庄道路197.73公顷,水域85.8公顷,其它用地113.8公顷。
1.3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土地生产力低。四是土地肥力差。五是产业结构不协调。多年来,重视粮食生产,忽视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导致开荒种地,毁林种粮,使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利用,造成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太小。
1.4 水土流失特点。
1.4.1 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
该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主要为面蚀和沟蚀,共有流失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微度侵蚀9.87平方公里,占30.2%,轻度侵蚀6.87平方公里,占21%,中度侵蚀13.34平方公里,占40.8%,强度侵蚀2.62平方公里,占8%,年侵蚀模数2538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侵蚀深1.88毫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顺坡地,其次是坡失梯田、荒坡和田埂坎隙地。
1.4.2 水土流失的危害。
对土地资源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带走大量泥土,使土壤变薄。据测定,每年因水土流失约有8.3万吨泥沙被冲入水库、河流、沟塘底等低洼处,可利用土地在减少。同时土壤中大量养分随水流失,按土壤化验结果计算,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有机质约647吨,损失氮素约39吨,折碳酸氢氨78吨,损失磷素约4.5吨,折过磷酸钙22.5吨,损失钾约5.3吨,折硫酸钾13.3吨,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作物产量下降,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冲走的大量泥沙,严重淤积了下游的河道、水库,使河口冲宽,水库、塘坝库容减少。北墅水库年淤积量11.7万立方米,大部分来自大青山,既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又降低了防洪能力。
1.4.3 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因素该流域土壤为棕壤土,由于长期侵蚀,土壤粗骨薄层,耕层多为砂石,胶体性差,表层以下为半风化的母岩,已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沙砾化,地面坡度大,植被又少,同时,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地表径流量大,一遇暴雨,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长期以来,采取以粮为主的经营方式,广种薄收,盲目开荒。同时由于滥砍滥伐树木,严重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生态环境。
2. 流域规划
2.1 提高科技含量、落实治理措施。
为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把该流域建设成集科研、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样板工程,重点抓水土保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大力实施水源开发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按方案设计要求,坚持拦、蓄、挖、截、引等多种治水措施并用,因地制宜,开挖新水源,把地上的水蓄起来,地下的水挖出来,到2011年底,沿沟河新建拦水坝2座,塘坝15座,沟道跌水154处,大口井15眼,建扬水站1座,开挖排灌沟渠15千米,修沟道护岸35千米,使拦蓄自然降水能力达到230.24万立方米,蓄水率达20%,每年可保土拦沙6.15万吨,保土率达43.5%,实现高水流进坝,低水引上山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证,把农田基本变成高产稳产田。
高标准实施了坡改梯工程为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按方案设计要求,采用缓坡山地以建设窄幅水平梯田,陡坡山地以开挖鱼鳞坑为主的治理措施,提高山地的水土保持效能,使“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到2011年底共整治高标准山坡地560.2公顷,其中机修梯田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农田基本的建设速度。
坚持不懈地实施山丘区绿化工程植树造林特别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是搞好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生物措施,按照方案设计要求,对流域内的荒山、荒坡、荒沟进行综合治理,共新营造水保林674公顷,使该流域基本达到花果满山,绿树成荫的外观形象标准。
全面实施道路建设工程山通路,百业兴,要致富,先修路。把道路建设放在了山区开发、水土治理、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劈山开道、填沟搭桥,共修路26.5千米,为山区群众提供交通便利。 2.2 综合治理、规模开发、大力发展流域经济。
为使群众尽快增加经济收入,调动开发治理的积极性,该市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治理开发中始终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立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的生产条件。按照“山顶乔灌草、山腰经济林、山脚高产田,山沟节节闸”的总体布局,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一步到位。通过多年的治理在该流域内建立起四个防护体系;即封育管护相结合,建立林草防护体系;修高标准梯田,建立坡面防护体系;塘坝、拦水坝建立沟道防护体系;栽植林草,建立堰堤防护体系。通过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基本达到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出沟,大雨不成灾和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3. 治理做法
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能不能搞好,关键在领导,关键在预防管护。几年来,该市不断加强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并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3.1 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提高效益。
在该流域综合治理中,该市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加科技投入,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入手,积极采用先进的培植技术和植保措施,引进繁育优良林果、畜种,严格要求苗种质量,提高林木成活率,加强施工技术指导,对重点项目安排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经济效益较大的项目实行技术承包,把技术劳动所得与承包项目的生态效益挂钩。同时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
3.2 搞好协调、密切合作。
该市政府牵头,财政、计委、林业、农业等部门围绕该项目的开发建设,通力协作,加強指导,搞好服务,保证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
4. 治理效益
4.1 基础效益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整个流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增加了土壤入渗,拦蓄了地表径流,减轻了面蚀、沟蚀,拦蓄了侵蚀泥沙,形成了林地、梯田、塘坝、谷坊的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21.7%提高到现在的39.4%,治理后流域内年拦泥沙总量达6.15万吨,保土率达43.5%,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538减少到现在的1143吨/平方公里,年拦蓄径流总量230.24万方,蓄水效率达20%。由此可见大青山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效果明显。
4.2 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7%,提高到现在的39.4%。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好小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流域内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层逐年增厚,枯枝落叶增多,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土壤的保墒、保肥能力和抗旱能力,土壤养分提高近1倍,孔隙度、含水量明显增加,拦蓄和调节径流能力大大提高。据调查测算,流域内治理后中下部土壤有机质含量达0.93%,比治理前增加19.2%,土壤中N、P、K含量与有效量明显增加。流域内地表径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减少洪水流量230.24万立方米,削峰率达36.7%。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生态条件的良好改善,增强了农业后劲,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经济效益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总收入由治理前的2003.7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548万元,增长1.8倍多,农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2932元,增加到现在的3963元,增长1.5倍多。
4.4 社会效益通过综合治理合理调整了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减轻了流域内洪涝灾害及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各类防护体系已经形成,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良好改善,水土等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使农、林、果、牧比例由治理前的1:1.07:0.33:0,调整为1:2.05:0.51:0.12,趋于合理。同时随着水保产业化的实施,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高效利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发展经济
山东省莱西市大青山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从二○○七年七月正式开始,通过五年的努力工作,于二○一一年十二月全面完成,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平方公里。在此过程中,该市始终坚持从流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这个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重点,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流域调查
1.1 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大青山位于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西北部,地处东经112°12''''~112°39'''',北纬36°45''''~37°09'''',总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峰大青山海拔278.80米,沟壑密度2.92千米每平方公里。
土壤与植被地表出露岩层大部为片麻岩,土质为棕壤土,土层厚度山地坡积层0.1~2米,山下堆积层0.5~15米。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花生和地瓜等;林木树种有刺槐、松树和荆条等;果树主要有苹果、冬桃和板栗等;草种主要有茅草、绿皮芽等,林木覆盖度13%。
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地表、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28万立方米,工农业及人畜用水量356万立方米,按评价标准,属缺水區。
1.2 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面积3.27千公顷,其中耕地697.87公顷,水保林747.4公顷,经济林229.94公顷,荒山荒岭1190.13千公顷,稞岩7.33公顷,村庄道路197.73公顷,水域85.8公顷,其它用地113.8公顷。
1.3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土地生产力低。四是土地肥力差。五是产业结构不协调。多年来,重视粮食生产,忽视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导致开荒种地,毁林种粮,使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利用,造成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太小。
1.4 水土流失特点。
1.4.1 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
该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主要为面蚀和沟蚀,共有流失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微度侵蚀9.87平方公里,占30.2%,轻度侵蚀6.87平方公里,占21%,中度侵蚀13.34平方公里,占40.8%,强度侵蚀2.62平方公里,占8%,年侵蚀模数2538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侵蚀深1.88毫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顺坡地,其次是坡失梯田、荒坡和田埂坎隙地。
1.4.2 水土流失的危害。
对土地资源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带走大量泥土,使土壤变薄。据测定,每年因水土流失约有8.3万吨泥沙被冲入水库、河流、沟塘底等低洼处,可利用土地在减少。同时土壤中大量养分随水流失,按土壤化验结果计算,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有机质约647吨,损失氮素约39吨,折碳酸氢氨78吨,损失磷素约4.5吨,折过磷酸钙22.5吨,损失钾约5.3吨,折硫酸钾13.3吨,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作物产量下降,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冲走的大量泥沙,严重淤积了下游的河道、水库,使河口冲宽,水库、塘坝库容减少。北墅水库年淤积量11.7万立方米,大部分来自大青山,既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又降低了防洪能力。
1.4.3 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因素该流域土壤为棕壤土,由于长期侵蚀,土壤粗骨薄层,耕层多为砂石,胶体性差,表层以下为半风化的母岩,已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沙砾化,地面坡度大,植被又少,同时,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地表径流量大,一遇暴雨,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长期以来,采取以粮为主的经营方式,广种薄收,盲目开荒。同时由于滥砍滥伐树木,严重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生态环境。
2. 流域规划
2.1 提高科技含量、落实治理措施。
为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把该流域建设成集科研、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样板工程,重点抓水土保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大力实施水源开发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按方案设计要求,坚持拦、蓄、挖、截、引等多种治水措施并用,因地制宜,开挖新水源,把地上的水蓄起来,地下的水挖出来,到2011年底,沿沟河新建拦水坝2座,塘坝15座,沟道跌水154处,大口井15眼,建扬水站1座,开挖排灌沟渠15千米,修沟道护岸35千米,使拦蓄自然降水能力达到230.24万立方米,蓄水率达20%,每年可保土拦沙6.15万吨,保土率达43.5%,实现高水流进坝,低水引上山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证,把农田基本变成高产稳产田。
高标准实施了坡改梯工程为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按方案设计要求,采用缓坡山地以建设窄幅水平梯田,陡坡山地以开挖鱼鳞坑为主的治理措施,提高山地的水土保持效能,使“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到2011年底共整治高标准山坡地560.2公顷,其中机修梯田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农田基本的建设速度。
坚持不懈地实施山丘区绿化工程植树造林特别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是搞好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生物措施,按照方案设计要求,对流域内的荒山、荒坡、荒沟进行综合治理,共新营造水保林674公顷,使该流域基本达到花果满山,绿树成荫的外观形象标准。
全面实施道路建设工程山通路,百业兴,要致富,先修路。把道路建设放在了山区开发、水土治理、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劈山开道、填沟搭桥,共修路26.5千米,为山区群众提供交通便利。 2.2 综合治理、规模开发、大力发展流域经济。
为使群众尽快增加经济收入,调动开发治理的积极性,该市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治理开发中始终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立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的生产条件。按照“山顶乔灌草、山腰经济林、山脚高产田,山沟节节闸”的总体布局,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一步到位。通过多年的治理在该流域内建立起四个防护体系;即封育管护相结合,建立林草防护体系;修高标准梯田,建立坡面防护体系;塘坝、拦水坝建立沟道防护体系;栽植林草,建立堰堤防护体系。通过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基本达到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出沟,大雨不成灾和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3. 治理做法
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能不能搞好,关键在领导,关键在预防管护。几年来,该市不断加强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并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3.1 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提高效益。
在该流域综合治理中,该市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加科技投入,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入手,积极采用先进的培植技术和植保措施,引进繁育优良林果、畜种,严格要求苗种质量,提高林木成活率,加强施工技术指导,对重点项目安排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经济效益较大的项目实行技术承包,把技术劳动所得与承包项目的生态效益挂钩。同时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
3.2 搞好协调、密切合作。
该市政府牵头,财政、计委、林业、农业等部门围绕该项目的开发建设,通力协作,加強指导,搞好服务,保证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
4. 治理效益
4.1 基础效益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整个流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增加了土壤入渗,拦蓄了地表径流,减轻了面蚀、沟蚀,拦蓄了侵蚀泥沙,形成了林地、梯田、塘坝、谷坊的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21.7%提高到现在的39.4%,治理后流域内年拦泥沙总量达6.15万吨,保土率达43.5%,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538减少到现在的1143吨/平方公里,年拦蓄径流总量230.24万方,蓄水效率达20%。由此可见大青山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效果明显。
4.2 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7%,提高到现在的39.4%。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好小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流域内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层逐年增厚,枯枝落叶增多,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土壤的保墒、保肥能力和抗旱能力,土壤养分提高近1倍,孔隙度、含水量明显增加,拦蓄和调节径流能力大大提高。据调查测算,流域内治理后中下部土壤有机质含量达0.93%,比治理前增加19.2%,土壤中N、P、K含量与有效量明显增加。流域内地表径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减少洪水流量230.24万立方米,削峰率达36.7%。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生态条件的良好改善,增强了农业后劲,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经济效益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总收入由治理前的2003.7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548万元,增长1.8倍多,农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2932元,增加到现在的3963元,增长1.5倍多。
4.4 社会效益通过综合治理合理调整了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减轻了流域内洪涝灾害及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各类防护体系已经形成,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良好改善,水土等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使农、林、果、牧比例由治理前的1:1.07:0.33:0,调整为1:2.05:0.51:0.12,趋于合理。同时随着水保产业化的实施,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高效利用。